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陕西林区草兔空间格局及区域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林区草兔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其聚集度从南向北依次增强,聚集块大小为1~2hm2。草兔向食物丰富和隐蔽条件较好的林地相对集中的行为,使草兔在小样方中有聚集分布的趋势,且与密度有依赖性,同时由于各林区植被状况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林区空间分布的差异。随着取样大小的逐渐加大,样方内食物和景观的丰富度不断提高,食物条件和空间异质性对草兔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表现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在密度或样方较小时,聚集块指标与其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密度或样方较大时,聚集块指标与其一致性急剧下降,并逐渐接近其稳定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森林结构参数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评价天然林状态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为指导天然林生态监测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选取3块面积为1 hm2的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采用巢式取样法,按照10 m×10 m,20 m×20 m,…,90 m×90 m的嵌套方式设置取样面积,分析树种数、树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林木株数、胸高断面积、树种隔离程度(混交度)、林木分布格局(角尺度)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采用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对样地树种 面积、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进行拟合。【结果】树种数、树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的曲线特征均为初期急剧上升,而后逐渐趋于平缓,曲线拐点出现在取样面积1 600和2 500 m2处。树种-面积模型和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模型均以逻辑斯蒂模型为最优。不同取样面积下每公顷林木株数和胸高断面积的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表明,当3块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 m2时,每公顷林木株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1、2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 m2、3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2 500 m2时,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混交度分析表明,当取样面积较小时,混交度各频率分布表现为无规律,3块样地平均混交度趋于稳定的取样面积依次为1 600,2 500和900 m2。角尺度分析表明,1号样地中各取样面积的平均角尺度均表明林地中林木为聚集分布,但当取样面积<2 500 m2时平均角尺度上下波动较大;2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900 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聚集分布;3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2 500 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随机分布。【结论】当取样面积达到2 500 m2时,各参数所表现的规律均趋于稳定,因此,在小陇山林区研究天然林结构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应不小于2 500 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森林结构参数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评价天然林状态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为指导天然林生态监测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陇山林区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选取3块面积为1hm2的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采用巢式取样法,按照10m×10m,20m×20m,…,90m×90m的嵌套方式设置取样面积,分析树种数、树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林木株数、胸高断面积、树种隔离程度(混交度)、林木分布格局(角尺度)与取样面积之间的关系,采用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对样地树种-面积、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进行拟合。【结果】树种数、树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的曲线特征均为初期急剧上升,而后逐渐趋于平缓,曲线拐点出现在取样面积1 600和2 500m2处。树种-面积模型和Shannon-Wiener指数-面积模型均以逻辑斯蒂模型为最优。不同取样面积下每公顷林木株数和胸高断面积的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表明,当3块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m2时,每公顷林木株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1、2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1 600m2、3号样地取样面积增大到2 500m2时,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估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降至10%以下。混交度分析表明,当取样面积较小时,混交度各频率分布表现为无规律,3块样地平均混交度趋于稳定的取样面积依次为1 600,2 500和900m2。角尺度分析表明,1号样地中各取样面积的平均角尺度均表明林地中林木为聚集分布,但当取样面积2 500m2时平均角尺度上下波动较大;2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900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聚集分布;3号样地中当取样面积≥2 500m2时平均角尺度趋于稳定,林地中林木表现为随机分布。【结论】当取样面积达到2 500m2时,各参数所表现的规律均趋于稳定,因此,在小陇山林区研究天然林结构特征的最小取样面积应不小于2 500m2。  相似文献   

4.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5.
油菜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野老鹳草在不同类型油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老鹳草田间分布是以聚集为主,在部分低密度田块呈现随机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和Taylor的b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野老鹳草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有聚集和随机两种分布,且聚集强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为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大于11.2株·m-2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抽样方法以大五点和"Z"型取样最佳,同时给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对关中北部塬区退耕还林(草)区林地的草兔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兔在关中北部塬区不同林区的不同样方中聚集程度不同,永寿林区草兔的聚集程度高于麟游林区草兔的聚集程度.在麟游林区的各样方中草兔均表现为均匀分布,而在永寿林区1hm2的样方中为随机分布,在大于1 hm2的样方中呈均匀分布.草兔在林区分布聚集块的面积大小为1~2 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麦田宝盖草在各种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当平均密度x> 4.1822株时,其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种子集中散落所致;x< 4.1822株时,聚集原因主要是种子夹杂草籽或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田间调查以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取样为宜,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8.
林地甘肃鼢鼠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甘肃鼢鼠、洞迹圈和被害油松的空间分布格局是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洞迹圈的信息可以反映甘肃鼢鼠的信息。调查的最适取样面积相当于一个聚集块面积,分别为1/4、2/15和1/15hm2样方大小;最适取样数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允许误差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将乐林场海拔220、320 m和420 m处各设置了4块以栲树作为优势树种的20 m×30 m的样地。通过对优势树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幼苗储备达1 321株·hm-2,直径分布大致为倒“J”型,种群在Ⅱ、Ⅲ阶段竞争激烈,死亡率较高。将乐林场栲树种群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不同样地面积、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分聚集强度有影响,栲树种群的聚集度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具有增强的趋势;径级增大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下降; 海拔高度增加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王德好  邓祖喜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3):259-260,265
千金子目前在沿江圩区稻田的为害日益严重。该草在水稻田的分布主要是由农事操作所引起的。选用10种检测杂草公布型的方法进行测定,发现千金子的群体分布型均属聚集型。造成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子影响的结果。用Iwao和Kuno的理论抽样公式确定了水稻田千金子的调查取样面积将随着千金子的密度大小而变化,密度越大,则抽样面积越小。  相似文献   

