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冀北山区50年生天然林白桦木材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坡向对白桦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阴坡白桦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纤维比量等指标平均值大于半阴坡,而半阴坡纤维宽度、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等指标平均值大于阴坡;不同坡向天然林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由髓心向树皮方向的径向变异趋势为初始增大随后趋于稳定增加,壁腔比在径向上呈递增或递减波浪式变异,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纤维比量由髓心向外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坡向对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影响显著、对长宽比影响极显著,对宽度、壁腔比、组织比量等影响不显著,多项式方程对白桦木材纤维性状和生长轮拟合效果好;白桦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限为第20年。从解剖特性看,阴坡、半阴坡天然林白桦木材适宜制浆造纸。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5个白桦天然林种群为对象,较全面地研究了白桦木材材质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林白桦种群间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胞壁率、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小拉什强度和年轮宽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差异不显著。白桦导管比量与均温和降雨量、胞壁率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r>0.9)。在种群间木材基本密度与胞壁率呈显著正相关(r>0.9);纤维宽度与胞壁率、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r>0.8),纤维长度与微纤丝角呈负相关(r=-0.97)。  相似文献   

3.
测定3株(Z1,Z2,Z3)7年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的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并分析其径向变异模式。结果显示,所测定材料中木射线比量变化幅度为10.21%~13.60%,导管比量为17.30%~24.40%,纤维比量为64.37%~71.24%;纤维长度为635~1261μm,纤维宽度为17.96~22.33μm,胞腔径为14.34~17.83μm,双壁厚为3.55~5.35μm,壁腔比为0.22~0.34,长宽比为37.81~60.89,微纤丝角度为15.39°~25.63°。径向变异模式研究得出:Z2从髓心向外纤维比量持续下降,Z1和Z3在髓心与第4生长轮之间为纤维比量先下降后上升,从第4生长轮开始纤维比量缓慢下降。导管比量径向变异与纤维比量恰好相反,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后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微纤丝角在髓心到第3生长轮之间表现为波动,从第4生长轮开始先上升随后下降到树皮。长宽比从髓心到树皮Z2一直保持迅速增长趋势,Z1上升到第5生长轮后,开始下降;而Z3上升到第6生长轮后,开始下降。双壁厚在髓心与第4年轮之间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向外逐渐增长。Z1和Z3壁腔比从髓心到第5生长轮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到树皮;而Z2壁腔比从髓心向外下降到第4生长轮,然后开始逐渐上升到树皮。认为幼龄期胶质纤维的存在对杨树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各单株在髓心附近的径向变异模式差别较大,并建议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关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产蓝桉人工林木材的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为其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四川雅安的5株5年生蓝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高度按生长轮截取试材,通过离析法和永久切片法对试材导管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果】导管长度、宽度(径向直径)、长宽比、弦向直径均值分别为410.13μm,141.24μm,2.90,89.25μm;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壁腔比均值分别为910.27μm,17.79μm,50.85,3.47μm,10.48μm,0.67;除了纤维壁厚和壁腔比从髓心向外呈减小规律之外,其余导管形态和纤维形态指标径向变异规律一致,都从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轴向变异规律较为复杂,导管长度、纤维长度等指标规律性较强,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异规律,其他指标变异规律不明显。【结论】获得了四川产5年生蓝桉人工林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其解剖指标满足制浆造纸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和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道县3个种源的青冈栎天然林群落为样本,分析青冈栎木材的解剖构造特征、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探讨木材材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和种源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种源青冈栎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为0.754~0.763 g/cm3,纤维长度为1 113.9~1 180.8μm,纤维宽度为17.4~18.2μm,壁厚为7.0~7.4μm,壁腔比为4.4~4.9,长宽比为61.7~64.8;沿髓心至树皮方向,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无显著性变化,纤维长度、宽度、厚度和壁腔比均显著增大后趋于稳定;3个种源间的木材解剖构造无明显差别,在α=0.05检验水平下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壁腔比及长宽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朔与江华、道县的纤维宽度以及阳朔与江华的壁厚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2个种源邓恩桉木材纤维特性及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木材离析方法对2个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种源木材纤维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邓恩桉胸径生长与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纤维长度大致成正态分布,种源A和种源B纤维长度均值分别为986.44μm与908.91μm,种源A长度在700~1 700μm的纤维数量占纤维数的97.11%,种源B为86.67%。在个体水平上分布范围较广,为纤维长度的改良提供可能,纤维长度呈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种源A和种源B纤维宽度均值分别为25.71μm与19.30μm,纤维宽度径向上种源A自髓心向外增长,种源B自髓心向外减小。种源A和种源B纤维长宽比均值为42.94和47.13,纤维双壁厚均值分别为13.44μm和9.40μm,达到纸浆材要求。纤维壁腔比均值大于1,但个体水平上有些壁腔比小于1。  相似文献   

8.
以50年生天然林闽楠(Phoebe bournei)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码光学显微镜和图像测量分析软件对闽楠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了闽楠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闽楠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壁腔比、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1079、21.93、14.56、7.31μm和0.55、49。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径向变异规律较为明显,随树龄的增长呈“递增-稳定”的变异规律;纤维双壁厚和壁腔比随树龄的增长径向变异规律总体上呈波动性递增的趋势;纤维宽度、腔径随树龄的增长变异规律不明显。经方差分析,纤维长度和长宽比随树龄变异在0.01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双壁厚随树龄变异在0.05水平差异显著,纤维宽度、腔径和壁腔比随树龄差异不显著。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法,划分出天然林闽楠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限为21~23a。  相似文献   

