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3月中旬于江西省德兴市采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设置25℃(对照)、4、0、-5、-10、-15和-20℃7个温度梯度和30 min、1 h和3 h共3个时间梯度,分别测定虫体耐寒能力、耐寒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低温胁迫对中肠损伤情况。【结果】(1)在过冷却点((-9.27±0.90)℃)附近,50%致死时间约为1.9 h(114.97 min),99%致死时间约为2.8 d(4 061.86 min),在低于过冷却点(-15℃)的低温胁迫下,50%和99%致死时间约为-10℃低温处理下的1/4。(2)在低温胁迫处理后,4龄越冬幼虫虫体含水率变化不显著,脂肪含量和糖原质量浓度在0℃处理3 h后显著下降(P <0.05),山梨醇质量浓度在-5℃处理1 h后显著上升(P <0.05),在-20℃处理1 h后显著下降(P <0.05)。(3)低温胁迫处理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 <0.05)。(4)松墨天牛4龄越冬...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Ras基因超家族中ADP核糖基化因子1基因(ARF1)在昆虫生长发育进程中以及在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以松墨天牛为研究对象,从已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松墨天牛ARF1基因,命名为MaARF1(Gen Bank:KY368168),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以及不同虫态和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MaARF1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549 bp,编码18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与β片层组成,其次是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通过DNAMAN软件比对发现,MaARF1与赤拟谷盗ARF1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二者同源性为100%,且存在1个十四酰基化位点(G~2)和5个保守域(G_1 box—G_5 box)。通过RT-qPCR分析表明,MaARF1的表达量与松墨天牛的完全变态发育相关,各虫态不间断表达,幼虫期在2龄幼虫(L2)、5龄幼虫(L5)中表达量较高,蛹化期间(L5—P0)表达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并在第2天蛹(P2)中达到最大值,羽化期间(P10—A0)表达量表现为下降趋势;MaARF1在不同温度胁迫下均有表达,低温与高温都会导致表达量下调,温度越高或越低,表达量下调越显著。因此,MaARF1可能主要影响松墨天牛蛹化和羽化这2个变态发育关键点,从而影响整个变态发育历程,同时其也可能参与了松墨天牛体内依赖温度的Ca~(2+)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测定了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卵、幼虫、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卵期恒温条件下:C=14.1士0.93℃,K=100.83士7.16日度;幼虫恒温条件下:C=12.6士1.06℃,K=657±6.4日度。幼虫自然变温条件下1~3龄幼虫C=13.1±0.78℃,K=327±10.96日度。4~5龄幼虫C=12.4±1.24℃,K=314±8.24日度;蛹期恒温条件下:C=11.18±0.91℃,K=169±10.68日度。以此对陕南秦巴山区的松墨天牛成虫羽化盛期和幼虫钻蛀期进行准确预测,为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饲养条件下成虫羽化期6~10 d,交配2~4 d后产卵,雌虫平均产卵量62.3个;卵期为5~7d,卵的孵化率为83.4%;幼虫共5龄,1~5龄幼虫龄期分别为5~8 d、8~11 d、8~12 d、12~15 d和8~11 d,幼虫化蛹率82.49%;蛹期为8~14 d,蛹的羽化率为89.58%。成虫一生的产卵量169.89±53.22粒。  相似文献   

4.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6个紫薇新品种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6个紫薇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变化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曲线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其LT50。6个紫薇品种薄荷花边、塔斯卡洛拉、民族红、白色巧克力、炫彩樱桃、炫目玫红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0.27、-28.20、-27.11、-37.96、-30.77和-37.67 ℃。  相似文献   

5.
自主选育的鹤望兰新株系与普通栽培株系相比,在福州极端低温下(-2℃)表现为耐寒性。为进一步验证,通过不同梯度的人工低温处理(0、-2、-3、-4、-5、-6℃),测定2株系叶片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2个株系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均呈"S"型变化,在试验低温范围内,与温度间极显著负相关,且新株系低温半致死温度为-4.8℃,栽培株系低温半致死温度为-3.6℃,新株系的半致死温度高于栽培株,进一步证实新株系具有耐寒性。  相似文献   

