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获得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成贝的安全浓度,为菲律宾蛤仔人工催产前消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检测了高锰酸钾、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和甲醛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消毒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高锰酸钾(0.24 mg/L)、聚维酮碘(11.04 mg/L)、二氧化氯(0.68 mg/L)、甲醛(1.87 mg/L),4种消毒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大小为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甲醛聚维酮碘。在菲律宾蛤仔的催产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宜选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早期发育阶段对总氨态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耐受性,在水温为21~24℃、pH为7.9~8.3、盐度为27~30条件下,开展了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D形幼虫(壳长为103.2μm±3.0μm)和稚贝(壳长为318.1μm±27.3μ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AN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 EC_(50)为7.29 mg/L(UIA浓度为0.502 mg/L);对D形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7.94 mg/L(UIA浓度为0.212 mg/L);对稚贝死亡率的96 h LC_(50)为49.0 mg/L(UIA浓度为2.10 mg/L),对稚贝壳长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4.9 mg/L(UIA浓度为0.21 mg/L);对稚贝壳高相对生长的96 h EC_(50)为10.5 mg/L(UIA浓度为0.448 mg/L);菲律宾蛤仔对TAN的耐受能力为稚贝D形幼虫。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育苗期间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0 mg/L以内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密封包装方式及温度对活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质的影响,将壳长为(40±5)mm的活品菲律宾蛤仔在0、5、10、15℃温度下采用真空、充氧、空气3种密封包装贮藏,分析存活期间蛤仔理化和感官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反应结合Arrhenius方程推导活品菲律宾蛤仔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活品菲律宾蛤仔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及糖原含量下降明显,pH值、细菌总数及色度差均呈上升趋势;随贮藏温度升高,各品质主要指标的反应速率不断加快,其中,活品菲律宾蛤仔充氧包装的pH值、菌落总数、糖原和色度差,真空包装的色度差、pH值和糖原,空气包装的糖原及菌落总数所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求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20%。研究表明,活品菲律宾蛤仔采用充氧包装更有利于其存活及品质的稳定,依据多项指标建立的货期架预测模型可为活贝无水载运密封包装及货架期预测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天津沿海进行菲律宾蛤仔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生长正常,初始壳长93.8μm。与曾在山东胶州进行的菲律宾蛤仔育苗试验相比,其发育速度更快,第3天出现壳顶,第8天部分幼虫进入匍匐阶段。受精后14 d观察,幼虫变态失败,原因有换水量小、变态前饵料不佳、池水浑浊、池底淤泥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盐度对不同发育时期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称蛤仔)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在水温24℃条件下,对不同盐度(5、8、11、14、32、38、41、44、47,盐度32为对照组)胁迫下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10 mm)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蛤仔的生长和存活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胁迫72 h时,盐度38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的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97.87%±3.69%、100%、100%,且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盐度5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以及盐度8组的幼贝全部死亡;盐度38组蛤仔幼虫及稚贝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长平均日生长分别为(4.83±0.03)μm和(6.81±0.11)μm,仅次于对照组(盐度32),并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对盐度的耐受范围随着蛤仔受盐度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盐度胁迫21d时,盐度38组幼虫存活率为50.27%±3.7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盐度组幼虫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38组稚贝存活率为68.75%±5.2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盐度组稚贝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14组幼贝存活率为94.36%±2.03%,与对照组接近(P0.05),而盐度38组存活率为60.00%±14.53%,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其他盐度组幼贝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蛤仔的生态养殖及抗逆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  相似文献   

7.
