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种子内部带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三年共分离采自严重黄萎病株下部的尚未开裂成铃种子11505粒,平均内部带菌率<0.026%。系统分离棉铃各部位,其带菌率的趋势为:铃柄>铃托>胎座。从已吐絮的成熟铃内种子内部带菌分析结果看:1964年共分离外部带菌率约为5%的种子1557粒,全部未长微菌核。1966年分离病铃内成熟种子4049粒,只有一粒在种壳上长出了微菌核,带菌率为0.025%。用浓胞子液在田间灌注接种初裂铃,依受病程度不同,种子内部带菌率为0.93—2.4%。青铃注射接种的内部带菌率为10.40—70.40%。新吐絮铃喷洒接种,虽保湿1—2天,种子内部未分离到病菌。说明在菌量大,营养及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时,病菌也可自种壳侵入内部,使有相当高的带菌率。通过三年的试验,作者肯定在自然情况下黄萎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内部带菌率极低。在轻病或无病棉株上选收正常吐絮铃内种子,内部基本不带菌。  相似文献   

2.
氮素营养对棉铃形成与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氮肥用量下棉株的棉铃数量与分布及其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棉铃数量与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蕾铃脱落率与氮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充足的氮素营养是增加有效铃数和降低脱落率的必要条件;施用氮肥延长棉铃增长的时间,并相对滞后脱落率上升的趋势;施用氮肥增加了棉株各个部位的有效铃数,尤其提高了中下部果枝上有效铃所占比重,同时施用氮肥降低了中下部果枝上的蕾铃脱落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分状况下化控对棉株蕾铃数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状况下喷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和缩节胺(DPC)对棉花蕾铃数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籽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决定籽棉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分高则产量高。喷施调节剂后棉株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喷施处理。喷施DPC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喷施DPC可使棉花增产,但纤维品质下降。喷施AFD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大,使棉蕾铃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从大幅升降趋势变为先升后降的平缓趋势或缓慢上升趋势,对棉蕾开花成铃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新蕾生成,使得伏前桃产量明显增加,秋桃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籽棉产量减少,棉花纤维品质略微改善。  相似文献   

4.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明确了模拟棉苗受小地老虎为害造成断苗缺株后,周围棉株有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铃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缺1株苗成铃能获得101.85%的补偿,籽棉平均补偿率达87.24%,损失率为12.76%。但自连续缺2株以上,则补偿率下降为50.62%-35.75%,损失率上升为49.37%-64.24%。补偿量和损失量(率)是随缺株数的增加而增长,而补偿率则随缺株数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缺株数间  相似文献   

6.
以新陆早7号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水肥条件下膜下滴灌棉株群体冠层结构测定和产量结果分析。试验表明,合理水肥条件下的棉株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MLA)和散射光透过率(TD),在盛花盛铃期分别为3.55~3.95、40°~48°和18.5%~28.1%。在一定水肥范围内,滴灌棉花产量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阈值产量有下降趋势。适宜水肥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缩节胺对棉花苗期主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缩节胺(DPC)对棉花苗期主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喷施3~7.5g/hm2的缩节胺,棉花主茎日增长量比对照增加0.03~0.05cm,增长百分比为7%~11%;喷施15~60g/hm2的缩节胺,棉花主茎日增长量和对照相比降低0.1~0.12cm,降低百分比为9%~27%;对主茎日增长量的影响,DPC的作用从第6天开始,第15天作用减弱;DPC作用持续的时间和缩节胺的用量有关,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缩节胺用量为20g/hm2。  相似文献   

8.
缩节胺在杂交抗虫棉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杂交抗虫棉营养生长旺盛的特点,在使用缩节胺全程化控的过程中,提出较具体的施用方法以及化控后株形的一些具体数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长管蚜是京郊麦田的重要害虫。常在抽穗后大量繁殖危害造成千粒重下降。在蚜害损失年,小麦的减产程度与蚜量激增始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据测定抽穗扬花期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14%,扬花后五天蚜量开始激增可减产8%。小麦上蚜量的增加表现为有蚜株及单株蚜量的增加,一般抽穗前以有蚜株增加为主;抽穗后一定时期以单株蚜量增加为主;二者的交接点是有蚜株率50%,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蚜量激增始期。麦田有翅蚜有4次迁飞高峰;第2次迁飞高峰以后即出现蚜量激增始期。根据翅蚜突增  相似文献   

