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豆浆为基础原料,以感官评分和质构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鲜果豆丁工艺配方。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鲜果豆丁的最佳配方为:木糖醇添加量为14%,柠檬酸添加量为0.3%,复合胶的添加量为明胶2.5%、琼脂0.5%,果肉的添加量为14%。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大豆鲜果布丁感官得分为93,弹性为0.88,回复性为1.31,口感较好,具有独特的豆香风味。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料设计方法,对红豆保鲜米饭的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建立红豆保鲜米饭感官评分的回归模型,得到红豆保鲜米饭的最优配方组合为:大米59.2%、红豆29%、白砂糖11.7%。  相似文献   

3.
风味轮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描述词系统,方便消费者交流普洱茶与茯砖茶的感官风味属性。通过建立感官审评小组,对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进行感官审评,从香气和滋味两个维度绘制了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轮。在此基础上,对23个典型感官描述词设置不同强度的参比样品,建立了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词汇表。进一步运用M值法结合方差分析及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够较好描述普洱茶和茯砖茶的感官主要描述语,普洱茶中筛选出7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酵气、糯香、枣香和陈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茯砖茶筛选出5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陈香和菌花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这些描述词均可较好地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对区分、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风味特征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相似文献   

5.
传统茯砖茶以黑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为了探索茯砖茶加工新工艺,将红茶加工工艺与茯砖茶加工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反复试验,成功试制了条红毛茶茯砖茶。本文介绍了利用条红毛茶加工茯砖茶的原理、成品品质和工艺流程,创新了茯砖茶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选择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通过互换毛茶原料,以探讨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陕西泾阳加工的茯砖茶(1、2、3号),口感滋味相对最纯正;由湖南益阳加工的茯砖茶(4、5、6号),口感滋味相对纯正。原料来自于陕西泾阳的(1、4、7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高;原料来自于湖南益阳的(2、5、8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以原料来自于浙江武义的(3、6、9号)茯砖茶最高。表明原料不同和加工工艺不同对茯砖茶产品的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茶叶拼配的混料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华荣  龚正礼 《茶叶科学》2004,24(3):207-211
采用混料均匀设计研究了7组分花茶的拼配方案。结果表明均匀配方设计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成品茶叶的拼配中。通过各指标的回归模型,估计各组分间感官性质的互作,结合混料设计分析软件HL40,可以进行茶叶拼配多组分和多目标的参数优化,寻求成本最低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8.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9.
茯砖茶及其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中TG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mL/L的20%医用脂肪乳剂处理L-02肝细胞48h复制非酒精性脂肪变性肝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及配方分别处理24h和48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探讨茯砖茶提取物和两个配方对脂肪变性L-02肝细胞内TG的影响。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和配方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均可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内TG的水平(P<0.05),而与血脂康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出茯砖茶和配方1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茯砖茶品质形成的机理,将诱发剂应用于茯砖茶发花中,通过感官审评和现代先进仪器检测,表明添加诱发剂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金花”的形成及茶叶中生化成分的转化,发花9天(比传统发花提前3天)就达到了发花工序的正常品质要求,从而证明应用诱发剂是缩短发花时间,优化茯砖茶品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2.
名优绿茶感官品质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信阳市2004~2007年茶文化节名优绿茶连续四届的感官质量评比结果,运用生物统计软件SAS9.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五项审评因子间,外形与其他四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汤色与香气、滋味、叶底的相关性显著;与品质总分(Y)的关系,滋味(X4)﹥香气(X3)﹥汤色(X2)﹥叶底(X5)﹥外形(X1);加权评分,色23分、香23分、味24分、形(包括干茶和叶底)30分的比例较为合理。并运用DPS数据软件处理,使用逐步回归建立各因子与品质总分间的相关方程为:Y=25.8852+0.731X1+0.702X2+1.02X3+1.2204X4+1.03X5。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年份的31个特制茯砖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从样品外形、内质、茶汤色差等方面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年份茯茶的品质特征及差异。年份较长的茯茶干茶色泽为黑褐、灰褐或褐略带红,年份较短的茯茶干茶色泽多为黄褐、青褐;随着年份的延长茶汤色泽出现由橙黄-黄橙-红橙-橙红-红的变化趋势。茶汤的粗涩味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逐步转化,原料较粗老的茯茶粗涩味转化较慢。研究从感官品质的角度揭示不同年份茯茶特征,为年份茯砖茶评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花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茯茶辅助调节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0.085βg/kg·bw、0.170βg/kg·bw、0.510βg/kg·bw低中高三种速溶茯茶的剂量饲喂Wistar大鼠30βd,结果表明茯茶具有降低Wistar大鼠体重、TC、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以茶水比为1:1β000浸提茯茶1βh制成茯茶饮料,以1β000βml/d剂量进行人体试饮34βd,结果显示,受试者TG下降显著,HDL-C上升显著,TC下降极显著,LDL-C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所制茯茶饮料在90βd内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由此得出,茯茶具有很好的辅助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理化成分含量、风味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饮料用原料茶加工的适宜杀青工艺。  相似文献   

18.
安化千两茶香气品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联合GC-MS鉴定方法分析了9个安化千两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初步探讨了这些成分的香气品质特点。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千两茶香气以松木香、陈香为主要特点,部分千两茶香气略带粽叶香或粗老气、烟气、陈气味,个别千两茶略带酸味。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多的为醇类(9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1.97%);其次为酮类(20.11%)、醛类(18.69%)、杂氧化合物(18.39%)、脂肪酸类(12.71%)、烷烃类(1.70%)、含量最少的是杂环类(1.21%)。可见对千两茶香气起主要作用的是醇类、酮类、醛类和杂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