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剑平 《茶叶科学》2014,34(1):105-11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2.
陈楠 《福建茶叶》2016,(5):303-304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洒创作,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咏茶诗词作品,其中又以苏轼的咏茶诗词为典型代表。苏轼的咏茶诗词准确再现了当时的茶礼、茶俗、茶艺等,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本文从茶叶、茶艺、人生与心境四个方面对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出详尽分析,展示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淡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射阳县大米协会成功创建“射阳大米”品牌为案例,将“射阳大米”品牌创建过程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三个阶段,考察了射阳县大米协会在品牌创建各阶段的行为,分析了射阳县大米协会成功创牌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业协会通过自身建设和科学运作,可以不断解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中的瓶颈问题,从品牌规划、质量提升、规范管理、市场营销和打假维护等方面推进品牌提升。“政府赋能与管理、行业协会主导”的“射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马安平 《福建茶叶》2016,(4):394-39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事活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泡茶饮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等都属于茶事活动范畴。茶事活动中的茶艺背景音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提升了茶事活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琴 《中国稻米》2021,27(4):104-106
介绍了全球杂交水稻种植概况,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成功经验,展望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一是经营模式从种子贸易向育繁推海外本土化发展,二是增长方式从内生性发展向“内生+外延”发展转变,三是业务内核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突出的“一品多牌”问题,江西省实行了茶叶品牌整合策略,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本文基于江西省茶叶企业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茶叶企业视角实证分析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策扶持对茶企参与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是通过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间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品牌监管、营销推广、产业发展条件对茶企参与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监管、提高产品营销推广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助于改善茶叶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8.
刘林 《茶叶通讯》2003,(3):42-43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 ,茶与茶文化不但推动着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茶文化 ,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茶道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1] 。弘扬茶文化 ,倡导茶道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质 ,就这一论题 ,谈几点看法。1 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茶道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1] 。其内容包括茶艺、茶礼、茶境和修道。茶艺就是备茶选茶、烹茶、品茶等技艺 ;茶礼…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弘扬光大我国茶文化,让茶叶及涉茶行业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本刊联合"中华茶文化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推出系列茶文化活动,内容有:《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迎世博"中华茶艺天使"征集、"中华茶艺天使"电视大奖赛、"中国茶文化收藏品大奖赛"等活动。目前本刊首先启动《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中华茶艺天使"征集。  相似文献   

10.
江南茶俗文化是江南茶事活动与江南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承载着江南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江南茶艺美学的青、雅、逸。文章通过梳理唐宋时期以茶为关联介质的文化遗产,识别江南茶俗文化基因,探究唐宋江南地区的茶道精神、茶文化现象和茶艺美学,可以挖掘江南茶俗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传承状况,对当代江南茶文化品牌文化基因的塑造和江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晓俐 《茶叶》2008,34(1):59-61
茶叶不仅飘香在简·奥斯汀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弥漫、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她的作品中,茶会使故事情节和人物更加生动、逼真,展现出一幅美丽、真实,而又诙谐的画面,一场场茶舞会更是令人难忘。本文采用小说文本分析与茶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探讨简·奥斯汀作品中茶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峡茶谜是三峡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关茶的谜语和谜歌两部分内容。参与三峡茶谜活动,有助于考察三峡地区传统茶俗,从而加深人们对三峡茶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发挥茶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湘 《茶叶通讯》2005,32(1):36-38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精神,发挥茶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古人常用“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概括南北两地风土人情,仿佛煮茗烹茶之事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并无瓜葛。殊不知茶已随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而悄然北上,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境遇。本文从器、烹、礼、寓、忌等五个方面对蒙古族“茶境”进行系统探索与阐述,旨在为蒙古族饮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刚  卜俊 《茶叶通讯》2020,(1):164-169
茶染艺术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茶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完整的体系,导致其应用和发展相对较为局限。本文通过分析茶染艺术的发展历史,归纳茶染艺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及价值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茶染艺术的发展模式。茶染艺术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茶文化为发展背景,以茶染艺术为发展目的,以文化认同、研发新品、教育传承、体验互动、政府扶持为发展手段,通过五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互促优势,为茶染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学文献计量研究报告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从各大期刊网、图书馆、个人收藏资料等来源中搜集与茶有关的文献资料,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一个中文茶学文献资料检索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对茶学文献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到,最近10年共发表中文茶学文献21373篇,分布于2037种出版物中,参与创作的作者(指第一作者)有9493名,他们分属于6889个机构。近10年间茶学文献发表总量呈抛物线型增长趋势,但2001年首次出现下降。学术性文献的分布范围极广,而非学术类文献的分布则相对较集中,载文最多的14种期刊所发表的文献量超过文献总量的49%。  相似文献   

17.
杨红  李志成 《茶叶通讯》2014,41(3):54-56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一,当代社会,无论是商贸洽谈,还是亲朋相聚,茶都是表达敬意的最佳载体,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本文从“敬茶之礼”和“品茶之道”两方面略谈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湘茶饮用形式、茶艺主题以及湘茶茶艺的文化精神三个角度研究了湘茶茶艺所形成的特色。研究认为,湘茶茶艺借助着湖南丰富的茶饮习俗、多样的产品、深厚的文化,有着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等鲜明的特色,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新时期湖南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朱永兴  姜爱芹 《茶叶科学》2012,32(2):147-154
搜集、整理了中文茶经济类科技文献1449篇,从文献统计和关键词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综述。文献统计显示,该类文献的数量在最近10年中呈现出具一定下凹度的曲线向上的增长趋势;共有461种期刊刊登茶经济类文献,其中发表50篇以上的有3种,另有64.2%的期刊每刊只发表1篇这类文章;共有第一署名作者1152位,其中发表5篇以上的有12人;这些作者隶属于803个机构,以高等院校、农业类机构为最多,科研和经贸类机构较少。关键词分析得到,这些文献中共有不同关键词3642个,出现总频次8595次;出现频次处于前列的有“茶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品牌”、“名优茶”、“有机茶”、“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经济效果”、“贸易”、“市场”等;不同年代的高频次关键词呈现不同特点,近年新出现的关键词中主要有黑茶、市场建设、茶业协会、区域品牌、品牌营销、产业结构等。最近10年来,人们对茶品牌、茶文化经济等概念的关注度正在提高,而对出口贸易的关注度总体上处于下降,但最近3年又有回升。  相似文献   

20.
蒋敏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0,(1):145-151
泛文化现象在中国茶文化界的突出表现为在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存在的对有关茶文化概念的混淆模糊、区分不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茶文化相关概念的严重“泛化”。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开放性、综合性特征和各种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以及茶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等是引起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学界需进一步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从而促进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