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梅菲2号、74-105等籼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76-25菌株的抗性遗传。通过对抗病亲本与感病亲本之间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1、F2、F3和回交群体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1)梅菲2号的抗病性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74-105、HA77331、IR22、IR50和740098的抗病性各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2)供试抗病亲本前后期一致抗病的模式,不因杂交世代的不同而改变。(3)梅菲2号、74-105等6个品种均可作为我省丰产抗白叶枯病育种的籼稻抗源。其中74-105可作为我国南方稻区兼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的抗源,740098、IR50可作为晚籼多抗性育种的抗源。(4)抗病品种梅菲2号、74-105分别与感病品种杂交,后代的抗病性质由细胞核决定;而抗病程度与细胞质有一定关系,表现为以抗源作母本的高于以抗源作父本的。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川737和川2802是新培育的抗源种质。采用棉黄萎病和枯萎病不同菌系,在人工接菌病圃或病床鉴定抗病性,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两个抗源种质对我国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棉黄萎病菌系抗性均好,又抗强致病力的3个棉黄萎病菌系,高抗棉枯萎病。抗性稳定,遗传传递力强,配合效应高,易于转育,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  相似文献   

3.
玉米品种系对大小斑病,纹枯病的抗性鉴定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我室利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986个玉米品种(系)对大小斑病、纹枯病的抗性,筛选出抗大、小斑病、纹枯病的品种(系)分别为:67份,64份,11份,中抗品种(系)分别为:110份,161份,60份,其余的为中感和感病品种系,少数品种系兼抗两病或三病,可作杂交选育的抗源和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此外对62份材料的年度重复鉴定结果发现大部份材料抗病性稳定。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玉米品种(系)对大斑病的抗性:960份材料中筛选出抗病(病级0—1级)的杂交种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国内外虽已有若干报道,但由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地域性,抗病性的表现又实质上是水稻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抗病品种对不同菌系的抗性反应是不同的。为了充分了解所鉴定的抗源和主要抗病品种对本省致病力较强的白叶枯病菌抗性主效基因遗传方式和病斑扩展长度的数最遗传参数,以增强抗病育种的预见性,特进行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基础种质和亲缘系数。结果表明:川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主要集中于班扎马新黑潭和黑车里本2个热带原种;遗传组成源主要由甘蔗属的11个热带种、2个印度种、3个割手密种和2个中国种共18个原种构成;亲缘关系中,与热带种的亲缘系数为50%-65%,与野生种(割手密)的亲缘系数为10%-30%,其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比值相对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品种为高,这与四川蔗区的生态实际相一致。在今后的甘蔗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扩展细胞质源,增加遗传组成源,注意父母双亲遗传组成源的互补性,引入野生或近缘种质,并注意遗传基础中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以病斑大小和病斑数量的两个指标作为灰斑病抗性鉴定的分级标准。以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50份材料用不种单一生理小种分别接种鉴定,其结果表明:灰斑病生理小种既有遗传差异的一面,也有互相影响的一面。抗病品种抗多个生理小种,对某一、二个生理小种即使感病,程度也轻;总之,感病品种往往感染多个小种,对某些小种表现的抗性也是低的。F_1—F_4代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调查表明,在田间多生理小种存在的情况下,以病情等级作分离情况调查,抗病性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抗稻曲病种质资源,为稻曲病抗性育种提供优良抗源材料。【方法】2016—2020年,采用田间人工注射接种稻曲病菌的方法,评价引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212份水稻材料稻曲病抗性,其中,2016年评价水稻材料的抗病性,2017—2018年鉴定田间表现中抗以上水稻材料的抗病性,2019—2020年验证鉴定中抗以上水稻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连续5年接种稻曲病菌试验结果表明,有15份水稻材料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抗性,大部分材料表现感病性,其中KHAO DAM::IRGC 23385-1、IR 77298-14-1-2::IRGC 117374-1、DUMAI::IRGC 25852-1、WARABEHATOMOCHI::IRGC 14779-1、EDOGAWA::IRGC 74468-1、IR 65482-17-511-5-7::IRGC 117284-1、QUILA 64117::IRGC117024-1和VASSE NANAN::IRGC 56812-1等8份材料接种稻曲病后未发病,对稻曲病表现稳定高抗。不同品系的水稻种质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籼稻类型种质抗性水平高于粳稻类型;不同熟性的水稻种质资源其抗病性表现不同,表现为早熟>中熟>晚熟,但不是所有的早熟材料对稻曲病的抗性均较好,在足够的选择压下,早熟品种的感病性也较高。【结论】筛选出8份对稻曲病表现为高抗的水稻材料,为抗稻曲病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了优秀抗源材料。整体上,籼稻类型种质抗稻曲病水平高于粳稻类型,早熟品种抗性>中熟品种抗性>晚熟品种抗性。  相似文献   

