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猪丹毒是养殖户在养猪过程中威胁架子猪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其主要致病原是猪丹毒杆菌,该病属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并且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养猪业三大传染病。本文简要分析了猪丹毒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及预防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繁殖障碍型猪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或Hog cholera,HC)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于183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百余年来其流行遍及全球。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C一株兔化弱毒苗及其换代产品(细胞菌)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大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无规律的散发性流行;病原毒力降低,临床表现由典型变为非典型。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颤抖等隐性感染猪瘟症状,对养猪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SE)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型传染病,俗称"打火印",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侵害猪。该病于1882年就有报道,最初流行于欧亚、美洲各国,继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传染病。我国最早发生于四川,20世纪80年代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中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2013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某规模化猪场猪群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喘气、不愿站立等症状,部分猪外表皮肤出现典型的"打火印",偶见急性死亡情况。猪死亡后全身皮肤发红,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发生猪丹毒病。最后根据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1878年Koch等人从实验小白鼠体内分离出猪丹毒杆菌,自此,人们开始认识到猪丹毒病的存在.而且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范围内的养猪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猪丹毒带来的巨大损失.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猪丹毒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困扰中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正>猪瘟是伴随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猪瘟弱毒苗问世以来,它的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猪瘟的大面积流行。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免疫接种失败及环境改变等多种原因,导致猪瘟的流  相似文献   

6.
在猪病当中,猪瘟仍然是养猪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采取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后猪瘟又有所抬头,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等均有所变化。由于猪瘟发病状态的多样性,所流行的猪瘟呈现出非典型性、温和性、隐性感染等现象已比较普遍。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南方猪场因猪瘟病死占生猪各类传染病病死的60%以上。本文对当前猪瘟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综合防控猪瘟的科学策略,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叶  王翀 《广东饲料》2016,(7):48-5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性和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该病的发生呈现季节性,夏季为多发期,为我国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本文从猪丹毒病原分离鉴定、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诊断和猪场防控等方面入手,以期为科学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也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败血症、高热、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等症状为特征,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生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养猪户注重了生猪口蹄疫、猪瘟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而忽视了猪丹毒的防治,该病有逐步抬头的趋势,尤其是中小规模养猪场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由于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和猪链球菌等病在临床上表现与猪瘟极为相似,加上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猪瘟自183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百余年来其流行遍及全球。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12株兔化弱毒苗及其换代产品(细胞苗)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大流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无规律的散发性流行。病原毒力降低,临床表现由典型变为非典型,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颤抖等隐性感染猪瘟症状,对养猪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汲高丽 《兽医导刊》2016,(4):114-115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流行广泛,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通过描述猪瘟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等内容,为养殖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猪瘟(HC)自19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际兽医局(OIE)将HC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HC列为一类传染病。到1992年宣布消灭HC的国家有24个,但1993年开始,一些原来已消灭HC的国家如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又出现HC流行。可见猪瘟特别是非典型性猪瘟对世界养猪业危害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3.
猪传染病有多种,这里只能讨论几种危害性较大,而同时在诊断方面较难的传染病。 猪瘟 猪瘟是养猪业的主要敌人。在全国范围内,猪瘟流行仍然严重。虽然有人曾指出,长江流域猪丹毒为主,而猪瘟次之:可是在华东方面(江苏、浙江)未有实验的证明,当丹毒流行之时,是不是伴有猪瘟流行(意即猪瘟与丹毒混合传染)。我们比较容易分离出猪丹毒杆菌,但证实猪瘟病毒的存在,则显然是繁难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猪瘟是发生在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疫病,最早在1830年发现于美国,该病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猪瘟兔化弱毒苗,通过半个世纪的应用,猪瘟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每年仍有散发。同时,流行出现了新的趋势,以散发为主,流行范围更广,发病趋于幼龄猪,发病型以温和性即非典型为主。目前,猪瘟仍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2013年广西桂林市某猪场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15.
正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病程度不一,高热、皮肤发绀、广泛性出血等全身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与猪瘟、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病容易混淆。一旦猪只发病会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于1921年首次发现,在非洲、欧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流行,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道,目前为止,已报道100多例,大部分地区已经解除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养猪业的发展,调查了××县最近几年生猪四大传染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仔猪副伤寒)的发病和流行特点及其免疫程序。调查结果表明:该县猪的四大传染病对养猪业依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免疫程序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传染病,急性型猪丹毒呈败血症状。亚急性型猪丹毒出现皮肤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猪丹毒主要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可感染各年龄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育肥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积极预防该病对猪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猪瘟是危害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以来,有效地控制了猪瘟大规模流行,但是一些散发性的猪瘟仍在我国不问断地流行。笔者发现一起猪群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耳朵、体躯下部等处出现紫红斑或出血点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等综合诊断,确诊为猪瘟与猪弓形体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9.
猪瘟是我国养猪业危害相当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国际兽医局(OIE)将其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猪瘟于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在世界养猪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我国最早于1925年发现该病,从1950开始使用猪瘟结晶紫疫苗对猪进行免疫,对控制当时猪瘟流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大量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来控制猪瘟的发生,多年来,由于养殖户对猪瘟的高度重视,猪瘟在各地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几年,猪瘟仍然频繁地发生和流行,对养猪业造成非常大危害。在猪瘟疫苗的广泛影响下,猪瘟的发病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发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近两年来,猪瘟的表现形式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