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水质变化适时加注新水,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一般每7~10天必须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深,到池水2米深为宜,并且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是鱼类生长的旺盛时期。由于气温较高,鱼体代谢能力增强,水中微生物活跃,使池塘水质变化较快。因此,夏秋季池塘养鱼应注意搞好鱼池的水质改良工作,一旦疏忽,便极易造成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那么,夏秋季如何对鱼池水质进行改良呢?1加注新水夏秋季每7-10d加水或换水1次,加水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14-15时进行,加水量控制在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引起鱼类缺氧浮头。2药物改良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2.l生石灰每667d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kg,化浆后全地泼洒,一般每10d泼…  相似文献   

3.
1郾适当追施化肥,少施或停施有机肥夏秋季节,鱼池适当地追施化肥,可以使池水中浮游植物保持适宜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每亩鱼池每次施尿素1郾5~2郾5千克,磷肥2郾5~5千克。每7~10天施一次,可使天然饵料生物保持较高的数量和较理想的种类组成。2郾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重要措施,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冲淡水中有机质,包括鱼类代谢的有毒物质。在早春和晚秋,每半月加水一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旺季,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为20~30厘米,并排出部分老水,具体加水量视水的肥度、…  相似文献   

4.
牛满津 《齐鲁渔业》2014,(11):48-49
夏秋季节气温高,水温适宜,是鱼类摄食量最大、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鱼类疾病多发期,要抓住这个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精心管理,预防病害。1调控水质夏秋温度高,昼夜温差变化大,加之不断向池塘投饵和施肥,往往会使水质变化快,水质因子变差,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池塘水环境稳定,因此必须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5.
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旺季,是池塘养鱼的黄金季节,抓好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要比正常管理增产30%以上,为冬季鱼类安全越冬打下良好的基础。秋促鱼长膘,要抓好如下几个重点:1.抓好水质调节、注水增氧一是加注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一般每月加注新水7~10次,每次加水时间1~2小时,加水量占全池的5%~10%为度;二是泼洒生石灰浆,这能消毒灭菌并能增加钙质,10~15  相似文献   

6.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盛季节。由于天气露热,日照长,温度高,投饵施肥较多,水质容易变坏,因此,搞好夏季鱼塘的水质调节,是夺取池塘养鱼高产稳产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水质调节方法有: 一、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池水中的氧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精养高产型池塘的中后期水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精养池塘中后期水质的科学管理是加快鱼体生长,减少病害,提高饵料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的关键环节。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水质管理的探讨:一、适时加注新水注入新水不仅能给鱼池带来较多的溶解氧,还会带入池中已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冲淡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有毒代谢物的浓度。一般掌握在每15~2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5~30厘米,加注新水必须是经检验合格的养殖用水。对于没有清新水源而依靠城市生活污水的池塘,要根据水源总铵等指标酌情加注,池塘水深应保持在1.…  相似文献   

8.
高温季节渔业生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周 《内陆水产》2003,28(7):23-23
高温季节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为确保鱼类高温期正常生长,应做好以下五方面管理工作。1加强水质调节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决定鱼摄食与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情况不断进行调节。一是定期加注新鲜水,每隔4~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米,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20%~30%。每次冲注水应选择早晨,防止水温差过大。严禁水位大起大落。二是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机的开启应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即晴天中午开、阴天下半夜及次日早晨开,阴雨连绵浮头前…  相似文献   

9.
一、改善水质1.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在天气闷热、气压低的情况下,鱼类常常因水质过肥而浮头,或因水体中微生物耗去大量的氧气而发生浮头现象。  相似文献   

10.
1、加注新水应选择在晴天下午2—3时给鱼池加注新水,加水量为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傍晚时禁止加水,以免引起鱼缺氧浮头。 2、药物改良 适合于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1)生石灰。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15—20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一般每10天泼洒1次;(2)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饵料,特别适用于高产鱼池和城郊富营养化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使用浓度首次为5×10~(-6),以后为3×10~(-6),每20天全池泼洒一次。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内陆池塘一般面积较小(3~10亩),养殖密度大,水质恶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南美白对虾生长缓慢,甚至产生病害。如何有效改善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改善水质,效果明显。1.适时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根据水质变化情况适时抽出池水20~30厘米,同时加注新水,冲淡水中的有机质。注意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以保持水中藻相和水环境的稳定,以免水环境因子变化过大,造成对虾应激反应,影响生长。2.施用沸石粉沸石粉除了可以降解有机质、减少底质污染外,还可以起到增氧的作用。用量视水…  相似文献   