6.
24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低温胁迫过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对24个石榴品种进行抗寒性评价。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室温、0、-4、-8、-12、-16、-20℃)进行低温处理,对其相对电导率(REC)、半致死温度(LT_(50))、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24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24个石榴品种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半致死温度得出,‘峄城抗寒1号’的半致死温度最低,为-14.32℃,最抗寒;‘突尼斯软籽石榴’的半致死温度最高,为-7.95℃,最不抗寒。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4个石榴品种中,有8个品种抗寒等级为Ⅱ级(抗)、15个品种抗寒等级为Ⅲ级(中抗)、1个品种抗寒等级为Ⅳ级(低抗)。  相似文献   

7.
引进13个地被菊品种,通过测定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不同品种地被菊耐寒性,以期筛选出适合延边地区栽培的耐寒地被菊品种。结果表明:地被菊品种“映洁玉桂”、“映洁紫骄”、“映洁红菲”、“靖山紫花”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3.49、-23.48、-21.00和-20.61℃,为高耐寒品种,其他品种半致死温度(LT50)较高。随后测定低温处理下耐寒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现4个高耐寒品种在5℃下的POD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20℃对照处理。4个高耐寒品种在5℃的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松墨天牛寄生白僵菌的优良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的生长、产孢能力、抗逆性等生物学性状以及对松墨天牛(M.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综合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天牛幼虫的毒力指标,最终得出防治松墨天牛幼虫最优良菌株是来自浙江象山的Bxs和来自江苏的B5菌株,其中Bxs在生长指标上略占优势,B在抗性指标上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危害马尾松等林木的重大森林害虫,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从松墨天牛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分子分类及鉴定、c DNA文库与转录组的构建、基因克隆、药剂胁迫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等5个方面综述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促进松墨天牛基础研究,并为探索松墨天牛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苦水玫瑰和冷香玫瑰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苦水及辽宁开原引进苦水玫瑰种源和冷香玫瑰为供试材料,选择2个品种的1年生离体休眠枝条为试材,通过-25、-30、-35、-38(哈尔滨地区极限温度)、-40℃低温胁迫处理,分别对其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并通过恢复试验评级其抗寒性.结果表明:苦水玫瑰低温胁迫半致死温度为-43.3 ℃,冷香玫瑰低温胁迫半致死温度为-44.9℃,冷香玫瑰较苦水玫瑰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强,与恢复生长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4种国产引诱剂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定的剂量下和相同的时间段内,对国产4种引诱剂在浙江富阳林间对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墨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浙江产的ZGHC-M-99和上海产的HYP-SH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福建产的FJ-Ma-05引诱剂,但与广东产的A-3引诱剂差异不大。基于所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个体数,4种引诱剂的诱捕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ZGHC-M-99引诱剂、HYP-SH引诱剂、A-3引诱剂、FJ-Ma-05引诱剂。诱捕结果分析表明,4种引诱剂的引诱效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熊忠平  涂玉  司徒英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88-11189
[目的]对畹町市松墨天牛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对畹町市松墨天牛虫情监察的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等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松墨天牛成虫的羽化历期、羽化量和温度的关系、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和松墨天牛生活史。[结果]松墨天牛在畹町市1年1代,5、6月为成虫盛期,也是诱捕关键时期;从空间分布型看,松墨天牛空间分布聚集。[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畹町市林业局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剂与引诱剂联合防治松褐天牛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宣城地区利用引诱剂(M99-1)诱捕松褐天牛成虫, 结果表明,7月12-8月1是松褐天牛的危害高峰期.使用不同诱集方法与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联合应用,通过多指标分析显示,白僵菌对松褐天牛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以诱芯与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联合使用的效果最佳:感染率52.1%,刻槽抑制率39.13%,寿命抑制率40.1%,侵入孔数下降7.75%,幼虫数下降12.43%.  相似文献   

14.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云南省林区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林间虫口密度测定方法,并运用于2007—2008年世代虫口密度的测定。从全省6个观测点的测定数据看,松墨天牛的世代死亡率和单株受害木平均虫口密度与6个观测点的年活动积温(≥10℃积温)呈正相关关系;结果还显示,松墨天牛在南部林区倾向于高死亡率繁殖策略,而在北部林区则倾向于低死亡率繁殖策略。测定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云南省林区松墨天牛的林间虫口密度、阶段死亡率及世代死亡率。该方法适用于松墨天牛林间种群动态监测、防治决策及防治效果检验3方面。测定林间虫口密度的最佳时间是每年8—9月。  相似文献   

