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基于多轴转向的三轴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轴重型汽车低速机动性差,高速稳定性不好的特点,对三轴汽车多轴转向技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三轴汽车全轮转向的二自由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采用实用的基于零质心侧偏角前后轮转角成比例的控制策略,推导了各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相关的状态空间矩阵及传递函数,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轴汽车采用多轴转向技术,具有低速灵活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多轴汽车低速转向灵活性和高速操纵稳定性,利用行星齿轮系统设计了某五轴车辆的双相位转向机构,并对该机构进行了转向数据验证分析,使各车轮转角按顺序进行幅度变化,降低轮胎磨损。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多轴车辆定比例转向系统理想模型和多轴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两模型定比例转向时的低速转向半径进行比较,验证了多轴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该模型,分别分析了定比例转向系统和变比例转向系统的低速转向半径和高速操纵稳定性.结果表明:定比例转向的多轴转向系统低速机动性不够好,且高速稳定性很差;变比例转向的多轴转向系统在提高车辆机动性的同时,还能改善车辆的高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某多轴转向特种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虚拟样车进行了转向盘角阶跃输入性能、蛇行性能等操纵稳定性能试验仿真研究,从中分析普通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对该三轴特种车辆评价的局限性,对影响操纵稳定性的主要参数值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5.
五轴重型全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五轴重型汽车低速机动性差、高速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建立了五轴汽车全轮转向的二自由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采用零质心侧偏角的控制策略,推导了各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相关的状态空间矩阵及传递函数,对全轮转向、前两轴转向、第一轴转向3种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五轴重型汽车采用全轮转向有利于提高低速转向时的机动性和高速转向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四轮转向操纵稳定性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着汽车驾驶的操纵方便程度,同时也是决定高速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主要性能。因此,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评价汽车的重要使用性能指标之一。从汽车操纵稳定性出发,分析了大量四轮转向的研究方案,并讨论了其特点;总结了四轮转向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轮转向的发展方向是研究考虑了人为因素的闭环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ADAMS/V iew建立了多轴汽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停车场出车和高速行驶避障的双相位转向虚拟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发现,低速行驶时,采用逆相位转向可以大大缩小转弯半径,提高汽车的机动灵活性;高速行驶时,采用同相位转向可以缩小汽车横摆角速度,提高操纵稳定性,减少汽车发生甩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多轴汽车操纵稳定性,针对五轴全轮转向汽车的高速同相位转向工况,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运动微分方程,利用Fiala轮胎模型建立了轮胎的力学模型,利用LabVIEW软件建立了整车的动力学仿真程序。通过虚拟试验仿真分析,发现采用全轮转向,可以使后轴车轮较早地参与转向,从而提高了汽车的转向响应速度,并使车身侧倾角由7.5°减小为4°。  相似文献   

9.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线控转向(Steer—By—wire)是一种先进的转向技术。由于取消了方向盘和车轮的机械连接,可以任意设计传动比,对转向轮进行主动控制,并对随车速变化的参数进行补偿,实现理想的转向特性,提高操纵稳定性。综述了国内外线控转向的研究发展,介绍了线控转向的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线控转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汽车的操纵稳定是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两部分 ,操纵性是指汽车能够确切地响应驾驶员转向指令的能力 ;稳定性是指汽车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 ,其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汽车动力性的发挥和汽车运输生产率的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多与转向系及行驶系及制动系的设计及使用有关 ,现从这些方面来讨论影响汽车操纵稳定的原因。一、行驶机构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1 前轮定位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前轮定位包括 :主销后倾、主销内倾、前轮外倾和前轮前束四个内容。主销后倾是…  相似文献   

11.
转向系统是任何车辆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制造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安全性等技术性能。阐述了汽车转向系统技术发展的状况,指出了各种转向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并展望了汽车转向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助力转向方式之一,近年来在汽车特别是在乘用车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工作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如何分类的,最后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四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的稳定性是影响其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四轮转向汽车(4ws)的仿真研究.在建立四轮转向数学模型后,用simulink等仿真模块对前后轮转角成正比关系的四轮转向汽车在双移线性能测试中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前轮转向汽车和不同线性比例的前后轮转向角的四轮转向汽车的车轮转角和汽车的侧偏角,并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四轮转向(4WS)汽车的运动特性,建立了四轮转向汽车数学模型,得到质心侧偏角与前轮转角之间的传递函数,基于Matlab/Simulink研究了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并给出了仿真实例和结果,表明4WS车辆在高速范围内保持对操纵反应的灵敏、一致又不过度,在降低驾驶员操纵难度的情况下,较大地改善了车辆在高速时的瞬态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进行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算法研究,需考虑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首先建立基于魔术公式轮胎模型的非线性二自由度整车模型,然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训练逼近映射汽车模型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最后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由车速、转向盘转角等得到转向传动比控制算法。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整车模型与样本数据较好吻合,满足研究需要。转向传动比模糊控制算法考虑了转向轻便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轮与转向盘之间的机械连接,因而可以主动控制前轮,提高操纵稳定性.研究了基于理想传动比的转向控制策略,以各车速下的闭环总方差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转向增益.提出的转向控制策略可以降低驾驶员的转向负担,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外自走式喷雾机转向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以自走式喷雾机转向性能参数为依据,分别从转向实现方式、不同转向模式下转向半径比较、车轮最大转向角范围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自走式喷雾机转向技术的应用特点。最后,指出了多轴转向技术和转向自动控制技术是自走式喷雾机转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对我国自走式喷雾机开发过程中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技术参数确定等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建立汽车四轮转向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从而对四轮转向汽车进行转向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在建立四轮转向汽车操纵动力学的模型基础上,借助MATLAB/Simulink模块对四轮转向汽车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仿真分析,并将仿真结果与传统的前轮转向汽车作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四轮转向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具有更好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线控转向系统的车辆全状态(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策略,根据虚拟前轮侧偏刚度的概念得到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反馈系数,研究了虚拟前轮侧偏刚度系数对极点、频率特性等的影响.仿真表明,根据车速选择合适的虚拟侧偏刚度系数,可改变汽车的转向特性,即低速时,该系数为正,过度转向程度增大.提高转向灵敏性;高速时,该系数为负,不足转向程度增大,提高转向稳定性.因此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可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分析了汽车侧倾引起的左右轮胎垂直载荷的重新分配,以及轮胎侧向力非线性变化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并综合考虑汽车转向系和行驶系的结构和性能特性,建立两轴汽车操纵稳定性数学模型.并对用Simulink构建的计算机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证实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和实用性.分析了车速、转向系刚度、前后轮侧偏刚度比、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比以及侧倾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