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垂直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西天日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调查,取得样地资料50份,抽样面积达10hm~2,抽样成数为1/60。根据各样地乔木层常绿阔叶树种或落叶阔叶树种的比例与所在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了西天目山森林植被垂直带的分布界限。常绿阔叶林带现状森林植被的分布上限为660m,演替顶极植被为796m;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下限分别为1133m和1176m;其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地段。另外,还研究了组成西天目山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主要有青冈、甜槠、紫楠,浙江樟,小叶青冈、雷公鹅耳枥、茅栗、小叶白辛树,四照花,川榛,柳杉和黄山松等。绝大多数乔木树种作为伴生树种散生在西天目山各森林群落之中。  相似文献   

2.
张掖市主要造林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树种和草本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探寻不同植物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配置依据,对张掖市12种常见树种及草本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树种的光合速率整体高于乔木树种及草本,针叶乔木树种的光合速率整体要高于阔叶树种,乔木树种中除沙枣外其他树种均具有"午休现象",梭梭的光合速率最高,全天光合平均速率为13.94μmol/(m2·s);灌木树种的日蒸腾速率整体低于乔木,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高于阔叶树种,除柽柳外,11个树种和草本蒸腾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3∶00或15∶00,苜蓿的蒸腾速率最大,达到了18.32mmol/(m2·s);各树种及草本水分利用效率在11∶00之前和17∶00之后较高,灌木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乔木树种,所有树种中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恩施州分布的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恩施州绿化树种的选用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抗病性、耐高温高湿、耐瘠薄、吸收有害气体、滞尘、吸噪、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无飞絮、无落花落果、无异香恶臭13项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对恩施州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为I级的树种共31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25种,灌木5种;综合评价为II级的树种有69种,其中有针叶乔木5种,阔叶乔木46种,灌木12种,藤本6种;综合评价为III级的树种共44种,其中有针叶乔木2种,阔叶乔木23种,灌木19种;综合评价为IV级的树种共27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13种,灌木12种,藤本1种。[结论]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首选树种,I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一般树种,III级树种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用,IV级树种不宜选用或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4.
为找出群落结构与绿量之间的联系,探求提高园林绿地群落绿量的途径,选取北京市10个公园绿地共324个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于2015年夏季测量群落绿量。从乔木层和灌木层及针阔叶组成情况对群落结构进行分类,将群落结构与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市公园绿地群落中,以乔木层为针阔叶混交、灌木层为阔叶树种的结构类型最为常见,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8.33%。这类群落的针阔叶植物数量比集中分布在1∶9~1∶3,针阔叶植物盖度比集中分布在1∶5~1∶1.6。该类群落的绿量与针叶乔木盖度、阔叶乔木盖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计算得出了这类群落绿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448x1+0.629x2+0.446x3+1.400,x1为针叶乔木盖度,x2为阔叶乔木盖度,x3为阔叶灌木盖度。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35-138
[目的]筛选适合唐山地区生长、具有良好滞尘能力的园林植物。[方法]利用洗脱-质量差值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分析不同种类植物和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结果]不同植物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落叶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紫叶李、玉兰滞尘能力较强;落叶阔叶灌木中,黄栌、珍珠梅、木槿滞尘能力较强;草本植物中,萱草、二月兰滞尘能力较强;常绿针叶乔木中,油松、侧柏滞尘能力较强;常绿针叶灌木中砂地柏滞尘能力高于铺地柏;常绿阔叶灌木中金叶女贞滞尘能力最强。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为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草本植物。[结论]该研究为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有效提升了唐山市绿地生物滞尘效益。  相似文献   

6.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m),由西向东垂直于路面在林带内分别设置20、40、60、80 m 4个监测点,用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100 L/min)在各点对PM2.5进行日间采样,分析林带内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计算林带对PM2.5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1)林带宽度影响其对大气PM2.5的净化效率,从20~60 m的净化效率逐渐提高,80 m处略低于60 m;2)林带对局部空气PM2.5净化效率与区域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当空气质量为优良时,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PM2.5,当空气质量为中重度污染时,林带20~40 m宽处会聚集较高浓度的PM2.5;3)林带内分时段净化效率显示,9:30-11:00的净化效率最低,12:30-17:00净化效率较高,且15:30-17:00林内PM2.5质量浓度最低,提示该时段适宜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相似文献   