16.
温湿度对松墨天牛越冬幼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墨天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森林害虫,还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松墨天牛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为40%时,在25℃的寿命要长于30℃时的寿命,在30℃的羽化率(20.6±4.9)%和25℃的羽化率(14.8±4.3)%无显著差异;当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0%的寿命要长于相对湿度40%的寿命,相对湿度40%的羽化率(14.8±4.3)%和相对湿度90%的羽化率(24.0±4.9)%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湿可以增加越冬幼虫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药食同源植物绞股蓝在全国范围的潜在分布情况,旨在为绞股蓝的引种及种植推广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绞股蓝地理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变量,利用ArcGIS 10.3及MaxEnt模型预测该物种当前在全国的潜在分布区,基于Jackknife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影响绞股蓝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探讨在未来气候下即中低排放(PCR4.5)和高排放(PCR8.5)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结果】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较高。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温度是影响绞股蓝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2.9%;最适宜绞股蓝生长的年降水量在960~2220 mm,最干月降水量>10 mm,最冷月气温在-5~8℃。当前绞股蓝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适宜区面积为218.3万km2,极适宜区和高适宜区在大巴山—武陵山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两大核心区。在未来气候下,至2050年绞股蓝适生区总面积变化较小但不同等级适生区面积变化明显,适生区北至点自山东半岛向高纬地区延伸至辽宁半岛。在RCP4.5气候情景下,极、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从当前25.1万和46.1万km2增加至42.9万和61.3万km2,中、低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少4.2万和12.0万km2;在RCP8.5气候情景下,极、高适宜区面积将分别增加至60.3万和65.9万km2,中、低适宜区面积进一步减少;两种气候情景下适宜区的重心向东北移动,其中极适宜区东移明显,在RCP4.5气候情景下东移115.4 km,在RCP8.5气候情景下进一步东移195.1 km。【建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加强中药农业的区划研究,建立最佳种植适宜区;建立政企研合作发展机制,科学有效地推动种植规模化和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莫建国  陈庆园  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30-12532
[目的]明确赤星病侵染与流行的适宜气象指标及其关键气象因子。[方法]对贵州省5个典型山地气候区烟草赤星病进行调查,在室内分析不同菌株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均匀设计法模拟不同气象条件(光照、温度和湿度),在离体叶片上采用悬滴法分析不同气候区赤星病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差异。[结果]贵州省不同气候带的赤星病病原菌侵染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湿度50%~60%、温度10~20℃即低温中等湿度条件下即可侵染烟叶,各菌株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结论]为赤星病的流行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预测不同时期气候情景下尼泊尔芒的适生区,探讨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基于60条尼泊尔芒现代地理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利用ENMeval数据包对Maxent模型进行了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对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现代(1970~2000年)和未来(2061~2080年)4个时期的尼泊尔芒适生区进行了模拟,综合使用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和Jackknife检验对气候变量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最优模型设置参数为特征组合选取LQH,调控倍频设置为3,在该设置参数下模型的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63±0.028),模拟准确度极高;温度季节性标准差、最冷月最低温度、年温度变化范围和年降水量是影响尼泊尔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尼泊尔芒的现代中、高适宜区大面积分布于中国的西藏东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末次冰盛期,其适生区面积最大,在东海和南海的沿海地区存在其他时期所没有的适生区;全新世中期,其适生区轮廓与现代适生区的相似;2070年,其适生区整体北移;从末次冰盛期到未来,尼泊尔芒的适生区可能会先后经历了向内收缩、基本稳定和整体北移3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2013年低温春涝气候特征及对春耕春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2012~2013年冬春遭遇罕见低温多雨雪天气,春季低温湿涝突出,春耕春播推迟.其中,秋冬春降水连续偏多,尤其秋冬季节降水量异常且冬春积雪覆盖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春季土壤湿涝明显,春耕整地和春播受阻;冬春季持续异常低温,尤其春耕春播关键期4月上中旬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低温,春季土壤化冻明显延迟,春耕整地推迟.2012~2013年秋冬降水量异常偏多、春耕春播关键期出现历史罕见低温是造成2013年低温春涝最关键因素.春季异常低温和显著湿涝叠加使东北地区春耕和春播明显延迟,尤其旱地春耕春播受较大影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大田播种较常年普遍推迟5~15 d.此次低温春涝对东北地区春耕春播生产综合影响为2000年以来程度最重;黑龙江在东北三省中受影响最重;从气象单因素角度看,湿涝对春耕春播不利影响显著大于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