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气候因素对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小舟蛾在青岛地区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青岛1年4代,世代重叠。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的日羽化量及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日平均气温15℃时杨小舟蛾成虫开始出现,23.6~28.9℃时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成虫羽化的适宜湿度为60%~82%,以78%为最适。潮湿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其爆发成灾。赤眼蜂、寄生蝇、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其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明纹侧柏松毛虫(柏科林木的主要食叶性害虫)羽化、求偶和交配行为的规律,并通过林间诱蛾试验测试雌雄蛾之间的引诱活性,以期为明纹侧柏松毛虫性信息素的提取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诱蛾的方法,观察明纹侧柏松毛虫成虫羽化和生殖生物学节律。【结果】成虫羽化集中在晚上(19:00—2:00),日羽化高峰集中在21:00。2019年与2020年的羽化期不同。2019年养虫笼内的蛹7月初开始羽化,7月底进入羽化高峰期(7月29日左右),8月中旬羽化逐渐减少;2020年养虫笼内的蛹羽化日期晚于2019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8月11日左右),之后逐渐降低。在羽化高峰期之前,雄蛾羽化数量多于雌蛾,高峰期后,雌蛾羽化数量较雄蛾多。2019、2020年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83.8%、88.5%。雌雄蛾的性别比例为1∶1.04(2019)和1∶1.01(2020)。未交配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4.05、5.84天,交配后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3.69、5.33天。雌蛾在羽化当日即观察到有求偶行为,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晚上,其中1日龄和2日...  相似文献   

4.
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小舟蛾在白城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始期,6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第2代幼虫出现在7月上旬,7月中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8月上旬开始化蛹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5.
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舟蛾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河南漯河1年发生4~6代,以蛹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代蛹羽化,第2代出现世代重叠,第2、3、4代为成灾世代。本文详细记述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和生活习性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饲喂观察.杨小舟蛾在本地区1年发生5代,其中第3到第5代为主要危害代。从4月上旬越冬羽化开始,到9月上旬以蛹越冬结束,在常温下平均历期1代19d、2代13.3d、3代13d,4代11.7d、5代11.8d。杨小舟蛾初孵幼虫群集危害。2龄后分散啃食叶片.在防治上应注意1代和第二代的防治.高效氯氰菊酯、灭幼脲、宁虫素等药液1:(1500—2000)倍液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效果能够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根据商河县2013—2022年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成虫灯诱监测结果,确认杨小舟蛾在山东商河1a发生4~5代,个别年份发生6代;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多在3月下旬,末代成虫结束期多在10月中旬,越冬代至第4代成虫高峰期的集中日分别为5月3日、6月7日、7月13日、8月6日、9月2日;确认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杨小舟蛾卵,愈腹茧蜂Phanerotoma sp.、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寄生杨小舟蛾幼虫;鉴定并命名济南地区杨小舟蛾幼虫致死病毒为杨小舟蛾颗粒体病毒山东毒株(MisiGV-SD)。根据商河县2012—2022年杨小舟蛾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幼虫密度、天敌种类、寄生控制率、成虫灯诱等调查监测结果,结合2011—2022年商河县气象监测资料,探索分析杨小舟蛾主要灾变原因与发生规律:(1)持续高温、干旱及长无雨期极利于幼虫生长发育;(2)低温、大风和强降水是显著降低第1代虫口密度的重要因素;(3)杨小舟蛾颗粒体病毒传播流行是控制成灾的关键因素;(4)7—8月降雨量基本决定全年发生态势;(5)黑卵蜂Telen...  相似文献   

8.
选择徐州市林果场、云龙区和新沂市等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不同类型杨树林分的未放蜂区(CK)和放蜂区,分别测定白蛾黑基啮小蜂在自然和人工释放2种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该蜂林间自然种群数量以越冬代最高,对杨小舟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22.2±5.8)%,极显著高于第1~4代蛹(3.4%~6.4%);于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期人工释放该蜂,释放后当代小蜂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可显著提高释放当代(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的寄生率,并对释放后各代害虫蛹具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各代小蜂室温下的羽化进度均与相应世代寄主蛹发育进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对杨小舟蛾卯、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进行室内人工饲养,探讨了成虫交配和幼虫饲养2个关键因子对饲养成活率的影响,系统总结了杨小舟蛾人工饲养技术。结果表明,将蛹进行单体饲养,成虫羽化后7~10h配对,交配率可提高到70%,与羽化不久即行配对的交配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用三角烧瓶倒置饲养法饲养幼虫,其化蛹率可提高到85%,与常规饲养法的化蛹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灯诱成虫和地面化蛹进度调查的方法,系统监测了1998,1999年杨小舟蛾成虫和2010年成虫及蛹的自然发育进度.结果表明:春季气温变化可显著影响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的出现及第1,2代害虫的生长发育速度;降雨量偏多可导致害虫发育历期延长,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夏季异常气候会引起害虫种群数量发生显著变化,干旱高温的...  相似文献   

