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与水土保持治理指标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明确土壤容许流失量概念与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现行的土壤容许流失量标准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内外土壤容许流失量制定的影响因子,以成土速率、水土流失类型与强度、土层厚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并提出以我国现行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土保持实践中可能达到的限制土壤侵蚀的极限,作为确定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的重要参考指标。综合考虑对黑土区内72条小流域水土保持实践的调查结果,初步确定了东北黑土区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指标及水土保持治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坡面水土流失特性,为黄土丘陵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3年降雨数据为依托,通过肖家河水电站二期工程径流小区对不同处理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临洮县2013年降水量为580.2mm,定义为平雨年;(2)研究区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的乘积与土壤侵蚀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5);(3)不同植被类型对弃渣场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油松与苜蓿混播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4)表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有显著影响,下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无显著影响。[结论]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土壤流失受降雨量和降雨时间乘积、植被类型和表层土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确定各生态单元保护的优先度提供参考,选择以森林为主要资源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对该区域森林采伐前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未采伐时,年土壤侵蚀总量为485万8658.55t,采伐后为1亿4109万9989.4t,高达采伐前的29倍,采伐前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小于200t/(km2·a)的允许土壤流失量,采伐后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允许土壤流失量。其中,呼中林业局最高为3849.57t/(km2 ·a),属于强度侵蚀。这充分表明,该区域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十分明显,采伐前后土壤侵蚀模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西部区明显高于东部区,与该区域的坡度变化格局相似,说明在该区植被覆盖是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坡度则是造成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特征,为巢湖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研究区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状况,分析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高程和土地利用等因子的关系。[结果]①2018年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94.45 t/(km~2·a),主要为微度和轻度侵蚀。②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且随着坡度增加,强度及以上侵蚀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同一高程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程度影响不同,以各土地利用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表示为:未利用地[1 022.55 t/(km~2·a)]林地[655.04 t/(km~2·a)]旱地[285.78 t/(km~2·a)]水田[139.80 t/(km~2·a)]。③土壤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66,0.27,0.07 t/(km~2·a)。[结论]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受地形地貌影响显著,南高北低,南部丘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山林地和坡耕地是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为详细了解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通过对径流小区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标准化分析,对干热河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当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容许土壤流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灌草地、农地、园地和裸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标准坡长坡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10.88,389.58,320.66,507.87 t/(km2·a),呈现出裸地最大,农地和园地次之,灌草地最低的特点。(2)封禁、水平阶整地、梯田和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均能较好地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平均可以减少72%的土壤侵蚀量。(3)各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农地和园地在当地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高于容许土壤流失量,说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仍相当严峻。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的认识,并为后续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需要分析的内容有 :原生土壤流失量和土壤容许流失量 ,土壤流失的因子、类型和方式 ,建设项目引发土壤流失的因素和流失分区 ,预测时段和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在水力侵蚀流失量预测方法中 ,USLE模型、毗邻项目类比、项目建设前后侵蚀强度类比、典型调查推算法是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北方某煤矿兼并重组项目为例,介绍了合理确定预测单元、预测时段、原地貌和扰动后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方法。预测过程中首先利用公式求得原地貌土壤流失量、扰动后地貌土壤流失量,求差得生产建设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再通过对各单元和各时段新增土壤流失量的分析,确定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防治区和防治时段。  相似文献   

8.