12.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夏季水温较高,病菌繁殖加快,鱼类生长代谢增强,发病的可能性加大,传播性加强。因此,夏季池塘鱼病防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调节水质。定期加注新水,可带进氧气和水中所缺乏的铁、锰、硅等营养盐类,还可冲淡池水中的有机质及动物代谢的有毒物质,从而恢复池水中所含成分的平衡。一般的池塘养鱼技术要求,应每月加注3-4次新水,每次30era左右。  相似文献   

13.
<正>夏秋季是池塘养殖最关键的季节,6-9月份也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夏季天气多变,6月的梅雨、7月份的高温、8-9月份的台风、暴雨、雷电容易引起水质变化,池鱼不适。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极易造成损失和病害发生。因此养殖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加强夏秋季池塘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水质调节连续阴雨及高温闷热天气引起池水溶氧不足,极易发生缺氧浮头。因此要加强水质调控。1.及时加水、换水一般每隔7~1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  相似文献   

14.
一、合理搭配滤食鱼放养时,搭配三成左右的花白鲢,既能有效地降低水的肥度,又能提高池塘的产量。二、适时注入新水在6~9月份,每5~7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10~20厘米。加注新水不仅带入较多溶氧,还带来池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三、定期泼洒生石灰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既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又能预防鱼病。四、合理使用增氧机使用增氧机要正确掌握开机时间。开机时间应采取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  相似文献   

15.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池塘冰化后,气温回升、天气持续晴朗、水温升高,鱼类摄食开始增加,抓好春季养殖生产等渔事活动,对确保全年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全年水产养殖综合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时,不论是鱼种放养,还是亲鱼培育,都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充分的管理工作。一、勤灌新水,施足基肥初春水温能较快地升高,水位也应由浅到深逐渐加高,每半个月加水一次。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加注新水时一次加水不要太多,以防水温骤降,鱼池的水深应控制在0.7米左右。当池塘水温稳定在8~10℃时,即开始追施肥料,以培养水中天然饵料。施肥数量应根据水体肥瘦及肥料质量来决定,人粪尿或畜粪  相似文献   

16.
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能否健康生长和产量的高低.在鱼类生长最旺盛的夏季,由于机体代谢能力强,水中微生物活跃,致使池塘水质变化较快.如果长期不采取水质调控,导致池水老化,将严重影响鱼类生长,更甚者将导致鱼病的发生及流行.为了更多地获益,池塘水如何进行水质调控呢?  相似文献   

17.
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池塘水质的好坏,是决定鱼类能否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高密度集约化的养鱼池,如果长期不加水、不换水,也未采取其它水质调节措施,池水就很容易老化,致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轻则抑制鱼类生长,使其食欲减退,身体消瘦,重则导致鱼类得病,甚至死亡。要调节好鱼池的水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物理方法(1)适当注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源充足的池塘可参照透明度指标采取必要的注水和换水措施。当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可以考虑抽出老水1/3~1/2,然后注…  相似文献   

18.
秋促草鱼增膘的六条措施秋季是草鱼长膘的旺季,抓好这个时期的喂养,要比正常管理增产30%以上。应抓好以下六条。一、调节水质,注水增氧。一是加注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一般每月加注新水7~10次,每次加水时间l~2小时,加水量占全池的5~10%为宜。二是泼...  相似文献   

19.
池塘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的成长和成活。但是,水质是可以调节的。成鱼高产塘或者浅水小塘,鱼密水肥,水质容易变坏。因此,调节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养鱼水质的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含量,pH值(酸碱度)和浮游生物量。调节水质的目的,是要使这四项理化因子达到适宜鱼类生活、摄食、成长所要求的标准。调节水质最有效的办法,是加注或换注新水。加入的新水,能增加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如铁、锰、硅等等,以及冲淡  相似文献   

20.
王桂芳 《齐鲁渔业》2014,(11):47-47
秋季鱼塘的管理措施有:1加强水质管理养殖成鱼的池塘,由于鱼种放养多、投饵施肥量大、水中有机质较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所以每天要把鱼吃剩的残饵及杂物捞起,并根据天气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