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王德旭 《植物保护》1996,22(2):20-21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32.8粒。在番茄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一315.9+1.7783=6,=0.8562,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31.3+0.134=6,=0.8652。在第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爱福丁乳油45mL/667m对水75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水稻孕穗期每丛水稻茎毛眼水蝇卵数()、被害穗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2.01+4.524±2.2,=0.9914;=-0.076+4.912±2.78,=0.9863。产量损失的主导因素是水稻受害后,早稻实粒数减少,晚稻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价格等,导出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禾1.9粒卵或1.34株受害穗。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用血清学方法测定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蛋白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HD-1、7216和CT-43菌株晶体蛋白的碱溶和胰蛋白酶酶解产物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血清。用环状沉淀反应、双相单扩散反应和火箭免疫电泳等技术测定了苏云金杆菌几个菌株和制剂的晶体蛋白的含量。用环状沉淀反应测定晶体蛋白的最低量为0.22μg/mL,火箭免疫电泳为15μg/mL,双相单扩散反应为62μg/mL。生物测定的结果与几种血清学方法测定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菌株HD-1、7216和CT-43的伴胞晶体经碱溶和胰蛋白酶处理后对小菜蛾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48、0.247和0.097μg/mL;经碱溶而未经胰蛋白酶处理的晶体蛋白对小菜蛾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1.867、3.147和1.022μg/mL,两种处理方法对晶体蛋白毒力影响很大。环状沉淀反应测定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蛋白含量灵敏度比火箭免疫电泳高,操作简便而快速;双相单扩散法灵敏度与火箭免疫电泳接近,但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4.
湘南烟蚜发生量趋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宁远、郴州、芝山 3地 15年烟田蚜量系统调查 ,湘南烟蚜种群消长均为单峰型 ,符合抛物线方程。以百株蚜量lg值为预报量(Y) ,以5个气象因子及烟草生育期作预报因子 (Xi) ,对YXi作 0、1化处理 ,采用指标交叉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 ,对蚜量波动影响最大的前 6项因子依次为日平均气温 (X2)、日最高气温 (X3)、两次调查期间的总日照时数 (X5)及X2X5X3X5X2X3。在天气预报准确的条件下 ,蚜量变动趋势预报的准确率可达 88.9%。  相似文献   

5.
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纹枯病菌在含己唑醇系列浓度的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计算出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07+2.3632x,r=0.9971,药剂EC50=2.5464mg/L,EC95=12.6463mg/L,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药效显示,5%己唑醇悬浮剂250mg/667m2药后15d防效达69.54%。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二肽基肽酶V(dipeptidyl-peptidase V,DppV)在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在线软件对稻瘟菌DppV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其在稻瘟菌分生孢子不同萌发时间的表达量,通过基因敲除和功能回补、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菌DppV蛋白含有信号肽,定位于胞外,不含跨膜结构域,没有GPI锚定位点,为经典分泌蛋白,含DAP2结构域;其与小麦顶囊壳Gaeumannomyces tritici、早熟禾巨座壳Magnaporthiopsis poae、新烟曲霉Aspergillus novofumigatus和巴斯德伊蒙菌Emergomyces pasteurianus蛋白序列的相似度较高,分别为68.92%、68.41%、51.09%和49.96%;在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早期DppV基因均有表达,但当萌发时间为24 h时,其相对表达量最高,为5.61;稻瘟菌DppV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明显下降,产孢量(8.18×104个/cm2)和4个产孢相关基因MoHox2、MoCon8、MoSec22MoCos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分生孢子萌发率(56.21%)明显下降,对SDS、NaCl、山梨醇和H2O2胁迫更加敏感,对水稻的致病力显著降低,水稻植株内真菌生物量明显减少,而稻瘟菌DppV基因回补菌株的表型、耐胁迫能力和致病力等则恢复到稻瘟菌野生型菌株的水平。表明DppV基因在稻瘟菌营养生长、产孢、致病力、对外界胁迫的应答及其在水稻体内的定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杂草密度与作物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用于杂草密度和作物产量损失关系的经验模型比较分析,并对10组不同来源的杂草与作物竞争资料进行模拟,证明模型/(bd)具有实际的生物学意义,能确地描述多种杂草和多种作物间的竞争关系,预测杂草竞争对作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8.
