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谓后备母猪,是指仔猪育成到初次配种前留做种用的母猪。养殖生产中,为了使一个猪场繁殖(生产)猪群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需要不断更新母猪,即在淘汰年老体弱、发情迟缓、泌乳能力差及有繁殖障碍母猪的同时,及时选留优良后备母猪补充生产,使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猪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在养猪实践中,挑选后备母猪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9,(11)
针对目前生猪生产产能低的问题,笔者从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力方面予以阐述。提高母猪繁殖率要从选留高产母猪,适期配种,解决母猪不发情问题,提高仔猪成活率和育成率,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淘汰繁殖率低的母猪,及时防控疾病等多个方面着手,保障母猪繁殖高产。  相似文献   

3.
李斌 《畜禽业》2013,(7):64
<正>后备母猪是学术用语,一般指被选留后尚未参加配种的母猪,在多数母猪场后备母猪一词也指青年母猪。后备母猪用于补充因年龄较大、繁殖性能差或疾病等原因所淘汰的母猪,从而使生产母猪保持以青壮龄为主的组成结构。养殖场(户)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后备母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科学饲养后备母猪在80kg体重以前,可以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但对个别过肥  相似文献   

4.
张秀春  沈加红 《畜禽业》2003,(11):47-48
在养猪生产中提高母猪繁殖力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谈谈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力。1后备母猪的选留与饲养后备母猪应在配种前1个月选留,方法是结合家系繁殖性能,选留发育好、阴门大而正常,同时要求后腿开阔,奶头多且无异常,最好是两排奶头排列匀称且间隔较大,脐前有三对奶头的母猪留种。选留后的母猪要适当限制饲养,不使母猪过肥或过瘦,配种前2周开始加料,达到2.0~2.5kg/d。饲料营养水平达到粗蛋白16%左右,矿物质、维生素要充足。2合理安排配种季节母猪配种最好选择在4月份至5月份,9月份至10月份再配种,这样反复循环可使母猪在春秋两…  相似文献   

5.
倪田 《畜禽业》2000,(8):62-63
1 及时做好母猪的更新与淘汰,保持猪群始终处于良好的繁殖状态。种母猪的年更新率25%以上,公猪的淘汰率50%以上;1~2胎的年青母猪应占基础母猪的30%,3~6胎的经产母猪占60%以上,7胎以上的老母猪只占10%以下。 2 认真做好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促进其发情与发育,是保证母猪高繁殖力的基础。对后备母猪采取按体况饲养、适当控料的饲喂方式,使后备母猪的体况保持在五级评分的2.5~3分或十级评分的7~8成膘情。 3 后备母猪的配种必须在8~9月龄以上、发情2~3次以后,体重110~120kg上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6.
赵晓青  李静 《畜禽业》2012,(7):48-49
<正>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适度规模养猪的一些经验,以供同行参考。1后备母猪的选留及培育1.1引种或留种一般饲养瘦肉型二元母猪,应从扩繁场引进,要求符合种用要求,乳头在7对以上,在60kg前购买,以便到自己猪场后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后备母猪也可自己选留,要求在60kg前从育肥猪群内拨到后备母猪圈内饲养。不能以育肥猪的方法一直养到配种前。1.2引种注意事项一是从外面购买后备母猪,一定要从防疫好、健康水平高的猪场购买。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4,(5)
<正>在规模化养猪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初产母猪的问题比经产母猪多,如产仔数不高、断奶后发情异常、所产仔猪容易生病,特别是仔猪拉稀等。作为一个猪群,必须保持适当的淘汰更新比例,规模猪场又必须有计划地补充后备母猪。为尽可能克服初产母猪的弱点,提高种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使猪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有人提出了母猪分胎次饲养技术。1母猪分胎次饲养技术的产生过程在1988年Leman养猪会议上,Hanor公司的Jeff Mencke、Isabelle Moreau及Kaek keane首次介绍了母猪分胎次饲养技术(SPP技术),该技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20,(5)
后备母猪是指被选留未被配种的母猪,可以说是猪场的未来,是猪场的后备力量。后备母猪是构成繁殖群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后备母猪的选择出发,就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15,(7)
饲养母猪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在养猪业生产中,母猪产仔数少,会造成猪场的整体繁殖力下降,使猪群补充困难。这个难题常常困扰着养猪生产者,认真分析造成产仔数少的原因,在生产实际中加以防范,对提高母猪繁殖能力,切实提高养猪业生产效益有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提高母猪繁殖率的综合技术,包括精心选留后备母猪、合理供给母猪各阶段的营养、增加母猪的产仔数、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数、提高仔猪成活率、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等内容,以期为提高母猪繁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提高,养猪户为了追求猪群生产的高效率,对猪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进行满负荷的生产运转,使得基础猪群母猪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的比例有所增加,而且自然淘汰的比率相对减小.异常淘汰的比率相对增加。过高的猪群母猪淘汰率将会给正常的生产带来压力,增加种猪群和后备猪群的生产成本,同时对整个猪群生产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春福  李岩  翟秀侠 《畜禽业》2006,(11):36-37
仔猪生产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提高养猪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通常对仔猪实施早期断奶。早期断奶可使母猪体重损耗小,及时配种,从而缩短产仔间隔,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利用强度。同时,为防止断奶后生理、营养、环境的变化对仔猪造成不良影响,在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2.
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饲养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规模化猪场为了保证合理胎龄结构分布,具备高繁殖率的种猪群,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比例(一般30%)的更新率,及时补充后备母猪到繁殖群中去,以维持种猪群的生产需要。补充的数量已引起猪场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而补充的质量有时未引起关注,导致补充的数量虽然多,但真正投入到生产中的少,做得比较优秀的后备母猪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22,(1):47-48
母猪是养猪的生产源头,养母猪的目的是为了多产仔(多产仔才能有猪养,上规模,降低母猪生产成本,节约猪场投资成本),产好仔(好仔才能吃得好,长得好,抗病能力强,抵抗养殖风险能力强),才能增加养殖效益。要达到养殖目的就必须选留好母猪,进行合理的饲养,做好发情鉴定,适时、适当地配种,加强防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4,(3)
<正>种母猪是养猪场的关键要素,饲养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每年生产出较多的健康仔猪并获得较多的断奶仔猪,从而奠定好生长猪的基础。种母猪在正常生产中要经历妊娠、哺乳、空怀三个周期,并经历配种、产仔、断奶三个环节。与之对应的产仔成绩、断奶成绩和配种成绩则反映了三周期、三环节饲养管理技术实施的好坏。1妊娠期妊娠期是指母猪怀孕开始到分娩结束的一段时间,一般为114 d。1.1妊娠期生理特点妊娠期胚胎的发育一般要经历三个关键时期,一是胚胎着床期,也就是  相似文献   