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的预测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和防治措施体系的布局,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因其局限性、不合理性以及精度差等问题往往难以实现准确预测。将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引入到土壤流失量预测中,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水土保持措施作为影响土壤流失量的主要因子,并以17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例作为学习样本和检测样本,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高,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能够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RUSLE模型的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总量为3 454×104 t a-1,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56.9 t km-2 a-1。全省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海拔200~500 m和坡度15°~25°的区域土壤侵蚀量最大。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在各高程、坡度带的面积分布比例规律相似,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微度侵蚀的面积比例逐渐减小,其他侵蚀强度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全省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流失总量为106.6×104 t a-1,其中SOC、TN、TP和TK的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57、0.37、0.10和3.90 t km-2 a-1。土壤养分流失量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淮北与沿淮平原四种养分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小,皖南丘陵山区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昆明市清水海供水及水源环境管理项目为期5年的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分析了项目区弃渣场土壤流失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类型弃渣场侵蚀模数差异明显,侵蚀模数呈V地形类弃渣场U地形类弃渣场平台类弃渣场;随着施工的进行,V地形类和U地形类弃渣场的侵蚀模数明显减小,平台类弃渣场侵蚀模数则较为稳定;2014年各类型弃渣场侵蚀模数急剧减小,说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对控制弃渣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施工结束后,大多数弃渣场侵蚀强度降为微度侵蚀,低于容许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精确评估皖南山区土壤侵蚀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研究区日降雨数据,30 m分辨率DEM,土壤数据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估算皖南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2000,2010和2018年近20 a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2000—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963.96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向高强度等级转移;2010—2018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781.22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面积由高向低转移,总体上土壤侵蚀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皖南山区3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池州市和铜陵市东南侧以及黄山市周边区域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研究区内耕地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林地以中度及以下侵蚀为主,2010—2018年耕地和林地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减小,水土保持措施成效显著。[结论] 近年来皖南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上以轻度侵蚀为主,后续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2.
以大唐溧水电厂为案例,基于工程实际进度、施工方法,利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进行土壤侵蚀量的追溯计算,并与水土保持监测实测值及类比法测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类比法,《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推荐方法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同时,分析总结了目前水土流失预测中常见的几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是布设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基础。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必须全面分析可能产生土壤流失的各方面因素,结合项目建设的性质,施工工艺,废弃物产生的方式及堆放的位置和形式等因素确定科学的预测方法。本通过碎石开采项目实例,探讨了该类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所需的基础资料和预测方法的选择,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水蚀区建设项目土壤流失特点及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流失量的监测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近年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蚀区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时空分布不均衡、类型复杂、方式多样、突发性高、危害性大等特点,讨论了水蚀区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监测技术规程中常用方法的使用范围和优缺点,探讨了几种较为实用的监测方法。为今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监测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RS和GIS技术支持下的昌都县土壤侵蚀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昌都县境内的降水、土壤、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进行处理,选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定量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昌都县年土壤流失量850.81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789 t/(km2.a),分布规律是以扎曲为界西部地区的侵蚀强度大于东部,河流沿岸以及东北和西南部的部分区域侵蚀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允许土壤流失量与合理土壤流失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防治农田土壤侵蚀的标准,20世纪中叶美国土壤学家首先提出了“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之后这一概念又延伸应用到流域和区域土壤侵蚀评价。“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在全球,包括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土壤侵蚀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及健康河流理念的提出及水土保持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允许土壤流失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简要介绍“允许土壤流失量”由来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允许土壤流失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及其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流域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综合考虑流域原始生态体系功能和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因素,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布特征,实施“水保管家”分类指导机制,按照流域自响应、水土保持措施容量等科学理论实施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控制目标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土壤和泥沙不同粒径有机碳分布及其侵蚀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光录  姚军  庞小明 《土壤学报》2008,45(4):740-744
土壤侵蚀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而且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2]。黄土高原由于强烈的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可达216 kg hm-2a-1,土壤全氮流失118 kg hm-2a-1,全磷流失255 kg hm-2a-1,土壤养分含量低已经成为限制该区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因子[3]。土壤有机碳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形成[4]。在土壤中,有机碳主要存在于细小颗粒,而以小于2μm黏粒中有机碳含量较高[5]。土壤侵蚀作用首先将地表植物残体和凋落物冲刷搬运,然后将雨滴击溅分散的细小颗粒物质剥蚀、搬运,而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减少。国内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喀斯特地区总面积约54万km2,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近年来喀斯特地区土壤特征、容许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机理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该区独特的土壤特征与侵蚀环境,在容许土壤流失量、土壤的地下流失及土壤侵蚀的定量化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分析国内有关自然侵蚀量、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自然侵蚀量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关系,讨论制订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思路。认为水土流失治理标准的确定有3个参考值:1)标准值,即一定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水土流失治理至少要达到的目标,且随着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功能需求与可实施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侵蚀危害与治理约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2)理想值,即正常自然侵蚀状态下的土壤流失量;3)极端值,即土壤流失量为0,不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应是先控制到现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范围内,逐步达到自然正常侵蚀量或制止水土流失的发生;还应引入环境伦理、环境美学及景观设计等理念,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