8.
在广泛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用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优势4号生理小种对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抗病资源占9.52%。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存在着抗源,需加大抗性资源筛选工作,拓宽基因资源,为培育抗性稳定的品种提供有利可靠的理论依据,并讨论了室内接种抗性品种与其田间抗感调查结果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7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取得相当进展,评价了大量包括地方品种、野生稻和国外引进的种质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了许多抗源。其中有些具有基因Xa-3和Xa-4的抗源广泛地用作杂交计划中的供体,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和全生育期抗性的评价,同时,广泛地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包括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亚种间杂交后代和杂交稻育种后代的抗性遗传行为。并就系统研究抗性基因,培育包括1-2个有利基因的改良抗源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广成  孙友武  张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50+3353-3350,3353
[目的]了解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变化,筛选小麦白粉病抗源。[方法]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13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分析。[结果]被测的136个品种中,高抗品种40个,占总品种中的29.4%;中抗品种58个,占总品种的42.7%;中感品种24个,占总品种的17.6%;高感品种14个,占总数的10.3%;鉴定品种大多数为高抗和中抗,感病品种为少数;从不同类型品种上来看,淮北半冬性和淮南春性品种抗病性比淮北春性品种更强一些。[结论]此鉴定为小麦品种的抗白粉性快速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云南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甘蔗等五大作物及其重要病害,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斑病、小麦锈病、油菜白锈病和甘蔗眼斑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抗病育种及抗性遗传分析等的近5~10年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江苏省近年生产上主栽的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来源,探讨采用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抗条纹叶枯病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和感条纹叶枯病的梗稻品种武育粳3号为对照,对江苏省近年来育成的28份粳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并利用与 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对抗病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了系谱追踪.结果显示,与Stv-b~i共分离的SCAR标记能准确鉴定含该基因的抗性品种,该标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系谱分析证实江苏省大部分抗性粳稻品种如镇稻88、徐稻3号、南粳46等均含有来自籼稻Modan和Mudgo的Stv-b~i基因;而不含Stv-b~i基因但对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粳稻品种如扬辐粳8号、淮稻9号和淮稻11号则可能具有其他抗源.表明生产上利用的主栽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具有多种抗源,对聚合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及培育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确定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共采集和鉴定出13种主要真菌病害,分别为: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锈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褐条病、褐斑病、虎斑病、白疹病、眼点病、黄点病,其中发生严重并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梢腐病和凤梨病.[结论]黑穗病仍然是对甘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生产中急需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以替代现有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品种抗热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值法,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热害,选用了根冠淀粉平衡石水解速率、叶绿素稳定指数、蒸腾速率、细胞质膜透性、干物质胁迫指数和存活率6个抗性鉴定指标,对8个小麦品种幼苗的抗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品种抗热性大小顺序为:豫麦14>花76>矮早781>周8846>郑州891>内乡182>豫3384>85中33。  相似文献   

15.
Thirty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cities representing 21 pathotypes and 9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inoculated to rice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some hybrid rices,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varieties cultivated recently in China.Virulence spectrum of the 30 isolates was very different,showing that they recognize numerous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Varieties also revealed very different resistance patterns showing that they carry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or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tial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resistance genes in certain Chinese varieties could be specul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e of them were resistant to most of the isolates tested and that they could be of interest as resistance sources for hybrid parents or to be planted in the field directly.  相似文献   

16.
稻褐飞虱新抗源的鉴定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R9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料.同时,利用褐飞虱优异抗源BPHR96,获得一大批抗褐飞虱的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BPHR96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BPH抗性资源,抗性基因重组与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利用BPHR96与其他抗源进行抗性基因重组和聚合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更理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苏玉系列不同玉米品种的鉴定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玉系列7个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鉴定与比较,掌握了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等特点,筛选出了苏玉23、苏玉31、苏玉29、苏玉20等几个较优良的品种,初步认为可用作江苏的推广品种或用于改良缺陷的遗传变异源。  相似文献   

18.
砂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85份砂梨(P.pyrifaliaNakai)种质资源进行抗梨黑斑病田间鉴定,初选出24份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性资源,然后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砂梨高抗黑斑病材料,仅占鉴定总数的4.71%,但不同品种对梨黑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中国砂梨品种资源对梨黑斑抗性普遍较差,日本砂梨品种资源抗性最强,韩国砂梨品种资源居中;筛选出抗性较高有5份早熟梨、5份中熟梨和4份晚熟梨品种,“圆黄”、“黄金梨”“丰水”、“秋黄”和“秋荣”,不仅抗性强,而且丰产性、农艺性状均优。  相似文献   

19.
观察分析了新型水稻不育系——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初步测定结果为:不同母本与相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中,以D38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更强,且显症时间更晚;D38S与3个不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发病程度均明显减轻,症状出现时间相近。表明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来自母本D38S,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