青蛤(Cyclina sinensis)隶属于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俗称圆蛤、蛤蜊、黑蛤,是贝类中的优良品种。青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来,由于青蛤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人为滥采酷捕,青蛤资源严重衰竭。目前,国内尚无青蛤亲贝培育的资料,培育技术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青蛤资源,我们于2004年在天津水产研究所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站进行了青蛤亲贝培育,为后期人工育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一种海水生态混养模式,以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养殖对象,通过设置碱蓬-菲律宾蛤仔、碱蓬-黑鲷、碱蓬-黑鲷-菲律宾蛤仔、黑鲷-菲律宾蛤仔4种混养模式(黑鲷鱼苗养殖密度为155尾/m3、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为75 ind./m2),在养殖过程中监测各体系水质指标以及养殖对象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碱蓬-黑鲷体系、碱蓬-菲律宾蛤仔养殖体系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氨氮、总磷、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后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体系呈现较好的稳定性,而菲律宾蛤仔与黑鲷混养的两种体系水质指标较差,养殖对象死亡率高,系统缺乏稳定性。在黑鲷鱼苗155尾/m3、菲律宾蛤仔75 ind./m2密度条件下适宜建立碱蓬-黑鲷或碱蓬-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体系中碱蓬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而且可以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养殖水体pH。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所发挥的作用,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PPARα、PPARβ、PPARγ)进行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并考察了低温(5℃)、常温(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PARα、PPARβ和PPARγ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912 bp、1644 bp和2124 bp,分别编码了239、547、70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菲律宾蛤仔PPARα和PPARγ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亲缘关系较近,PPARβ与福寿螺Pomacea canalicalata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菲律宾蛤仔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α/β/γ均可不同程度地响应干露胁迫;整体来看,干露胁迫会抑制PPARα及PPARγ表达,并且低温(5℃)干露会显著抑制二者表达(P0.05),但会诱导PPARβ表达,并且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机体内部脂质代谢平衡的影响显著高于5℃(P0.05)。研究表明,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参与调控脂肪酸氧化,以维持保蛤仔体内能量平衡,并且低温可减少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机体的能量消耗,有助于菲律宾蛤仔适应干露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外源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因子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浓度刀豆凝集素对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3、4、6、7天,菲律宾蛤仔吞噬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4、6、7天,菲律宾蛤仔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刀豆凝集素后第1~7天,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后第3、7天,菲律宾蛤仔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普通养殖(P0.05)。刀豆凝集素在第2~5天对菲律宾蛤仔免疫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第7天后投喂5μg/L刀豆凝集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首次建立并优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17对引物组合对经过连续选育的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菲律宾蛤仔品系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系蛤仔共扩增出510个位点,白蛤品系的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墨蛤和橙蛤品系(P<0.05);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00 1 ~0.644 8,平均为0.046 7,表明有4.6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5.3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Nm)为0.275 4~2000,平均每个位点的Nm为10.202 7;白蛤和墨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28 2),白蛤和橙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39 6).研究结果表明,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蛤仔品系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提示蛤仔品种的人工选育工作需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2和F3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2和F3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2和F3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2和F3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3.