11.
在蝴蝶养殖大棚收集柑橘凤蝶越冬蛹。依照集中化蛹时间不同,将蛹分为4个样本置于同一环境直至羽化,记录各样本日羽化数及环境温湿度。结果显示:柑橘凤蝶化蛹时间对越冬蛹的羽化率有显著影响,化蛹时间的提前不利于次年的羽化;柑橘凤蝶的羽化随温度的升高开始下降,并与平均湿度、最大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近年来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危害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食叶害虫,为寻找其羽化和生殖行为发生规律,为生态防控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度(25±1)℃,光周期L:D=14:10,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黄野螟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黄野螟的羽化率为83.20%,羽化期为10 d左右,日羽化高峰在20∶00~22∶00,雌雄性比为1.12∶1,且雄蛾先于雌蛾羽化。成虫在羽化后2 d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开始求偶,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强烈,雌蛾的求偶行为多发生在20∶00~21∶00,成虫光期未见交尾行为,成虫日龄影响交尾行为,4日龄成虫交尾率最高。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孵化率超过90%。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6.32 d和5.75 d,未交尾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8.83 d和8.24 d,说明交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13.
野外采集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3龄及以上老熟幼虫或茧在室温(25±1)℃、光周期L∶D=14∶10(光期6∶00—20∶00,暗期20∶00—6∶00)、空气相对湿度RH=75%±10%的实验室饲养,观察成虫羽化、求偶、交尾等生殖节律。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结茧后10 d即可羽化,主要集中在蛹期12~16 d的光期,13 d为羽化高峰,光期3~7 h(9∶00—13∶00)为羽化高峰期;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7. 5~9 h(13∶30—15∶00),高峰期出现在光期8. 5 h(14∶30),雌虫求偶率和求偶次数随着日龄增大而降低;成虫交尾主要集中在前3日龄,交尾持续时间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交尾后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5粒。  相似文献   

14.
旋纹潜叶蛾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是危害板栗的主要害虫,在浙江省绍兴市1 a发生4代.以蛹在枝干树皮缝或枝叉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并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老熟并结茧,5月下旬1代成虫羽化并产卵.6月上旬第2代幼虫孵化,下旬化蛹,7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并产卵,7月中旬第3代幼虫孵化,8月上旬化蛹、成虫羽化并产卵,8月中旬出现第4代幼虫,9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在第1代幼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 000倍液和生绿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5 d后效果分别达到97.2%,98.0%和85.7%.  相似文献   

15.
楚雄腮扁叶蜂Cephalica chuxiongnica是云南省危害松树较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为探明该虫羽化及生殖行为的发生规律,进行室内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集中在化蛹后6、7 d羽化,主要发生于11:00—17:00,雄蜂羽化高峰较雌蜂早1 h;当日羽化雌蜂即可求偶,主要发生于11:00—16:00,在13:00达到高峰;1、2日龄雌蜂求偶活性强,求偶率分别为56.1%和65.9%;11:00—17:00为楚雄腮扁叶蜂交配活跃期,1~4日龄雌蜂交配率分别为48.9%,55.6%,42.2%和28.9%,5日龄则很少交配;雌蜂林间产卵量41~68粒,平均(54.93±7.34)粒。  相似文献   

16.
用硫酸铵和聚乙二醇(PEG)沉淀技术对杨小舟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硫酸铵沉淀,杨小舟蛾GSTs活性主要分布在40%~60%沉淀段,比活力为174.41nmol/(min·mg),纯化倍数为1.39。在5种PEG(PEG400、PEG2000、PEG4000、PEG6000和PEG20000)中,PEG20000的纯化效果最好。杨小舟蛾PEG20000沉淀的GSTs活性峰主要分布在10%~15%沉淀段,GSTs比活力&454.14nmol/(min·mg),纯化倍数达到15.50。因而,PEG20000沉淀对于杨小舟蛾幼虫GSTs的纯化效果优于硫酸铵。  相似文献   

17.
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小叶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扁舟蛾属,是我国林木主要害虫之一。杨扇舟蛾是一种食叶性杨树害虫,取食树叶,严重影响杨树生长。该虫在澧县1年发生4代,对杨树危害很大。该虫以蛹在枯叶内、地被物、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5月上甸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至9月第四代幼虫期到来。10月底化蛹越冬。杨树叶全展开时,即为危害盛期。  相似文献   

18.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ritarmata margarofana Hein.属鳞翅目卷蛾科,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为害马尾松、油松、华山松、国外松等的嫩梢及球果,对林木的高、材积生长及种子的产量都造成严重的影响。油松球果小卷蛾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地上草木丛、松土中越夏越冬。翌年蛹的羽化率约60%。成虫产卵前期平均8.3天,卵发育历期平均14.8天。卵发育起点温度8.3±1.1℃,有效积湿85.9±16.1日度。由于蛹越夏越冬期有茧保护,茧色与环境一致,很难发现;幼虫孵化后7~10天钻入梢或球果心内隐避危害,防治非常困难。但成虫活动期,幼虫孵化后7~10天营裸露生活,抓住这段  相似文献   

19.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 d后害虫取食量、体质量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为了解转Bt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转Bt基因杨树株系及对照进行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转Bt基因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苦参碱烟碱乳油防治杨扇舟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扇舟蛾在安徽北部一般一年4代,以蛹在茧内过冬,越冬蛹一般5月份羽化出成虫,成虫羽化后不久交尾产卵.第一代幼虫6月份进入危害期,第二代幼虫7月份进入危害期,第三代幼虫8月份进入危害期,第四代幼虫9月份进入危害期,10月下旬老熟幼虫沿树干向下爬至地面寻找枯枝落叶吐丝缀叶化蛹越冬.随着杨树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蒙城及周边地区杨扇舟蛾危害日显突出,杨树每年凶杨扇舟蛾危害,叶片被蚕食,光合作用降低,林木正常生长受到影响,林木生长量下降.为了有效控制杨扇舟蛾的危害,减少林农的经济损失,探索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防治技术,蒙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在省业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进行了应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防治杨扇舟蛾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