接虫试验表明,水稻苗期每丛稻茎毛眼水蝇卵数()、为害株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7.31+3.016x1±2.15,=0.9804;=-6.7+3.53x2±2.19,=0.9802。早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害后千粒重和实粒数减少;晚稻为千粒重下降。根据当前的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水稻苗期稻茎毛眼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4.6粒卵或3.74株受害。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6×109个 /皿和 2.3×109个 /皿。菌株V4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43.7、2.85mm和43.1、2.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以上时需 24h ,20~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2%和 63.5%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主要化感受体的表达分布特性,通过对特定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并结合半定量RT-PCR测定,研究小菜蛾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和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3类化感受体基因在不同虫态、组织及性别中的表达特异性。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8个OR、8个IR和15个GR基因在被测组织中表达,不同基因呈现不同的组织表达特异性。通过整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共获得62个GR基因,其中48个为全长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48个全长GR中3个属于CO2受体,10个属于糖受体,35个属于苦味受体;成虫头(去除触角后)、触角、足、翅、雌成虫产卵器及4龄幼虫头部分别表达19、22、27、21、24和21个GR基因;成虫性别间比较发现,PxylGR2、PxylGR20、PxylGR61基因在雌成虫头部中表达量较高,PxylGR5、PxylGR23、PxylGR34、PxylGR37基因在雌成虫触角中表达量较高,PxylGR37、PxylGR53、PxylGR54基因在雌成虫足中表达量较高,而PxylGR17、PxylGR21PxylGR22基因在雄性翅中表达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新型环境友好型杀虫剂,用取代苯酐与取代苯肼在冰乙酸中缩合,合成了11个未见杀虫活性报道的N-苯基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其中7个是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液质联机(LC-MSD)确认,并利用X-ray单晶衍射确认了 A02 的晶体结构。初步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 A06 在600 g/mL下96 h的致死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爆发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云南昆明滇池蓝藻新鲜藻泥为培养基,通过接种Bt菌种,测定发酵过程中Bt的活菌数及芽胞数,观察其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同时测定杀虫晶体蛋白产量及杀虫毒力效价,并与常规LB培养基比较,探究了利用蓝藻藻泥培养基接种苏云金芽胞杆菌(Bt GIM1.32)制备生物源杀虫剂的可行性。结果表明:Bt GIM1.32菌种在新鲜蓝藻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完成芽胞和伴胞晶体的合成;当蓝藻含固率为3%、pH 7、接种活化10 h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种、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为30℃时,灭菌后直接接种Bt GIM1.32菌株,发酵48 h左右其活菌数可达到相对稳定值(6.79×108CFU/mL),54 h左右芽胞数达到相对稳定值(7.01×108CFU/mL);其130 ku晶体蛋白的质量浓度为4.81 mg/mL,对3龄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180μL/mL,毒力效价为1 600.00 IU/μL;发酵性能较常规LB培养基优良。研究表明,蓝藻作为发酵生产生物源农药Bt的培养基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2、0.12和0.28 mg/L;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67.56和165.73 mg/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阿维菌素4 mg/L和8 mg/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95%以上,持效期10~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1∶6)、与杀虫单(1∶299)复配对小菜蛾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触杀毒力法和摄食毒力法测定了多杀霉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药后48h,甲维盐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均好于多杀霉素。另外,2种药剂的胃毒活性均好于触杀活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多杀霉素2.5%悬浮剂对小菜蛾幼虫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在小菜蛾发生期,以15.00~19.99ga.i./hm2兑水均匀喷雾,施药后7d,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乳油(对照药剂)常规使用剂量喷雾,最高防治效果达85%以上,稍逊于多杀霉素2.5%悬浮剂。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报道的昆虫毒素结合区钙黏蛋白片段对Cry1Ac蛋白有增效作用,本文以3龄小菜蛾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钙黏蛋白相同功能区的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GEX-6p-1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功能区片段PxCAD1及PxCAD2。使用致死中浓度剂量的CrylAc蛋白(1μg/mL)及较高浓度的PxCAD1(556μg/mL)与PxCAD2(551.25μg/mL)对小菜蛾幼虫进行体外复配生测,结果表明,PxCAD1可使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上升为85.56%,PxCAD2则不能增强CrylAc蛋白的杀虫活性;而PxCAD1与PxCAD2本身对于小菜蛾幼虫并无毒性。研究结果为筛选有效的协同片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揭示Bt杀虫蛋白的毒理机制和害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5.3%和80.4%;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94.9%和80.2%。处理后72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0μg/mL和3.3μg/mL。印楝素A和印楝素B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小菜蛾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0.42%和84.11%;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9.1%和100.0%;在0.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斜纹夜蛾4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57.5%和72.73%;在0.8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84.1%和80.9%。  相似文献   

17.
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是进境木材及木质包装中常见的检疫性害虫,由于墨天牛属近缘种之间的幼虫形态相似,形态鉴定资料不完整,对低龄幼虫的鉴定尤其困难。为了鉴定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NIST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比较,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由C24~C44的直链或支链、饱和及不饱和的长链烃类组成。云杉大墨天牛幼虫表皮有9种碳氢化合物,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有8种碳氢化合物,其中6种碳氢化合物为两种昆虫共有,但在含量上有差异。云杉大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正二十四烷、正三十六烷、正四十四烷,而云杉小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2-甲基-二十六烷、9-二十六碳烯。这些特有表皮碳氢化合物可用于近缘种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杀虫植物昆明山海棠根皮中分离出的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次碱的杀虫作用机理,采用微量点滴法处理3龄粘虫前胸背板,观察发现试虫均在2 h左右表现出中毒麻醉,8 h后完全恢复,24 h后重新表现为中毒麻醉,48 h后部分死亡。进一步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次碱对3龄粘虫幼虫的24 h麻醉中量分别为8.82 μg/头和 4.58 μg/头,对3龄小菜蛾幼虫的麻醉中量分别为4.71 μg/头和3.46 μg/头。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次碱对5龄粘虫幼虫头部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粘虫幼虫神经系统Na+-K+-ATP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推测Na+-K+-ATP酶可能是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次碱的一个重要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种群小菜蛾成虫与幼虫AChE活性相比,差异极显著,成虫是幼虫的5~7倍;武汉种群小菜蛾成虫和幼虫ACh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小。小菜蛾谷胱甘肽鄄S鄄转移酶(GST)的性质研究表明,宣化、武汉、云南3个田间种群GST活性较高,明显高于台湾敏感品系;北京种群GST活性较低,与台湾敏感品系近似。此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小菜蛾不同种群、不同虫态抗药性差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Potter喷雾塔喷雾法测定丙溴磷与高效氯氰菊酯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2种药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丙溴磷与高效氯氰菊酯制成的含量为42%丙溴磷·2%高氯(混配1)与40%丙溴磷·4%高氯(混配2)混剂在处理后24h和48h,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