11.
胚轴切断法诱导棉花抗棉铃虫及其生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抗虫棉株对棉铃虫营养代谢功能的影响表明,胚轴切断法结合假单胞杆菌(D-2251)诱导处理的棉株可使棉铃虫相对生长率(RGR)、相对取食量(RCR)和近似消化率(AD)明显降低,分别降低22.95%、26.12%和27.23%,仅用胚轴切断法处理的棉株可使GRG、RCR和AD分别降低17.25%、21.44%和4.09%。对诱导处理棉株体内植物多元酚和抗虫萜烯类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过胚轴切断法后,  相似文献   

12.
部分GK系列Bt棉对棉铃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1998年在河北省廊坊市和1998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分别研究了转CryIA Bt抗虫基因棉花GK-2、GK-5和GK-12对棉铃虫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GK-2和GK-12在整个生育对棉铃虫皆保持极高的抗性,在对照普通棉花品种棉铃虫高峰期百株幼虫2代44~138头,3代113~138头和4代144头密度下,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8.71%~95.45%、92.75%~97.65%和  相似文献   

13.
室内测定了转慈姑蛋白酶抑制素(API)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的抗虫活性及对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转基因棉饲养棉铃虫,对幼虫拒食率24h达76.49%,72h达80.57%,试虫体重在取食48h后显著下降,72h后较对照低54.04%。试虫取食转API基因棉后,中肠的强碱性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取食24、48h后的强碱性胰蛋白酶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组的68.1l%和55.89%;类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87%和64.61%;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不明显。显示转API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中肠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与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阻滞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棉花品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差异对棉铃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不同棉花品种的嫩叶饲养棉铃虫幼虫,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食物利用率均不相同。感虫品种与高抗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棉叶中6个影响因子(棉酚、单宁、油腺、总蛋白、总糖、单糖)与幼虫相对生长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明确了各因子所起的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第1主成分为棉酚、单宁和油腺的作用,第2主成分为总糖、总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入侵杂草豚草的天敌昆虫——外来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生长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幼虫取食上部叶片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下部叶片,但与中部叶片无显著差异。广聚萤叶甲幼虫鲜重在6日龄前成倍增长,之后趋于平稳;各日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均很高(〉80%),并随幼虫龄期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到10日龄时又有所升高;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与近似消化率之间未表现出常见的反比关系;幼虫取食的相对表现(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率和相对代谢率)呈现早期高于晚期的变化格局。初羽化成虫(4d内)的取食量明显较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个亚致死剂量(LC5、LC10和LC20)药剂处理的桑叶对家蚕Bombyx mori 3、4龄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3、4龄幼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家蚕的生长指标(虫体增重率和相对生长率)、营养指标(相对取食量和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数(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近似消化率(营养指标)显著升高。其中3、4龄幼虫在处理后第2 d,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9.6% ~66.1%、13.9% ~23.6%、6.6% ~57.0%和9.3% ~66.2%。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sub-lethal chlorsulfuron treatment of the annual weed Polygonum convolvulus L.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folivorous beetle Gastrophysa polygoni L. was studied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reated and untreated plants were used in whole plant bioassays and in feeding experiments with excised leaves. Direct insect toxicity of the herbicide was studied by use of a Potter Spray Tower. The herbicide was non-toxic to the larvae when applied topically. Larvae fed excised leaves from treated plants did not differ from larvae fed leaves from control plant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al time, weight or survival.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reatment did not affect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plant or at least that the beetles could compensate for any such changes. Chlorsulfuron reduced survival of larvae living on whole plants treated with sub-lethal dosages (8 to 67% of the recommended field rate). The mortality of larvae in whole plant experiments was dependent on herbicide dosage and herbivore load. Mortality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20% on control plants to a maximum of 80% on plants sustaining the highest dosages and herbivore loads. It is argued that the beetles' response to chlorsulfuron-treated plants could be caused by a herbivore-induced plant response enhanced by the action of chlorsulfuron.  相似文献   

19.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