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人稻田中,昼夜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新技术。鸭子露宿在稻田中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秋季每公顷稻田可收成鸭300~375只;同时,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5%~8%。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其技术要点是:1.做好放鸭前的准备工作。在准备放鸭的稻田四周围上50~70厘米高的围栏,使鸭子不能跃过跑出田外,田内修建一处高出地面15厘米芹右的事挪作为鹏床,供鸭子栖息。鸭床面积以能容纳全群成鸭趴卧即可。每个围栏面积不宜超过1500平方米。2.…  相似文献   

2.
在稻田中放入10日龄肉用雏鸭进行露宿饲养,可获得稻鸭双丰收。 稻田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四周用篾栅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 一、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篾片编织高50~70厘米的篾栅,以稻田为自然立块将四周围起来。然后再编织一块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的竹板当作鸭床放入田中(高度以露出水面10~30厘米为  相似文献   

3.
怎样养好稻田露宿鸭?宋正文“稻田露宿养鸭”能有效地利用水稻生长期的时间和空间,采用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法将鸭群固定在稻田里饲养,是一项成熟、实用、效益好的新技术。其技术方法是:一、雏鸭的培育培育健壮的大规格雏鸭,使投放时体重达150克以上,是露宿养鸭...  相似文献   

4.
邹传江 《畜牧市场》2010,(7):116-117
养鸭吃虫和稻田养鸭具有悠久历史,为突破传统饲养方法,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了试验示范。去粗取精,探索出了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养鸭成套新技术。在推行稻田露宿养鸭的同时,把鸭子的品种改良作为一个重要技术内容,用天建杂交鸭在稻田露宿条件下饲养并进行观察试验,基本摸索出了杂交鸭在稻田露宿饲养条件下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技术。鸭子在稻田里,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8%左右。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鸭不仅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的良性循环,而且还避免了养鸭对家庭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村庭院的环境卫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门路,在有条件的地方值得提倡。但利用稻田养露宿鸭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好鸭种鸭苗鸭种应选择四川麻鸭,四川麻鸭食性杂、喜群居、肥育期短、生长快、抗病力强、能适应露宿。鸭苗应选择绒毛有光泽、脐带愈合良好、个体较大的健康雏鸭。稻田养露宿鸭一般为育肥鸭。2做好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放养前半个月应在家精心饲养,科学管理,搞好防疫工作,使仔鸭体重达到100~150克。3选择稻田尽量选择离家近、地滩较高、土质肥沃、浮游…  相似文献   

8.
《饲料与畜牧》2004,(4):35-35
据我国科学家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稻鸭共育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让其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雏鸭不间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鸭:在水稻分蘖盛期,将脱温后的雏鸭投放稻田,让鸭群昼夜生活于稻田。以田养鸭,以鹎促稻,适当补充少量精料,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经50~60天的饲养,稻穗成熟,仔鸭体重已达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栖实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开志 《中国畜牧杂志》1991,27(2):55-55,60
<正> 稻鸭共栖的实用技术,其主要作法是:在稻田分蘖盛期,将大规格的雏鸭投放稻田,让鸭群昼夜生活栖息于稻田。以生物饲料为主,适当补充少量精料的原则,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经过50天—60天的饲养,鸭的个体重已达到1.5公斤时,待稻穗成熟散籽的时候,收捉商品仔鸭,从而实现稻鸭双丰收,经济效益大增。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鸭谨防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鸭,即在水稻栽插后1~2周把育雏鸭放养于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时,把饲养的鸭子赶出上市。即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治虫、活化土壤以及鸭粪肥田,促进丰产。稻田养鸭由于空气新鲜(负离子增多),阳光充足(紫外线消毒),饲养密度低(常规每亩15~20羽),自然净化排泄物能力强等,很少染疫生病。但饲养实践告诉我们,在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的同时,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因多群发性、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和无特效药救治,是不可不防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这项技术已在亚洲多个产稻国推广应用。现行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而零日龄放鸭,是指鸭苗出雏羽毛干后的当日,不经育雏、不经驯水,直接将鸭苗放入稻田的一种全新的放养技术。零日龄放鸭是稻鸭共作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鸭稻共育即稻田养鸭,将鸭放养在稻田,利用鸭在稻田内捕食害虫、采食杂草及一些水生小动物,同时鸭粪还可直接肥田的饲养方法,实现既节省养鸭饲料成本,提高鸭产品品质,又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稻鸭共作是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农业中大有作为。从稻田养鸭发展到稻鸭共作,  相似文献   

16.
(一)稻田养鸭技术 稻田养鸭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更有益于生态效益。尤其是“稻鸭共作”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已被验证,是稻田养殖中比较容易掌握、也是综合效益较高的一项技术,正在被广泛利用,尤其在北方的盐碱地,稻田养鸭效益更是明显。养殖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冉茂林  陈铮 《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为家禽进行饲养,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据有关农史记载,人工饲鸭最初以舍饲(圈养)为主。如春秋战国时期,吴县东南20里有鸭城,便是专业养鸭场地。明清时代逐渐放牧于稻田,形成放牧与圈养相结合。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此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 一、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 我国稻田养鸭受地域、水源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自身变化规律:在我国农村专业和副业养鸭生产中,利用稻田放牧养鸭占有绝对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南方稻区优于北方,平坝、浅丘优于山区;饲养方式上,放牧优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稻鸭共栖这一技术,实现了无公害稻鸭高产高效双丰收。以下就这项技术中鸭的饲养管理谈一些认识。 (一)选育好鸭种 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或山麻鸭,这两个品种均属中小型个体,放养稻间穿行灵活,且食量较大,耐粗饲,成本较低,露…  相似文献   

19.
稻田放养露宿鸭,实行稻鸭共生,获得粮钱双增,为合理开发利用稻田资源,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江津县1987年开展示范推广,1988年比上年扩大13849.8亩。进行科学放养主要应掌握投放时间、投放密度、田间管理三点技术。强化服务,各区镇积极从技术、资金、种子等方面进行支持,使发展稻田养鸭的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它是在中国有数百年历史的稻田养鸭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稻田养鸭,无疑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在生态农业中,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稻农和农业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上围网与昼夜放鸭在田,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稻田养鸭的稻鸭共作模式。21世纪初,日本的稻鸭共作引入中国。中国是水稻种植与养鸭的大国,种稻与养鸭都有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