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前洱海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加剧,致使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尤其是洱海流域内最敏感和脆弱的湖滨带区域,生态破坏更为严重。为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状,本文在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调查和湖滨带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和重建的相关技术。结果表明:湖滨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过渡带结构。健康的、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湖泊生态系统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滨带是湖泊水、陆地生态系统间重要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加强湖滨带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研究,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湖滨带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湖泊治理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综述国内外在湖滨生态系统的受损或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等方面理论的研究状况,介绍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有关技术和对湖滨带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判别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湖滨带是湖泊水、陆地生态系统间重要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加强湖滨带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研究,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湖滨带生态功能成为当前湖泊治理中的重要工作。通过综述国内外在湖滨生态系统的受损或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等方面理论的研究状况,介绍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有关技术和对湖滨带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判别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湿地旅游是指游客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研究对象,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农垦系统湿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20多个垦区拥有湿地旅游资源。本文以位于黑龙江垦区红旗岭农场境内的千鸟湖湿地风景区为例,就如何发挥生态湿地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湿地保护为核心,发展具有农垦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进行探讨。一、湿地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农垦系统具有大量的天然湿地,湿地湖泊和生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淤泥湖湿地展开一系列深入调研和考察,分析规划项目资源,对淤泥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及管理5个方面进行评分,评价得出该湿地公园建设条件等级属"优秀"。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基于保护国家级团头鲂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的需要,加大对淤泥湖生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实现当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产业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卓元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99-14800
以大莲湖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分析了大莲湖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将大莲湖工程区划分为湿地恢复与重建区、森林湿地培育区以及浅滩湿地恢复与多样性保育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通过森林湿地、浅滩湿地等多种湿地的恢复及重建,提高湿地的经济产出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探索湖泊生态修复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以期为淀山湖湿地修复工程乃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湖滨带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类生态交错带和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管理的必要步骤。通过对此类特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退化原因以及退化响应因子的分析,基于目前在资源环境保护中广泛应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指标进行选取和分类,尝试建立了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3层共40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是城市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三种人为干扰下湿地植被和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种干扰方式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沼生植物重要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为: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家猪拱地,而土壤容重和全钾含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为干扰下相同土壤指标之间相关性质和相关强度不同;CCA分析表明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和全磷含量显著相关。以原生湿地样点为对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样带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7.40%、-14.53%、-45.01%。认为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是三种干扰协同作用结果,但作用程度不同,其顺序为家猪拱地>牛羊过度放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湿地年内时间尺度上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以干旱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5—10月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分析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内生长季,湿地面积变化以8月为分水岭,8月前,湿地面积稳定,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在74.23%~81.15%之间浮动;8月后,湿地面积快速缩减,10月减至最小,占比38.97%。景观水平上,8月前,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强、不同类别斑块分布趋于均衡化,8月后,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异质性减弱、不同类别斑块分布趋于非均衡化;类型水平上,5—10月湿地斑块破碎度增大,形状趋于复杂。湿地面积与月降水量和月均气温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745,P=0.045和r=0.859,P=0.014)。研究表明,月均气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呈“夏季稳定-秋季锐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起着重要作用。河北省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类型有海岸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库塘湿地等。综述了湿地的含义、功能、价值,湿地的分类、分布、主要生态功能以及存在问题,旨在促进河北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曲阳公园中心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污染成因、污染状况和湖体水质,结合水质改善及景观功能定位,确定中心湖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对湖底的生境营造及对水生植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及微生态系统的修复,使水体具备自我净化能力,并维持水中湖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系统建成1年后,中心湖水体透明度、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等指标均较构建前有显著改善。该研究结果对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生态建设和后期管理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苏州城市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综合考虑城市湿地类型、湿地水资源状况、湿地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确定湿地动态监测的具体内容。通过引入遥感动态监测技术,配合传统地面固定点观测手段,实现多尺度的湿地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遥感监测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基点将监测、评价、规划与政策进行有机衔接。并运用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提出苏州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模式及生态重建方案,为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7、1990、1997和2007年4期遥感影像,对三江源典型区湿地景观稳定性和时空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河流斑块面积和数量的稳定性水平最高,其中1977—1990年间其特征稳定性指数接近于1,但结构稳定性较低。湖泊景观稳定性呈增强趋势,且表现最稳定。沼泽景观稳定性表现为减弱趋势,至2007年稳定性水平降到最低,呈现最不稳定状态。河滩地面积和数量稳定性水平低,变化不稳定,结构稳定性也始终处于最低水平。1977—2007年湿地转移趋势主要表现为:1977—1990年湿地与非湿地类型转换最为突出, 1990—1997年、1997—2007年转换平稳。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河流和河滩地转换频率较高,湖泊类型转化呈多元化,沼泽地转出类型几乎全为草地,转为其他类型的面积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