15.
封存亮 《畜禽业》2004,(6):61-62
母猪是猪场的根本,衡量猪场母猪群管理主要看年提供仔猪数,年产窝次,无效生产天数等几点,母猪群管理的合格水平是:年提供仔猪数20头,年产窝次2.2,无效生产天数40d。优秀水平是:年提供仔猪数28头,年产窝次2.4,无效生产天数20d,要提高其生产水平达到优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控制母猪合适的膘情表1母猪膘情评分标准注:1分表示很瘦;2分表示瘦;3分表示标准;4分表示肥胖,5分表示过肥。各阶段标准膘情是断奶至配种2.5分;配种至怀孕21d2.5分;怀孕22~84d3.0~3.5分;怀孕至分娩3.5分。保持好合适的膘情主要通过控制各阶段的采食量来控制:1.1…  相似文献   

16.
提高后备母猪发情率和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仕成 《畜禽业》2012,(12):42-43
后备母猪情期受胎率的高低和头窝产仔数的多少,既影响到养猪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又关系到母猪是否被淘汰。当前养猪生产中,很多小型猪场的杂交后备母猪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发情配种后不孕的情况时常发生,致使后备母猪的淘汰率增加,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在此探讨提高后备母猪发情率和受胎率的技术措施,给养猪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集约化猪场的发展,作为"繁殖机器"的母猪在单体限位栏和高位产床上的活动空间非常小,只能作简单的起卧动作,运动减少,体质下降,抵抗力衰弱。同时由于长期缺乏青饲料,导致维生素缺乏,特别是高温季节,在热应激作用下,母猪采食量急剧减少,产干尸和死胎数增加,由此导致母猪感染子宫炎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由于配种、分娩前后消毒不严格及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死胎滞留等因素,均易造成子宫内膜发炎。感染子宫炎后会引起母猪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泌乳减少甚至无乳,从而影响仔猪发育,导致仔猪疾病增多。在断奶后母猪往往会因炎症推迟发情或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发生胚胎死亡、流产等,最终淘汰。有些规模化猪场每年因子宫内膜炎而淘汰的母猪占总淘汰率的48%~50%,可见子宫炎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好子宫内膜炎对提高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新建猪场和老猪场每年必须选留和培育出占种猪群25%~30%的后备公、母猪来补充、替代老弱、病残、繁殖性能降低的种公、母猪,只有使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优秀种猪为主体的结构比例,才能保持并逐年提供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现在规模商品猪场都选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6,(12)
正1使母猪白天产崽。在母猪临产前1~2 d的上午9~11时,于母猪颈部肌肉注射前列烯醇注射液1~2 m L,可使98.2%的母猪在次日白天分娩,有效率高达100%,仔猪成活率98%以上。2使母猪在春秋季分娩。母猪分娩安排在春秋季,能提高仔猪成活率,实现2年产5胎。可把第1胎安排在11~12月配种,次年3~4月产崽;第2胎安排在5~6月配种,9~  相似文献   

20.
作者搜集整理了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米泉种猪选育基地2005年—2006年完整的母猪发情配种记录和产仔记录。对母猪不同胎次、配种次数对断奶日龄与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出生重及断奶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大,第一胎繁殖成绩较低,以后逐渐提高;母猪初次配种对其产仔数方面有较大影响,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稳定。而在排除繁殖障碍等疾病的前提下,泌乳期长的母猪该胎次仔猪断奶重显然高于泌乳期短的;平均断奶重随断奶日龄的增加显著提高(P<0.01)。在仔猪成活方面,断奶期长的仔猪成活数也明显高于断奶期短的仔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