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学大家,在诗、、词方面均卓有建树。他开一代豪放词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词,但也有不少委婉深切的婉约词。本就苏词中的婉约名篇《江城子》作具体赏析。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本文从其儒家思想与早期婉约词风,道释思想与后期豪放词风两方面论述苏轼思想与词风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骚雅词派"是宋代词坛除婉约和豪放等词派以外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往的研究对此很少注意.本文在诠释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创作实际,着重论述了它的先导期、高峰期和余波期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词人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她的词清新婉约,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吟诵李清照的词作时,会体味出词中传达出的丰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苏轼(1035-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 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是和酒相伴的,尽管他酒量不大,易醉,但如果没有酒也就没有了豪放的苏东坡,没有了他那些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佳作:皓月当空的中秋夜,把酒问青天,写出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样的杰作,他所发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千百年来在中国国民的心中久久共鸣;他喊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是每到中秋夜许多中国国民的祈愿.因为酒酣,写出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豪放的词,因为泛舟饮酒赤壁之下,写出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等等,他的诸多名篇,特别是那些豪放诗词,总是和酒相联.  相似文献   

6.
邓敏 《农业考古》2012,(2):119-123
对于苏轼,我们曾努力的去概括、去总结,我们称: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他是科举进仕中高中榜首的凤毛麟角,他是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是整个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也无可比拟、无法超越的领跑者、但这只是概括了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而作为一个有血  相似文献   

7.
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在北宋当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代表性,同时这种创作主张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他提出的"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开创了词学史上"尊体"之论,从主观上来讲这是苏轼思想自发的一种体现,从客观上业讲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产生的结果。"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对苏轼"以诗为词"创作主张的精义做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6,(3):167-169
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9.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5,(5):139-141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苏轼在词中开辟农村词这块领域后,后继者并不多,真正加以继承和发扬者是辛弃疾.但对辛弃疾农村词的研究,历来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农村词蕴涵的人文精神,更是鲜有人论及.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讴歌农村风光,抒发对农村的热爱之情;二、塑造农民形象,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三、描绘农村生活图画,关注农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就一般情况而言,一门学科理论性研究的状况如何,当是衡量该学科之研究达到何等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之《词论》一章所述,五代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或可视为专文论词之始,但却没有什么高明的理论见解.宋人创诗话一体,词话亦随之而起,杨绘《本事曲》当是宋人最早的词话,然多数偏于纪事(现仅辑有十则),重在品藻与议论的则较后起.而其形式,多为序跋、题记、书札之类.张先为晏殊所作《珠玉集序》,可能是最早的一篇词集序,借其之佚,至苏轼及其门人,始盛评词之风,这大体符合实际.有论者谓宋人词评盖始于潘阆为其《逍遥词》所作的《附记》,此文现存,略无理论意味.苏轼论词文字,往往表达出重要的词学见解,但多半是零玑碎玉,笔者尝辑其二十余则并试作阐发(见拙著《东坡词研究》).苏轼的门生故吏如黄庭坚、张末、晁补之、陈师道、李之仪、等皆有词评,其中李之仪、晁补之的词学专文最具理论性(之仪为苏轼帅定武时门下客,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有著名的《词论》.清照之父亲李格非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清照本人与晁补之为“忘年交”,曾受其指教提携,可谓有师生之谊,也可算是苏门再传弟子.此三人恰恰都是齐鲁籍词人,现分别加以详介.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自产生起,历来为文人雅士所追颂。由起初可能讴歌“念奴”歌女而兴,起于“香艳”,经两宋文人整理扩充,词牌迭变.内涵渐丰富,脱离了曲调偏于香艳的本色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词创的影响,其题材、神韵以及表现方式开始被后世词人广泛接受和沿袭,新风并出。《念奴娇》一调在宋代共有616首词作被用于依调歌唱,成为宋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长调“金曲”之一。苏轼之革新更开启了后代词人对其声律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沿袭之风。文章对《念奴娇》词牌、格律、声韵、以及诗风的发展和沿革略作考证,以探《念奴娇》源流演变以及其在宋词史上的领袖地位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实用科技》2021,(1):90-91
紫薇,是炎炎夏日里一束沁人心脾的清凉之花,耀眼如云霞;是唐诗宋词中一首传唱千古的惊艳绝句,恬淡如静女;是雅俗共赏的经典话题,柔情似水,幽姿曼妙;是楚楚动人的邻家小妹,长发飘飘,婉约贤淑……既然紫薇如此美妙,那就闲话少叙,为大家呈上一篇《七绝·紫薇》:昨日群芳卸盛装,春风不再送花香。紫薇绽放红白紫,绿夏倏忽泛异光。  相似文献   

13.
正紫薇,是炎炎夏日里一束沁人心脾的清凉之花,耀眼如云霞;是唐诗宋词中一首传唱千古的惊艳绝句,恬淡如静女;是雅俗共赏的经典话题,柔情似水,幽姿曼妙;是楚楚动人的邻家小妹,长发飘飘,婉约贤淑……既然紫薇如此美妙,那就闲话少叙,为大家呈上一篇《七绝·紫薇》:昨日群芳卸盛装,春风不再送花香。紫薇绽放红白紫,绿夏倏忽泛异光。  相似文献   

14.
自古诗人就发现诗与画之间存在某种契合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精神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理论还鲜有人提及。柳永词绘人写景具有融画入词的特点,其艳情词类似于肖貌传神、气韵生动的人物工笔画,羁旅词犹如细致鲜丽、苍润淋漓的山水图,而都市词则像繁华富庶的民俗风情画。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融合的结晶,其115首的《人间词》闪耀着作者关于“意境”理论的光辉。文章从王氏的理论入手,选取其词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理论在《人间词》中的表现:一是《人间词》对意境理论的实践;二是《人间词》所表现的“意境”理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几首茶诗浙江湖州罗家庆有篇文章说:“苏轼不爱饮茶,唯饭后以茶漱口而已。”这似乎是偏见。我认为苏轼爱茶,而且对茶有一定研究,有他的诗为证。移植野茶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荆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幼稚,紫芽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植...  相似文献   

17.
青苗法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创新。苏轼一直反对青苗法,但是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仍然对青苗法呈现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苏轼的政治经历分出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中苏轼的奏折与诗歌作品的解读,阐述他反对青苗法的原因与依据,分析苏轼言论中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政治立场,并进一步分析苏轼认识中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8.
姜夔生活在南宋王朝与金朝南北进行对峙,民族矛盾处于尖锐时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使姜夔感到极其痛心,凄凉的心境表现在他的词创中。这期间他大量创作咏物词,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咏物词占有较大比重,其创作的咏物词有25首之多,占词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姜夔咏物词具有清空含蓄,幽韵香冷的风格,这是通过他独创的审美意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文章介绍和分析姜夔的咏物词,以梅、柳、荷、红芍的审美意象为例,分析这些意象的审美特征,从中可见姜夔的性情志趣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张孝祥把词从"应歌"和"艳科"的小圈子中拉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完成了词的比较正统的"士大夫化",从艺术渊源和写词目的上可以看出二人在词的创作倾向方面存在着继承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李德载的十首小令《赠茶肆》第一首中的"兰膏"一词,一般都根据汉王逸在其所著的《楚辞章句》中的注释,释为泽兰炼的油。经考证,在这首小令中,"兰膏"一词的正确注释应该为"一种当时流行的高档茶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