9.
采用木材切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研究香椿木材的微观特征,分析年轮宽度、导管及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髓心至第10年年轮宽度迅速增加,1~20 a间均保持旺盛的生长;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宽度、双壁厚、腔径由髓心向外逐渐增大,约19 a后趋于平稳,早材导管宽度121.80μm,晚材导管宽度38.75μm,早材导管双壁厚度10.98μm,晚材导管双壁厚度16.49μm;纤维长度由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18 a后纤维长度基本趋于稳定,纤维形态指标平均值分别为:长度1 080.94μm,宽度26.76μm,长宽比40.25,双壁厚7.96μm,腔径18.80μm,壁腔比0.43。  相似文献   

10.
中华南方常绿杨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径向变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株11年生的中华南方常绿杨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壁厚、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等纤维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中华南方常绿杨的年轮宽均值为7.99mm、纤维长宽比均值为67.26、纤维长度均值为0.99mm、纤维宽度均值为14.90μm,平均壁腔比为0.43、平均壁厚为4.81μm、平均腔径为11.15μm;生长轮宽度前5a呈规律性“大小年”变化、5~8a生长平缓、第9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纤维长度的向变异应属PashinⅢ型,纤维长度呈正态分布;纤维长宽比、细胞壁腔比从髓心向外逐轮增大,在第7年后趋于近似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鲁东南引种火炬松人工林生长特性与材性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我国鲁东南引种栽培火炬松18年生人工林生长、材性的变化规律.18年生林分树高为8.2m,胸径为15.38 cm,单株材积均值约为0.05577 m3.树高和胸径的速生期分别为2~5 a、1~9 a,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的交叉点估测在20~25 a后,其数量成熟龄有待进一步确定.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由髓心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解剖性质,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借助体式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其管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上,马尾松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711.1 μm,47.85 μm,11.47 μm,76.48,0.34,0.76,晚材分别为3 912.9 μm,37.30 μm,20.45 μm,104.13,1.73,0.45;由髓心向外除早材管胞壁腔比、早材管胞腔径比无明显变化以及晚材管胞腔径比呈减小趋势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呈递增或递增稳定趋势.纵向上,马尾松全树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597.6 μm,48.83 μm,11.70 μm,73.65,0.35,0.75;晚材分别为3 857.3 μm,38.71 μm,18.82 μm,100.82,1.33,0.51;除管胞壁腔比和腔径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随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杨树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人工林杨树木材I-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I-69/55) 的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壁厚、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等纤维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径向上,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的变异都是自髓心向外开始逐年增大,到一定年轮达最达值,此后再逐渐减小或保持平稳;而纤维壁厚、壁腔比变化幅度不大.纤维形态各指标的径向变异均要大于轴向变异.  相似文献   

14.
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方法]以大叶栎23年生人工林为材料,测定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分析大叶栎木材纤维沿树干高度和随年轮的变异规律。[结果]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和长宽比、壁腔比分别变化在1098.2~1224.6、24.22~26.38、15.95~17.02、8.26~9.36μm和43.37~51.12、0.521~0.555,平均值分别为1156.2、25.43、16.56、8.87μm和46.01、0.540。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随树干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年轮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结论]大叶栎人工林木材纤维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纸浆工业用材。  相似文献   

15.
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安徽省天长市城西林场的5种不同的杨树无性系人工林木材H22、Z9、Z3、B3和107 为对象,对木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径向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杨树的纤维长度、宽度以及长宽比在幼龄期较小,但随着生长轮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并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保持稳定波动或略有减小;腔径、双壁厚以及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总体上也是随着生长轮呈增大趋势,可能受到早晚材的影响,部分无性系的双壁厚和壁腔比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比较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木材的宏观、显微构造;结合图像测量分析系统测定、分析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均黄褐色至红褐色;管孔类型均以单管孔为主,偶见径列复管孔;管孔内红褐色树胶明显。交趾黄檀导管细胞以圆柱形细胞为主,而奥氏黄檀导管细胞以鼓形导管细胞为主,两者均有矩形细胞,而纺锤形细胞只在交趾黄檀中可见。两者木纤维均腔小壁厚,壁腔比分别为0.72和0.57;木纤维细胞在横切面均以椭圆形、多角形为主;在纵切面呈纺锤形,少数奥氏黄檀木纤维末端呈树枝状分歧。两者轴向薄壁细胞丰富,在横切面上为同心层式窄带状,其中交趾黄檀在宽度上较奥氏黄檀多1~2个细胞。纵切面上均呈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木射线均由横卧射线细胞组成,两者木射线高度相对接近,两者长宽比分别为6.08和9.23,即前者长宽比较后者小。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均含分室含晶细胞,前者结晶细胞较后者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欧美杨107(以下简称107杨)应拉木与正常木的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进行全面比较和分析,为杨树应拉木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107杨为研究材料,通过合理方法区分正常木和应拉木,再对应拉木的解剖构造进行电镜观察,着重比较了107杨正常木和应拉木在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的差异。【结果】107杨应拉木具有典型的应拉木解剖构造,即细胞壁中存在明显的胶质层。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形态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双壁厚、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胞腔径、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均大于应拉木。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木与应拉木之间纤维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宽度、胞腔径、双壁厚、壁腔比在P=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余形态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正常木与应拉木化学组成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综纤维素、纤维素、α-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半纤维素、木质素、苯醇抽提物含量、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均高于应拉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的差异在P=0.001水上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107杨正常木与应拉木的主要纤维形态指标和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木材加工利用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