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根茎增重倍数、存活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了7个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滇重楼生长情况。结果:优选出最适宜的栽培密度。结论:10 g左右的种苗,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0 cm×20 cm。  相似文献   

2.
滇重楼高效繁育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丽江市鲁旬乡对云南稀缺名贵药材滇重楼进行种子与根茎繁殖、不同遮荫方武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显示:根茎切割繁殖与种子繁殖相比,由于种植周期短,根茎增重快,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且带顶芽切块繁殖优于不带顶芽切块繁殖,但繁殖系数低且易感病害;滇重楼在遮荫网下种植效果较好,其透光率以20%~30%为宜。  相似文献   

3.
巴山重楼人工种植繁育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类气候、海拔、土壤条件下,林下种植生长情况好于遮阳网、露天种植;原根茎种植生长情况好于切块种植;现采现播的种子繁殖林下育苗技术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四川华重楼性价比高的优质种苗,以不同重量华重楼种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华重楼种苗分级栽培对重楼种植3年后的根状茎大小、存活率、根状茎增重、产量等性状的影响,期望找出生长快、经济效益好的最优级种苗,为生产中规模化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随华重楼种苗的增长,产量绝对增长量也相应增加,存活率也随之提高,但相对增长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适宜的华重楼种苗根状茎为10g,种植3年增重倍数可达3.57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不同繁殖方式、不同生长年限的云南重楼进行了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分配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云南重楼根茎切段苗、实生苗生物量逐年递增,未有最高峰值。各营养器官折干率和营养分配高低顺序:根茎叶茎须根。根茎干物质积累及全株总生物量积累分为3个生长阶段:缓慢期、增重快速期、增重加速期;叶、茎干物质积累可分为缓慢期、增重快速期、增重平缓期。  相似文献   

6.
正1生长发育习性重楼喜欢生活在海拔500~3000m左右,气候湿润,雨量适当的林下蔽荫处。一般种子萌发、根生长发育和顶芽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20℃,出苗为20℃,地上部植株生长为16~20℃,地下部根茎生长为14~18℃。重楼生长要求蔽荫的环境,光照较强会使叶片枯萎。一般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要求遮荫较好,而成熟前二年要适当  相似文献   

7.
氮素形态及其组合对滇重楼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料试验设计、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氮形态(NO3--N,NH4+-N,尿素-N)单施及其配合施用对滇重楼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不同形态氮单施对滇重楼生物量增重百分数、根茎增重百分数、新根茎皂甙含量、新根茎皂甙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其顺序为NH4+-NCO(NH2)2-NNO3--N。但单施对生长和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小于不同形态氮配施。所有单施和配合施用处理中,新根茎皂甙含量以NH4+-N单施最高,生物量增重百分数、根茎增重百分数、新根茎皂甙产量,均以CO(NH2)2-N为主,NO3--N为辅效果较好。综合考虑不同形态氮及其组合对滇重楼生长、根茎增重、总皂甙产量的影响,建议滇重楼施氮以CO(NH2)2-N∶NO3--N=6∶4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巴山地区重楼人工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楼是珍贵的中药材资源,结合巴山地区实际,总结巴山地区重楼人工种植技术,希望推动巴山重楼人工种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滇重楼与华重楼的野生驯化和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昆明市小哨乡对来自6个不同地区居群的滇重楼和华笪楼进行引种驯化试验,并用种子繁殖与地下茎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栽培技术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材料用无性繁殖在林下空地或遮荫网下均能较好生长,但生长差异较大,来自热带地区的材料地上部分的生育期较长,但地下茎重量的增重速率却较快;无性切割繁殖由于种植周期短,操作简单,与种子繁殖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论林下重楼栽培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楼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又名蚤休、七叶一枝花、独角莲、草河车。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林下生长的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植物,也是云南白药必不可少的一味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特别是在独龙江乡峡谷地区闲置有大量的林地,要种植重楼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林下空地资源,发挥其效益是农业工作人值得研究的一项长久之计。然而面对当地农户没有种植重楼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农业工作者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的改进和推广。这对贫困的独龙江乡山区农民利用当地资源脱贫致富,并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