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90年代以来,玉米粗缩病在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再次流行。1993年河北省发病面积达40多万hm2,占播种面积20%。接种试验表明,感病植株苗龄越小,产量损失越大,芽鞘期至9叶期是玉米易感病阶段,损失100%~64.2%。病害仅由介体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虫一经获毒终身带毒。防治主要以调整播期,春播玉米覆膜尽量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应用内吸残效期长的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或拌种可较好地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1.5%植病灵Ⅱ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吴尔福(山东大学植物病毒防治所济南250100)玉米是陵县的主要种植作物,1996年种植面积近3.43万hm2,但近几年玉米病毒病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毒(MRDV)病危害性最大,传毒介体主要为灰飞虱。玉米受感染后,节...  相似文献   

3.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两大病毒病,发生轻重取决于第1代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从理论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简述近5年来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在乳山市的发生概况,分析灰飞虱、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以便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陕西部分地区春玉米病毒病暴发去冬以来,陕西遭受长达200多天的持续干旱,气温偏高,致使玉米病毒病在汉中、铜川和关中地区的春玉米上暴发成灾。对秋粮生产威胁极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春玉米发病面积超过2.7万hm2,一般病株率为20%~30%,高的达50%...  相似文献   

6.
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全球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病毒病来势迅猛,如2004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爆发成灾,让我们猝不急防。必须提高警惕,及早采取对策,降低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笔者就病毒病的一种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为害特性、传毒特性以及发生因素作初步的探讨,根据历年灰飞虱防治的生产实践,制定了灰飞虱综合防治的措施,希望与广大植保同行共同商讨,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辽宁省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传播媒介烟粉虱的种群演替情况,分析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陕西铜川的主要秋粮作物,近年来玉米病毒病发生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当地玉米生产和良种繁育的主要障碍之一。1998年发生特点:一是发生范围广,发病田块占调查田块的71.15%。二是在病害类型上,春玉米以矮花叶病为主,夏玉米以粗缩病为主。三是病害发生春...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斐济病毒属,是一种有双层衣壳的球状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条线状的双链RNA片段,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其中4条RNA片段的测序工作。玉米粗缩病毒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毒主要由介体昆虫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玉米对该病毒的抗性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作者描述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症及侵染循环的特点,对玉米粗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抗病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6~1979年河北辛集、晋县、正定、永年试验基地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 1996~1999年 4年试验数据检验表明 ,4月10日以前播种的早春玉米玉米粗缩病发病株率低 ;5月份播种的晚春玉米和麦套玉米发病株率最高 ;6月份播种的夏玉米发病株率最低。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式为Y=-673.5 -0.0439X2+11.5X。该关系式适用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常规发生和大发生年预测病情 ,符合率达80%~100%。但该关系式在灰飞虱极轻发生年不适用 ,符合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的小麦丛矮病非典型病株申常常分离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及玉米粗缩病毒(MRDV)两种病原物。单独用前者接种,仅表现小麦丛矮症,单独用后者接种,仅表现小麦蓝矮症,即植株矮化、暗绿、分蘖减少,叶坚挺。两者混合侵染时,往往表现两者的混合症状,但以何种病毒占优势而倾向于优势病毒的症状。典型丛矮症植株中电镜检出弹状病毒粒体,40—70×270—400nm尺度与日本报导的稍异。典型丛矮病株中不存在玉米粗缩病毒的粒体。小麦丛矮病毒很可能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的一种地方性株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 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东部夏玉米区流行,至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已陆续发生[2],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特别是套播或晚春播、早夏播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MRD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iral diseases around the world.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and maize rough dwarf...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urveys of maize for virus and mycoplasma-like diseases were conducted in Peru in 1978 and 1980. The following pathogens were discovered and identified: aphid-borne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beetle-borne 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 Peregrinus maidis-borne maize mosaic and maize stripe viruses, and Dalbulus maidis-borne maize rayado fino virus, corn stunt spiroplasma (CSS) and maize bushy stunt mycoplasma (MBSM). Some of these insect-borne pathogens are important constraints to maize production in Peru. Maize chlorotic mottle in the department of Lima and Cajamarca and ‘puca poncho’, a disease caused by CSS and/or MBSM, in Ayacucho significantly limit maize yields. As a result of these surveys, we believe that the principal maize virus and mycoplasma-like diseases in Peru have been identified, an accomplishment unrealised in other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