7.
西安城市及郊野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10—11月,在西安市区和郊区以及临潼骊山、华阴华山等地进行了集体或分组调查。市区调查树木共3,402株,其中针叶乔木298株,占8.8%;,常绿阔叶乔木157株,占4.6%;落叶乔木1,795株,占52.8%;常绿灌木203株,占6.0%;落叶灌木760株,占22.3%;藤木189株,占5.5%。在西安市,共调查园林树木275种(变种、变型在内),均按统一表格详细记载,在市区及郊野共记载百年以上的古树74株,其中最老的是一株2,000年生汉槐。对西安市区及郊野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关于西安市基调树种和各类型绿地骨干树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唐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78-81
[目的]研究唐钢文化广场绿地植物的滞尘能力。[方法]在对工矿区绿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工矿区绿地不同植物种类和层面类型的滞尘能力。[结果]不同层面和种类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植物的叶片表面特征、枝叶密集程度和植物的配置方式有关。乔木中,悬铃木、玉兰、毛白杨、山楂、青杄、白皮松和油松等的滞尘能力较强;灌木中,木槿、榆叶梅和砂地柏等的滞尘能力较强;草本植物中,地被菊和赛菊芋的滞尘能力较强。不同层面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绿篱、落叶阔叶灌木、草本植物、落叶阔叶大乔木、落叶阔叶小乔木;针叶灌木滞尘能力高于针叶乔木。[结论]该研究为唐山市工矿区绿地建设和植物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典型样地法,针对11个测试地点的主要城市绿化植物减噪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街道噪声均随声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少,根据距离衰减比值和群落衰减率均表明乔木+灌木+草本的减噪效果好,北环路数据显示用乔木+灌木+草本的植物配置去绿化街道,绿化林带宽度选择19m,植物可减噪24. 89dB,这样可大大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扬州地区乡村绿化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扬州地区45个村庄的绿化植物群落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物种来源、物种多样性、使用频度、垂直与水平结构及植株健康状况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乡村绿化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样方调查法,共设置了标准样地121个,其中公共绿地(公园绿地、村口绿地等)的标准样地为20 m×10 m,道路绿地为100 m×2 m,河道绿地为20 m×10 m。结果表明:①扬州地区乡村绿化植物群落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种类达227种,隶属于88科169属,乔、灌、草的应用比例依次为25.6%,32.2%,42.2%。②绿化植物使用频度在20%以上的乔木5种,灌木7种,草本0种。69.0%的乔木种与67.1%灌木种的使用频度都在5%以下,仅4.2%的草本种使用频度在10%以上。③绿化植物群落中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物种数量依次为5.3,6.5,3.5种,Pielou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④大部分绿化植物属于小径级,中等高度,植物健康状况的平均得分为2.31,总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偏下,且绿化植物群落健康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城镇型村庄、乡村型村庄、城郊型村庄。  相似文献   

12.
对深圳笔架山公园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主要植被景观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稀树草坪和果园景观等5类;对主要景观代表植物物候特征进行观察,确定植物物候变化,探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园整体植被景观多样性不高,建议在山林景观中种植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乡土树种,增加色彩和空间的变化,提高多样化的景观效应;建议在稀树草坪景观中栽培多种观花灌木,促进其景观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秦岭林区主要乔、灌木种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秦岭林区11种乔木树种各器官、21种灌木的地上、地下部分及4种林分类型地被物的总干重热值测定表明:针叶树各器官的热值普遍高于阔叶树,尤以树干最为明显。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较大,硬阔叶树各器官中树干热值最高,而软阔叶树则以皮和枝条热值最高。灌木地上部分热值高于地下部分,不同种间地下部分差异小于地上部分,同属种间热值基本相同;林分类型(针叶林或阔叶林)与地被物热值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机械取样法和生态学分析与统计方法,分析了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物种总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一致,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各群落在植物物种均匀度上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最高,其次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在不同的海拔范围内,植物群落的特征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均匀度基本平稳。坡度大于41°时,Simpson多样性指数降到最低,同坡向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为北>西>南>东,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西>北>南>东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生长类型中,乔木层或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构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样性构建的目的是确保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文中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例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技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对滨海公路噪声污染进行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设计出不同声环境功能区降噪林带的基本模式:1类、2类、3类和4a类功能区的林带宽度分别为90、53、24和5 m,平均木胸径15 cm,等边三角形交错式栽植,株距分别为:3.04、3.02、2.93和2.32 m。该模式不仅为滨海公路的全线绿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同类型的道路绿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a 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基于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条长 420 m、宽 10 m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a 多样性测度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效应,以及 a 多样性测度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取样尺度逐步扩大,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值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表现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 a 多样性测度具有强烈影响。综合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云冷杉林样带 a 多样性研究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为 60 m,而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为 90 m,即云冷杉林样带上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明显小于针阔叶混交林样带;2)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上 a 多样性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比云冷杉林样带更趋于多变,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高于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18.
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顺县夏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了2000~2011年期间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2000~2011年期间,长顺县夏季NPP平均为34.51 g C/m~2·m,全县91.65%的区域,NPP值在20~50 g C/m~2·m之间。多年平均夏季NPP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出由中部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木林等植被茂盛的区域逐渐向东西两侧耕地及建设用地区域减少的分布规律;夏季NPP在12年间,其变化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耕地及草地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77、2.32、2.34、0.99、1.05。地区植被在夏季的固碳量在逐年增加;各乡镇夏季平均NPP在12年内的变化一致。长寨镇、广顺镇、摆所镇、鼓扬镇、代化镇、改尧镇、敦操乡分别以2.16、1.88、2.10、2.17、2.29、2.12、2.51 g C/m2·m的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