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引起的,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CO_2、CH_4和N_2O的浓度分别增加了40%、150%和20%,并分别达到了历史最高浓度水平:391mL/m~3,1 803μL/m~3和324μL/m~(3[1])。在中国,农业源排放的CH_4和N_2O的量分别占全国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利用呼吸舱测定白羽肉鸡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排放量并研究其排放趋势。选取3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平均分配在3个呼吸舱中,网上平养至42日龄。试验期间实时监测通风量及进气口、排气口处的CO_2、N_2O和CH_4浓度,计算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白羽肉鸡平均CO_2、N_2O和CH_4排放量分别为(31.40±11.45)g·d-1·bird-1、(9.13±0.43)mg·d-1·bird-1和(0.40±0.15)mg·d-1·bird-1;42d生长期内CO_2、N_2O和CH_4总排放量分别为(1 318.94±480.91)g·bird-1、(374.01±17.68)mg·bird-1和(16.67±6.17)mg·bird-1。肉鸡CO_2和N_2O每日排放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多,且分别在24和27日龄之后维持在平稳状态;CH_4排放较少,在评估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陇东典型草原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分析法测定典型草原滩羊放牧生态系统在施粪7、14、21 d和不同温度下CO_2、CH_4和N_2O气体通量,分析了施粪后时间和温度对3种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粪具有抑制典型草原3种主要温室气体通量趋势,温室气体通量随施粪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施粪后草原CH_4吸收通量减少;CO_2和N_2O的排放通量先增加,但是21 d后低于对照组。2)除对照组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外,土壤温度与施粪组的对照组的CH_4吸收量、N_2O排放量,施粪组的CO_2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遵义市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估算,笔者结合气候变化委员会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参数和最新的文献统计资料对各类温室气体中的CH_4和N_2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遵义市的CH4年排放量为8.81×10~7kg,N_2O为1.07×10~6kg;按照温室气体排放当量进行计算,遵义市畜禽CO_2的排放量为181万t CO_2当量,其中牛产生的CO_2当量占总排放量的69.51%,猪占19.37%,羊占5.28%,家禽占4.92%。说明养牛业是遵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其次是养猪业,因此在未来养殖业减排中需要考虑养牛业和养猪业的减排措施,促进低碳高效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寒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已成为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种类型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缺乏多种草地类型间的比较。本研究于2009年以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研究3种草地的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结果显示,天然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是大气CH_4的汇,大气CO_2和N_2O的源,其CH4通量分别为-21.4、-28.1和-41.1μg·m~(-2)·h~(-1);CO_2通量分别为360.6、447.9和475.1 mg·m-2·h-1;N_2O通量分别为34.2、51.6和50.6μg·m~(-2)·h~(-1)。生长季的高寒草地CH_4吸收占全年的42.4%~45.6%,生长季的CO_2和N_2O排放量分别占全年的64.1%~67.8%和37.9%~66.7%。土壤5 cm温度与CH_4、CO_2、N_2O通量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和正相关关系,除高寒草甸CH_4通量外土壤5 cm与其他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湿度与草地CH_4和CO_2通量呈正相关,与N_2O通量呈负相关,但仅与高寒草地CH_4和CO_2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大小(Q10)值显示,CO_2通量较CH_4和N_2O通量对温度更为敏感。将3种草地的CH_4、N_2O通量值换算为等量CO_2后发现草地温室气体通量造成的温室效应表现为高寒灌丛栽培草地高寒草甸。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主要草种,其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本研究依托布设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苜蓿栽培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14、12、5 a)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同时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酶活性的角度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以上温室气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苜蓿地为CO_2和N_2O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在测定期内CO_2排放速率表现为6月最高,1月最低;N_2O排放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12月最低;CH_4吸收速率表现为7月最高,3月最低。CO_2累计排放量表现为5 a 14 a 12 a,5 a苜蓿地较12 a苜蓿地和14 a苜蓿地分别显著增加16.60%、13.01%(P 0.05);N_2O累计排放量表现为14 a 12 a 5 a,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 0.05);CH_4累计吸收量表现为5 a 12 a 14 a,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分析综合增温潜势发现5 a苜蓿地增温潜势显著高于12 a和14 a苜蓿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O_2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水分(R~2=0.870),N_2O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R~2=0.930),CH_4排放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温度和脲酶含量(R~2=0.962)。  相似文献   

7.
