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4.
在哈尔滨地区,对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期间取样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越冬率也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对哈尔滨地区春季种植的苜蓿,以当年8月初刈割1次为宜,这样既有利于其安全越冬,同时当年也能获得一定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5.
刈割对混播草地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 草原3号苜蓿Medicago varia cv.Caoyuan No.3草地组分种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牧草根重和产草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重下降,刈割3次比刈割1次根重分别下降53.39%和29.88%.在试验组分频率下,播种当年刈割1次,有利于苜蓿生长,翌年草地总产量最高,但降低了无芒雀麦的比例;在苜蓿孕蕾期(无芒雀麦拔节后期)初次刈割,年刈割2次,翌年草地产草量较高,群落稳定性最好;刈割3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在哈尔滨地区,对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iva L.)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期间取样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刈割次数与紫花苜蓿越冬率也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对哈尔滨地区春季种植的苜蓿,以当年8月初刈割1次为宜,这样既有利于其安全越冬,同时当年也能获得一定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以科尔沁沙地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条件下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全氮、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翌年返青率。结果表明:随着末次刈割时间的推迟,苜蓿越冬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苜蓿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根系淀粉含量则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其中8月23日刈割处理越冬率、根系全氮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0.05)。  相似文献   

8.
刈割次数对肇东苜蓿连续两年生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连续两年在哈尔滨地区,对肇东苜蓿进行了每年刈割1、2、3次的田间试验,比较了各处理在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及越冬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各个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植第2、3年的肇东苜蓿的最优刈割次数是2005年(种植第2年)刈割2次,2006年(种植第3年)刈割2次。  相似文献   

9.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最佳秋季刈割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秋季刈割时期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当茬产草量、牧草含水量、茎叶比、越冬前再生高度、越冬率和越冬后头茬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当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杀霜后呈降低趋势;初霜前含水量处于恒定状态,初霜后逐渐降低,杀霜后大幅度下降(P<0.05);杀霜后茎叶比升高明显(P<0.05);杀霜前随着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前再生高度逐渐降低,杀霜后不再变化;增加1次秋季刈割及秋季不同时期刈割对北京平原区中苜1号紫花苜蓿越冬率没有显著影响;杀霜前随着秋季刈割时期延后越冬后头茬产草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秋季刈割最早处理组的越冬后头茬产草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杀霜前刈割处理组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初步结论为:北京平原区可以进行紫花苜蓿秋季刈割;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敏感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周、≥5 ℃有效积温<720 ℃,与杀霜日间隔>3周,≥5 ℃有效积温>90 ℃;北京平原区紫花苜蓿秋季刈割的最佳时期大致为与前次刈割间隔8~11周、≥5 ℃有效积温760~800 ℃,与杀霜日间隔0~3周,≥5 ℃有效积温0~40 ℃。  相似文献   

11.
刈割对无芒雀麦和苜蓿混播草地翌年头茬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两种牧草混播后当年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频率增加,两种牧草翌年返青期的株高呈减小趋势,苜蓿头茬草总产呈逐渐降低趋势,无芒雀麦呈逐渐上升趋势。刈割频率增加能够抑制苜蓿翌年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无芒雀麦光合速率;在初花期刈割翌年苜蓿总产量达到最高,首次刈割时期推后,翌年无芒雀麦头茬产量和光舍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贵阳市的4个不同海拔地区(950、1120、1210、1350m)设点,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生长、产量、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秋季种植后141d可以第一次刈割,平均产量为1307.32kg。其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5天,667m^2产量降低50kg。第一次刈割后66d株高达到50cm,平均产量为2304.5k。第二茬生长速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株高达50cm的时间推迟4天,产量降低30kg左右。第三茬株高达到50cm的时间平均为74.5d,平均产量为2588.0kg,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植高达到50cm的时间推迟3天,产量变化不明显。在贵阳地区当年种植可以刈割3茬,利用时间282d,平均每茬产草量平均为2066.6kg/667m^2,年总产草量6199.8kg/667m^2;鲜草含水量平均为70.9%,干物质含量平均为29.1%,干物质中平均含CP26.3%、EE5.2%、CF25.9%、Ash9.6%、NFE33.0%、NDF36.1%、ADF32.6%、Ca1.7%、P0.8%、GE18.4MJ/k。  相似文献   

13.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14.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种植第二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一年收割三茬,利用自主研制的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专利申请号:201810124670.2)分别在每茬紫花苜蓿刈割前第30天、第25天、第20天、第15天、第10天、第5天进行喷施,以不喷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时期喷施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15天,第二茬和第三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均为刈割前第20天。对三茬紫花苜蓿生长性状、产草量、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综合分析,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20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设置了3种灌溉梯度,分别为3 750(W_1)、4 500(W_2)和5 250 m~3·hm-2(W3),且在灌溉量为4 500m~3·hm~(-2)(W2)的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溉定额分配模式,即刈割前、后的灌水量分别为35%+65%(Q_1)、50%+50%(Q_2)、65%+35%(Q_3),探讨不同灌溉定额及分配对滴灌条件下建植当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建植当年各生长性状指标中,叶茎比、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及营养品质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生长速度及株高。当灌溉量达到4 500m~3·hm~(-2)时有利于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的提高及营养品质的改善。Q_1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滴灌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提高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割草机土壤压实与苜蓿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HW320型割草机压地1~10遍过程中的苜蓿地土壤压实问题,分析了土壤体积密度、土壤坚实度与苜蓿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苜蓿地机械碾压引起了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密度与土壤坚实度的增加,土壤体积密度与压实次数的对数lg N成正比,压实引起了苜蓿减产。随压实次数变化,土壤体积密度与苜蓿产量成负相关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土壤坚实度与苜蓿产量成负相关关系,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与苜蓿产量的相关度高,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9.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