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SOC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和全球碳平衡。碳汇的基本策略是把CO2固定于植被体,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固定与存储影响明显且持续时期较长。鉴于此,综合分析了森林收获、轮伐期、氮肥施入、树种等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指出了当前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森林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一环,具有吸收和储存碳的双重作用,对全球的生态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森林的经营管理入手,阐述森林管理对碳汇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一些提高碳汇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森林管理可以促进森林碳的维持和吸收,增加森林碳储量。分析了各种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碳库”生动释意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固碳是实现我国“双碳”愿景的重要路径。我国经过多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碳储量逐年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对全球森林碳汇功能的总体升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国土面积大、生境类型复杂,且长久以来秉持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与实践,在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急剧变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高效提升我国森林碳汇功能,以助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旧存在巨大挑战。本文以全球森林五大碳库的现状及其生物与非生物驱动因素为切入点,系统阐述森林野外调查和模型模拟等现代碳汇评估方法,着重梳理提升森林碳汇的潜在途径,以期为“双碳”目标下我国森林碳汇功能稳固持续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未来森林碳汇研究首先应着力于构建多尺度、全方位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和综合评估体系;其次应构建森林全组分碳库综合分析框架,贯穿于森林碳汇的监测、评估和提升途径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消除全球森林碳汇强度和动态估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建立可持续的林业碳金融市场,通过政策引导、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强化国际相关领域合作,为林业碳金融体系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贮量的研究方法、碳收支状况及其自然-人文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金留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73-73,122
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促进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和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森林植被碳库储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为森林碳储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地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且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国内外农、林业研究成果,就施肥、耕作、栽培方式、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初步认为: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对耕作土壤应该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耕作强度或采取免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管理、降低夏季休闲等措施使农业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由于土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因此对不适宜长期持续性耕作的土地和因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的土地,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多年生植被.通过人为管理措施,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截存,提高土壤质量.参41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威胁,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从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论述了森林碳汇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福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定量核算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对碳循环研究从区域尺度向全国尺度转换,协调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都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森林清查资料着重探讨福建省不同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从1978年到2008年,森林面积从8.55×106hm2增加到11.50×106hm2,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36.51 Tg增加到229.31 Tg,森林植被碳储量随着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林分类型和林龄结构来实现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增减,可通过增加成熟林、阔叶林和国有林的比例来进一步提升福建森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进行森林碳汇交易立法契合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现实需要,符合森林碳汇交易的实践需求,可有效弥补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之不足。京都规则为国内森林碳汇交易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多由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规范,适用于实践力有不逮。故应加强相关立法,明确规定森林碳汇交易的法律地位、实施条件与保险规则。《森林法》修改应当对森林碳汇交易进行原则规定,再由下位法予以配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单位分别提取了研究区蒸散量与碳密度的值并对二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200.8~604.8mm)、土壤碳密度(0~154.6mg·hm^-2)和植被碳密度(0~118.7mg·hm^-2)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林区高于非林区。各植被类型中,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基于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在年实际蒸散、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含量排序中均为前3。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同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耦合关系(P<0.01),这种耦合关系可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对碳水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人工林构建及植被恢复中碳水关系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经营毛竹纯林为对照(Ⅰ),以垦复(Ⅱ)、施用除草剂(Ⅲ)、劈草毛竹纯林(Ⅳ)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碳储量及碳分配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垦复、施用除草剂、劈草均增加了植被层碳储量;各林分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98、33.04、33.19、31.21 t/hm2,地上乔木层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23.68、25.01、26.34、25.21 t/hm2。(2)施用除草剂增加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垦复、劈草降低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3.15、98.13、131.90、112.59 t/hm2,土壤碳储量占主体,分别为86.17、65.09、98.71、80.39 t/hm2。(3)毛竹林植被碳素(CO2)年固定量分别为9.33、11.29、9.94、9.95 t/(hm2.a),相当于固定CO234.21、41.38、36.47、36.48 t/(hm2.a),地上乔木层碳固定量的增加是毛竹林植被碳素年固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角度阐述了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采用合理选择采伐木、树种选择、科学选择育林方式以及林路建设、观测样地建设等方面如何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这些措施对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汇。由于植物自身独有的生长特性,其生长状况和生理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该研究以国际通量网(FLUXNET)注册站点,哈佛森林通量观测塔记录的2000—2012年局域尺度CO2通量和气温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物候模型,分析气温变化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2年NEE的最大值为298.13 g·m^-2·a^-1,出现在2010年,除2010和2011年之外,其它年份的年NEE均为负值。(2)NEE、GPP和气温与物候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 2>0.8),显示温带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稳定期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生长状况是温带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导因素。(3)气温的变化量时间点(最大点、最小点和0点日期)与NEE、GPP的变化量时间点(最大点、最小点和0点日期)的线性拟合结果显示,气温与CO2通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的变化影响温带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秦岭林区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当今世界林业建设的主题.通过分析秦岭林区森林资源现状、特点,指出了传统的森林经营是不可持续的.结合当今先进的可持续经营理论,总结出适合秦岭林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1)森林分类经营;(2)"近自然林业"经营;(3)森林资产化经营;(4)森林生态系统经营;(5)森林综合经营;(6)高新技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龙山林业局森林经营的现状和森林资源特点,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出森林经营的基本思路,制定经营的策略和措施,对各种经营措施模式进行细化和分解,以探索黄土高原地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解决方案,旨在对本地的森林近自然经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变化,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金沟岭林场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97年的7 621.842 2 t 增加到2007年的8 018.125 9 t,净增加了466.283 7 t。碳储量分布以中龄林与近熟林为主,1997年与2007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与79%,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2)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随着龄级结构的增长而增加,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47.541 7 mg·hm-2与50.186 6 mg·hm-2,高于全国2008年森林平均植被碳密度42.82 mg·hm-2,但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 mg·hm-2;3)利用1997年与2007年两期数据分析了该林场森林植被的年固碳增量为39.63 t·hm-2·a-1,平均年增长率0.51%,低于我国森林的平均年增长率1.6%,该林场森林植被仍具有潜在的固碳空间;4)对森林植被的碳汇效益进行了计量, 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2 728.130 8万元与2 744.954 8万元,净增长了16.824 0万元。应加强对现有森林经营,尤其是中幼龄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从而增加现存森林的碳密度,以此来提高森林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从指导思想、经营方针与目标等方面论述了樟木头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思路,划分了9种森林经营类型,对每一类型确定了具体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制定了林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实施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稳定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