畜禽养殖已经成为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蛋鸡养殖的粪便管理过程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环节,但研究较少。试验选择典型规模化蛋鸡养殖场为对象,研究清粪、运输、处理和利用四个阶段甲烷(CH_4)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的差异,分析规模化蛋鸡养殖粪便管理过程碳足迹及其温室效应。结果显示:养殖规模为60万只的蛋鸡场粪便管理过程每天向大气排放的CH_4的量为(43 022.12±656.57)L,CO_2的量为(847 695.27±993.92)L,温室气体为(1 751 159±14 756.99)L CO_2-eq;平均每只蛋鸡排放(2.92±0.02)L CO_2-eq;每生产1 kg鸡蛋粪便管理过程的碳足迹为(0.135±0.001)kg CO_2-eq;蛋鸡粪便管理四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相互关系为:利用阶段处理阶段清粪阶段运输阶段。本研究能为规模化蛋鸡场粪便管理过程筛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北京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北京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尤其是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养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特点,通过调研获取了北京8家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奶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框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畜牧养殖业》标准(公示中),以北京8家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2015年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评估。由评估结果可知,北京碳排放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中,肠道发酵是主要的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77.65%;奶牛场的能源消耗和粪便管理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1.24%和11.11%。北京市规模奶牛场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H_4和CO_2,分别占80.15%和11.24%,每生产1kg标准奶(FPCM)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0.95kg CO_2。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和其他城市奶牛养殖企业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北京市规模猪场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探索生猪养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方法,以北京市24家规模猪场的生产基础数据,估算规模猪场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猪场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为230.41kg CO2e/头育肥猪,肠道发酵排放、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能源消耗过程排放量分别为17.06kg CO2e/头育肥猪、113.62kg CO2e/头育肥猪和99.73kg CO2/头育肥猪,CH4、N2O和CO2排放分别占12.68%、44.04%和43.28%。不考虑能源消耗排放因素,温室气体排放共130.68kg CO2e/头育肥猪,肠道发酵排放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分别占13.05%和86.95%,粪便管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为生猪养殖过程关键排放源。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而畜牧业中的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等)特别是反刍动物中甲烷的排放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加剧了温室效应,同时也造成动物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和畜舍内环境的污染。本文综述了畜牧业温室效应的发展状况及减排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当谈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贡献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旱地氧化亚氮(N_2O)和水田甲烷(CH_4)排放,常常忽视了高水肥投入、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产生的农田固碳效应,综合考虑碳循环和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农田到底是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还是吸收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气碳氮交换研究团队在汾渭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和棉花田上开展了两周年温室气体(N_2O、CH_4和二氧化碳)地气界面交换通量和净生态系统碳收支观测研究。对于一年两熟的玉麦轮作农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呼吸面罩法与呼吸测热装置测定绵羊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异同,试验选择8只体况良好、年龄相近的东北细毛羊×南非肉用美利奴杂交F1代羯羊,利用呼吸面罩法和呼吸测热装置分别对耗O_2量及CO_2排放量、CH_4排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呼吸面罩法测定的耗O_2量和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呼吸测热装置(P0.05);而CH_4排放量两种方法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南阳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进行定量估算,试验以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GHG)清单指南和最新文献资料公布的各类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为依据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参数,并计算了畜禽温室气体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结果表明:甲烷的年排放总量是2.58×108kg,氧化亚氮的年排放总量是2.74×107kg,其中生猪的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占甲烷、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64.03%、70.99%,生猪的粪便源甲烷排放量占总粪便源甲烷的93.10%;年甲烷当量排放量为5.42×106kg,氧化亚氮为8.49×106kg。说明规模养殖生猪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排放源,其中生猪养殖的粪污处理环节又是养殖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畜禽养殖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31个省市主要畜禽出栏数和年末存栏数为统计基数,根据畜禽甲烷排放系数,估测全国主要畜禽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 2016年全国主要畜禽猪、牛、羊和家禽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 500×10~4 t,其中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1872.8×10~4 t,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为627.2×10~4 t,分别占74.9%和25.1%;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最多的为牛,粪便中甲烷排放量最多的为猪;猪和牛甲烷排放量占8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发酵床养殖垫料的含水量、铺撒厚度、翻动频率以及每日鸭粪排泄量等可人工控制因素对垫料的温度、湿度、供氧和营养物质含量等具有复杂的交叉影响,从而调控垫料中发酵菌群的构成和生长状态,最终导致了鸭粪转化程度和氨气排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在20-35℃、垫料含水量45%-60%、垫料厚度为50-60cm、每天翻动1-2次的情况下,发酵垫料每日最高可承载自身干重7.5%-10%的鲜鸭粪,折合蛋鸭养殖密度为10只/m2。如鸭粪排泄量超过垫料的承载能力,将使鸭粪的处理能力逐渐降低,氨气的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在猪场粪污水处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山市石明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位于江山市石门镇琚家岗村周家山,主要养殖生猪,建有猪舍12000 m~2,贮粪池950 m~2。现存栏生猪5500头,年出栏10000头。公司采用"生猪+异位生物发酵技术+有机肥+种植专业户(果苗茶牧草)"的技术模式,建有异位发酵床1560 m~2,有机肥生产车间4200 m~2,利用翻抛机对发酵床垫料进行翻抛,实现猪场粪污零排放。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发酵床不仅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减少养殖废弃物排放,改善养殖环境,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养殖模式.但在使用微生物发酵床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养殖户应合理选择微生物发酵床的垫料和发酵菌种,控制垫料的含水量和厚度,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为促进微生物发酵床的合...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2、N2O、CH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2、N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2、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2、N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2、N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 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正氨气是一种重要的污染性气体,过量的氨气排放加速了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造成生态系统的酸化和富营养化~([1])。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养殖活动的氨气排放量约为5.92×10~6t~([2-3]),全球范围内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量约占畜牧业氨气总排放量的15%~([4])。目前,国内外对生猪养殖过程中氨气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漏缝水泥地面和以稻草、秸秆为垫料的生猪养殖猪舍。研究表明,漏缝水泥地板猪舍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如何减少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等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减缓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养殖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寻找有效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养殖场管理模式和粪污处理、不同家畜种类及其饲料组成,以及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等三方面阐述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