11.
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时期对豇豆相同生育期的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小时(<1头·株-1),空间分布均符合Posion分布,空间分布的图式是随机的;但在种群密度较高时,空间分布均符合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的.豇豆上美洲斑潜蝇垂直分布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成虫嗜好在嫩叶上产卵;随着作物向上生长和斑潜蝇种群密度的提高,分布逐渐向上扩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统计学的烤烟硫含量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分析法和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研究了湖南烤烟硫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主产烟区B2F、C3F、X2F等级烤烟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02%、0.851%、0.800%,大于0.7%的样本占71.6%,绝大多数样本的烟叶硫含量偏高。3个等级烤烟硫含量存在空间变异结构方差,可分别用高斯模型、球型模型、指数模型拟合,变异范围较小(变程1.072~4.102 km),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3个等级烤烟硫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湘中高值区域向湘南和湘西北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0.03~14.68 kg·m-2,平均值为4.06 kg·m-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呈现自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山地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是影响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影响相对较弱,且随着化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高,空间分布聚集,自然气候变化、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其中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木密集程度表达方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林木密集程度是林分空间结构的重要属性,反映林木的疏密程度,包含一定的竞争信息,同时直观表达了林冠层对林地是否连续覆盖。如何通过构建空间结构参数准确量化单株林木周围和林分整体的密集程度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以相邻木空间关系为基础,采用模拟林分数据和实际林分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与林木距离有关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密集度,它以林分空间结构单元为基础,通过判断林分空间结构单元中树冠的连接程度分析林木的密集程度。密集度有5种取值,以中度级为岭脊,明确地定义了参照树所在的结构单元的林木密集程度,密集度的值越大说明参照树所处小环境林木密集程度越高,参照树可能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林冠层越连续覆盖;密集度值越小说明林木密集程度越低,参照树面临的竞争压力越小,参数生物学意义十分明显。在计算林分密集度时,综合考虑分布格局对于林木占据空间方位的影响,增加了参数的准确性。在模拟林分和吉林蛟河红松阔叶林、江西分宜大岗山杉木人工纯林等不同格局、不同密度、不同类型的林分密集程度研究中,密集度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密集度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结构参数相似,也可通过抽样调查直接获得,不需要测量距离,并为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林木竞争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如何突破技术上的限制,将密集度与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联合分析,实现空间结构参数的多元联立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未成林造林地野兔危害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兔害,通过目测法和标准地法,对山西省未成林造林地野兔(lepus capensis)的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1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未成林造林地野兔平均分布密度为1.53只.hm-2,高于国家林业局确定的未成林造林地野兔生态域值(保成林指标)0.24只.hm-2的指标;野兔对刺槐危害最重,其次是山杏、油松、侧柏,对毛白杨危害相对较轻;地区间野兔对刺槐的危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对危害梨树的梨二叉蚜进行系统调查,调查结果采用Taylor的幂法则,Lloyd的平均拥挤度和平均聚块性指标,Iwao的m*-m回归分析法进行空间分布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均一致。梨二叉蚜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且其种群随着虫口密度的变化,呈现出扩散→聚集→扩散→聚集→扩散的变化规律。λ值表明梨二叉蚜在不同时期其聚集成因不同。  相似文献   

18.
 2005-2006年连续2年对西双版纳地区橡胶盔蚧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橡胶盔蚧在西双版纳景洪市1年发生3代,4月上旬、7月下旬和10月下旬分别是橡胶盔蚧3个世代的发生高峰期。第2代发生持续时间最长,第1代发生持续时间最短,发生量较大。用扩散系数法、Lloyd的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聚块性指标(M*/m),Taylor幂法则、以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橡胶盔蚧种群空间分布型,4种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橡胶盔蚧在橡胶树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利用Iwao的M*-m 回归式提出了调查虫情时的最适抽样数,建立了Iwao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