瘤荔枝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瘤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技术。[方法]采用低温干运法将亲螺从嵊泗县嵊山镇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55~65 cm,海水比重1.016~1.019,水温26~30℃,保持连续充气,投喂鲜活的紫贻贝、菲律宾蛤仔、蓝蛤等低值贝类。收集亲螺产出的卵囊,冲洗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培育单细胞微藻作为瘤荔枝螺幼体的饵料,用虾片、长牡蛎卵细胞、新鲜缢蛏碎块(200目筛绢网过滤)培育稚螺。[结果]共孵化出瘤荔枝螺面盘幼体800万粒,培育出平均壳高3.56 mm的稚螺58.6万粒,培育成活率为7.3%。瘤荔枝螺胚胎发育是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成面盘幼虫后破膜而出,进入浮游生长阶段,期间摄食单胞藻。附着变态后,幼虫开始摄食动物性饵料。[结论]附底栖硅藻波纹板采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青蛤属于贝类动物,是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其也被称为蛤蜊、黑蛤,在贝类中属于优良的品种。青蛤的肉质是非常的鲜美的,且有着丰富的营养,蛋白质较高,而且还有一定药用价值。在当前环境下,由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使得青蛤的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而且受人为滥采酷捕导致青蛤资源出现严重的衰竭表现。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要重视生态环节的管理,也要重视青蛤亲贝培育技术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青蛤亲贝养殖技术,真正为人工育苗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斑马蛤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为探明其耐低温能力和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冬季低温环境,以8.2℃为对照,每3天降1℃,进行渐变低温(5.4、2.2、0.2℃)对3种规格(壳长8、13、17 mm)斑马蛤幼贝消化酶(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胃蛋白酶)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斑马蛤幼贝死亡率均小于3%;低温对淀粉酶呈诱导作用,并且对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的诱导作用更明显,各温度下未检测到脂肪酶和胃蛋白酶;低温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8 mm和13 mm蛤仔)或诱导-抑制-诱导(17 mm蛤仔)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诱导作用,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SOD酶活性升高;低温对CAT呈抑制作用(17 mm蛤仔)或抑制-诱导作用(8 mm和13 mm蛤仔),总体呈抑制作用,且较小规格幼贝(壳长8 mm,5.4℃)比较大规格(壳长13 mm和17 mm,2.2℃)起始抑制的温度高,水温降至0.2℃时,随着规格的增大CAT酶活性下降;与CAT相比,幼贝以SOD为主来抵御低温带来的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斑马蛤耐低温机制及中国北方大规模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发育时期及雌二醇刺激下Dmrt基因组织表达的变化状况,在菲律宾蛤仔基因组数据中(未发表),运用BLASTe比对确定了菲律宾蛤仔的3个Dmrt基因,运用MEGA、expasy、SMART等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系统发生树的聚类对3个Dmrt基因进行命名,分别为Dmrt3-like、Dmrt4-like-1、Dmrt4-like-2,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mrt基因在菲律宾蛤仔中的时空表达及其对雌二醇处理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 3个基因的表达量从担轮幼虫到壳顶幼虫时期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Dmrt4-like-2在菲律宾蛤仔的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未进行雌二醇激素处理的正常菲律宾蛤仔体内,Dmrt4-like-1和Dmrt4-like-2在鳃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Dmrt3-like在鳃和内脏团中表达量较高,在外套膜和水管中不表达;短时期内(72 h)雌二醇浸泡处理使得这3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性腺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上调;长时期(60 d)雌二醇浸泡处理后,空白组的雄性性腺中3个基因的表达量皆高于雌性性腺,试验组雌雄同体性腺中的Dmrt4-like-1和Dmrt4-like-2表达量略高于雌性中的表达量(P0.05),但显著低于雄性中的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Dmrt基因家族参与性别分化、性腺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温度、盐度、pH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4种因素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快速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5~20℃时,菲律宾蛤仔吐出杂物的速率较大,净化4 h后其吐出杂物的重量百分比达89.59%;盐度为25~30时,蛤仔吐出杂物的速率较大,净化4 h后其吐出杂物的重量百分比达88.4%;pH为7~8时,菲律宾蛤仔吐出杂物的速率较大,4 h后其吐出杂物的重量百分比达87.99%;菲律宾蛤仔处于黑暗条件时,其吐出杂物的速率较自然光照下大,4 h后其吐出杂物的重量百分比达85.92%。因此,快速净化菲律宾蛤仔的适宜条件应为:水温15~20℃,盐度25~30,pH为7~8,且选择黑暗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利用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的木瓜蛋白酶,水解菲律宾蛤仔。通过正交试验对pH值、酶用量、酶解时间、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H 6.0条件下,酶解菲律宾蛤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加量(E/S)1.8%、酶解时间9 h以及温度60℃,所得菲律宾蛤仔肽含量为60.4 mg。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海洋底栖生物的致死效应影响,采用长江口地区的疏浚物模拟不同粒度、不同厚度掩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及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并研究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和双齿围沙蚕掩埋后为了生存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深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菲律宾蛤仔的死亡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粒度为63~125μm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6.8 cm(95%置信区间为2.8~10.7 cm);粒度为63μm以下时,菲律宾蛤仔96 h-LC50为11.1 cm(95%置信区间为4.2~18.0 cm);而掩埋深度与双齿围沙蚕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度疏浚物掩埋对于不同底栖生物致死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潜沙的影响,在水温13~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 mm蛤仔苗种,投放在沙比例较大的海区将利于蛤仔快速潜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