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鲁山县蚕业模范阎清选放养柞蚕已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父亲上山养蚕,既学到了传统的养蚕经验,又学习了科学养蚕知识。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养蚕配套技术,使柞蚕生产高产、优质、稳产。他放养的蚕,每50。克卵量产茧稳定在2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郑富彦 《新农业》2001,(7):47-47
春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是北部蚕区解决春季低温冷害的实用技术之一,已被广大蚕农所接受,深受蚕农的欢迎。但养蚕室、蚕具的消毒技术还没有普及,严重制约着北部蚕区的春柞蚕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柞坡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扩大秋柞蚕养殖面积和放养量,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蚕业生产,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在重点养蚕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了秋柞蚕养殖技术,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养殖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一化二放"秋柞蚕养殖中遇到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升全省秋柞蚕整体养蚕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养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养蚕农户经济效益的增加,养蚕农户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把"树"和"蚕"同时养殖,加强了生态型柞蚕场地建设,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柞树的生长发育,充分发挥和保护了有限的蚕场柞林资源,保证了柞蚕这一传统、密集、特殊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柞蚕,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柞蚕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柞蚕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贸易商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另外柞蚕蛹富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独具风味,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合理开发和管理柞蚕养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养蚕户的高收益,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蚕场是养蚕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养蚕的效益,所以蚕场的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我区柞蚕历来脓病较重,1972年推行春柞蚕卵面消毒以后,脓病基本解决。前些年春蚕卵面消毒的做法是产卵后(叫籽前)卵面消毒,消毒卵统一放一消毒的保卵室内,出蚕前分户放养。近几年来,养蚕实行联产承包到户,不能每户有消毒保卵室,因此脓病又有所增加,为了解决养蚕专业户防病增产,我们结合农村养蚕保种,对春柞蚕卵面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正一、基本情况鲁山县是我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柞坡资源丰富,养蚕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重点柞蚕生产基地县,植柞、养蚕、缫丝、织绸是鲁山县山区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门路。全县有柞坡资源6.67万hm~2,春季柞蚕放养量稳定在4000?kg左右,利用柞坡资源近2.67万hm~2。2008年,柞蚕被鲁山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六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之一。柞蚕产业作为鲁山  相似文献   

8.
正鲁山县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部山区,素有"柞蚕之乡"的美称。据史料记载,夏代,邑民就把丝织品作赋上缴;汉代,耕蚕相提并论,鲁山绸被视为宫中珍宝;唐宋时期,由兴盛走向衰落;明代又开始恢复发展;清代,鲁山柞蚕达到鼎盛时期,山区人民几乎家家户户养蚕、缫丝,全县有丝织行231家,有丝织机4800台,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鲁山绸26万匹,"一季蚕半年粮,宁舍老婆娘,不舍丝绸行"的谚语彰显蚕业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柞蚕保护育     
白月 《新农业》2005,(7):54-54
柞蚕小蚕保护育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改变了传统的露天放养,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为实现养蚕工厂化、自动化提供了条件;柞蚕小蚕保护育是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采用薄膜覆盖放养,比露天育增温2℃~3℃,龄期快2~7天,每年放两次蚕可避免早霜为害;柞蚕小蚕保护育是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途径。刘家河镇采用柞蚕小蚕保护育的春蚕比露天育保苗率提高35%,增产30%;秋蚕保苗率提高14%,增产32%;同时柞蚕保护育也提高了茧丝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传统养蚕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主要柞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柞树品种对柞蚕的饲喂效果.[结果]饲喂槲栎的柞蚕发病率比栓皮栎和麻栎高.饲喂栓皮栎和麻栎的柞蚕茧层率都比槲栎高.全龄用栓皮栎和麻栎养蚕的效果最好,用槲栎养蚕的效果最差.[结论]栓皮栎和麻栎是适宜鲁山县区气候和环境条件,是柞蚕喜食、养蚕效果较好的优良柞树品种.  相似文献   

11.
春柞蚕室外蚁蚕保护育,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土坑育和河沟畦芽育,都需要采叶喂蚕,增加工时,并且还损部分柞树。为改进上述养蚕方法,从1981年春开始在凤城县鸡冠山镇大地村,进行春柞蚕树上蚁蚕塑料薄膜保护育的研究(简称罩把育)。通过几年的小区、中间试验和农村多点生产示范,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证明此法具有防风抗灾,提高蚕儿发育温度,方法简便和保苗增产的效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已在省内重点蚕区凤城、宽甸、岫岩、海城等市、县广泛应用。材料和方法柞蚕品种为青六号,生产示范种抗病二  相似文献   

12.
鲁山县是河南省柞蚕生产重点养殖基地县,又是全国典型一化性柞蚕主产区。鲁山县柞蚕生产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采用柞蚕茧丝加工制作的“鲁山绸”因材料地道、轻盈柔软、光鲜亮丽,富有珠宝光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作为鲁山县传统“名、特、优”柞蚕产业,在过去曾经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出口创汇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山县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鲁山县蚕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制约柞蚕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柞蚕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现行的养蚕模式是多投种,广种薄收。这既浪费树叶,又收茧不多,想收好茧就更少,因此造成收入低甚至赔钱,更重要的是把树叶吃个净光,严重影响蚕场生态。为了改变现行的养蚕模式,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努力建造集约化、生态型柞蚕饲养模式,达到投入少、产出多、产量高,从而维护柞蚕场的生态平衡。一、建设生态型柞蚕场柞蚕场是饲养柞蚕的基地,又是山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蚕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将蚕场的空闲地补栽柞树,  相似文献   

15.
杨志英  王刚 《新农业》2006,(9):53-53
凤城市鸡冠山镇蚕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放养柞蚕1000把,年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蚕农年收入达万元。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业,确立了靠养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在市蚕业总站的指导下,先后多次在养蚕重点村举办了科学养蚕培训班,培训  相似文献   

16.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7.
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只能放养一次柞蚕,分期生产、分批上市已经使柞蚕生产步人了高效发展轨道,许多新手及外埠蚕民也加入了本地养蚕行列,但是过早或过晚养蚕都容易遭受霜冻和缺乏适熟叶而减产甚至绝收。因此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柞蚕生产,是高寒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养蚕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过去32年有关气象资料、蚕事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蚕场的柞树一般生长到5~6年生时需要进行轮伐更新,以满足柞蚕不同龄期对柞叶成分的生理要求,也为养蚕操作提供了方便。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蚕场柞树轮伐或砍伐方法不当、养蚕用叶过重、蚕场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树势衰退、产叶量低、担蚕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正常生产。对此,怎样轮伐更新才能更有利于柞树的生长、促进柞蚕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呢?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柞蚕幼虫不同剪移次数、剪移技术、蚕场饲料等与养蚕关系的试验,总结出提高柞蚕茧产量及质量的最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