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陡坡地饲草玉米生物篱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地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双重压力.生物篱技术是一条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坡地改良利用途径.本研究以饲草玉米为纽带营建坡地生物篱模式,经4 a定位试验探讨了其生长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饲草玉米生物篱能有效改善陡坡地土壤性状、固持土壤、截持径流、减少养分流失,对减少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和抗冲性是反映土壤综合对抗水力侵蚀性能和评价复合农林业模式生态效益的指标。研究植物篱模式对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为探讨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原位监测法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原状土冲刷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剖面挖掘法测定根系参数,简易比重计法、湿筛法、吸管法、环刀法等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容重等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紫色土区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横坡农作模式相比,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在20°坡地紫穗槐模式下的平均抗剪强度(SS)分别增加70.3%和89.3%,平均抗冲指数(ASI)分别增加84.1%和35.2%;香根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49.6%和133%,平均ASI分别增加48.0%和26.1%;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62.2%和51.9%,平均ASI分别增加188%和57.3%;蓑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89.7%和50.6%,平均ASI分别增加175%和26.9%。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SS与ASI的平均效应分别为85.5%和48.4%,13°坡地的分别为63.6%和112%。土壤ASI随冲刷时间增长呈幂函数型增大,植物篱模式土壤抗冲性的增幅远大于横坡农作模式。坡面自下而上,横坡农作模式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呈近直线式减小或自下、中坡位急剧减小;植物篱模式的呈波浪式减小,篱带增加,作物带减小。【结论】植物篱模式明显或显著提高了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就表层(0-10 cm土层)土壤而言,20°坡地紫穗槐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效应大于香根草模式;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的效应小于蓑草模式,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大于蓑草模式。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效应大于13°坡地,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则小于13°坡地。植物篱模式改善了坡地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过大坡面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技术发展的实践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篱坡地治理技术在新区示范的难度在于如何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农民能接受的植物类型为篱和相应配套的种植体系。传统的由专家决策的方法常常因选择植物篱的类型不当,由于技术的或非技术的因素,农民不接受而使示范失败。在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项目中,运用国际合作项目中广泛采用的参与式理论和方法,向农民赋权,由农民决策,专家协助的方法,在贵州省4个县的6个试点40多hm2示范面积上,基本获得成功。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方法为植物篱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实践了一种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的新模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推广成功率,促进项目持续发展,在坡地植物篱技术和相关的农业发展项目上有推广应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不同植物篱在旱坡地柑橘园中的栽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利  吴述勇  张过师  陈防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272-3275,3282
通过三峡地区旱坡地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柑橘园中3种植物篱对水土流失、土壤有效氮磷及柑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处理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百喜草、黄花菜及花生3种植物篱处理的水土流失量均比无植物篱低,其中百喜草植物篱处理水土流失量最低;3种植物篱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无植物篱处理,但有效氮含量却低于对照,这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5.
坡地果园不同植物篱模式的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25°紫色土坡地果园的定位试验观测,探讨了不同植物篱模式对坡地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坡地果园用地和养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植物篱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并以刈割茎叶返还土壤,促进了养分的循环与再分配,发挥了养分泵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篱的阻滞和坡面覆盖,减少了由径流与侵蚀泥沙携带的养分损失,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性状。  相似文献   

6.
<正> (三)植物篱技术的实施 1、植物篱技术适用的范围 植物篱技术适用于坡度小于25°、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或土壤母质易于风化的土山土坡地区。如易侵蚀的砂质、粘质或壤土质土山旱坡地,已垦耕或计划垦  相似文献   

7.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在坡耕地上应用,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土质,还能增加收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综述近10年来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发现该研究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提出植物篱品种选择及推广示意图,强调农民参与的重要性。植物篱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但在推广过程中要注意植物篱与农作物养分竞争、种植模式等,并进行正确的效益评价。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理论研究深入化、实践推广合理化、效益评估综合化。通过进一步研究,植物篱技术必将在我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贵州茶园土壤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贵州省茶园土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低产茶园面积大,耕作粗放,施肥水平低是影响贵州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深耕、增施有机肥料以逐步改良土壤;氮、磷、钾肥配合、平衡施肥;茶行铺草、坡地种植物篱以保蓄土壤水分等是建立高产茶园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翔  杨贺菲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77-1682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能有效改善坡耕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植物篱的根系吸收促进养分的保持以及植物篱的物理阻挡作用对土壤径流的截持与减少泥沙的流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作为对照,利用2016年8月14日安吉县山湖塘综合观测场的降雨和土壤侵蚀过程数据,研究了不同植物篱对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措施中,毛竹林保留林下植被小区由于植被盖度达到95%,其水土保持效果最好、最稳定,其次是竹子全面抚育小区,最差的是落叶经济林全面抚育小区。  相似文献   

12.
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梁正蓉 《农技服务》2010,27(8):997-998
实施了《贵州省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技术集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物栅篱植物护埂,形成挡土的栅篱植物带,在生物栅篱的拦截阻挡和栅篱植物根系固结土壤的作用下,极大减缓地表径流,减小水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在生物篱梯化护埂的基础上,配套横坡垄作由于垄面有一定的高度,起到拦截阻挡泥沙和水分的流动,有效减少减缓地表径流和水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从而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在8°坡的坡地上利用黄花菜或紫花苜蓿梯化护埂,可减少地表径流77.7%~82.8%,减少水土流失68.9%~86.2%,减少N、P2O5、K2O养分流失93.82%~93.74%,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72.26%~80.67%。在15°坡的坡地上利用黄花菜或紫花苜蓿梯化护埂,可减少地表径流72.7%~78.6%,减少水土流失76.6%~85.1%,减少N、P2O5、K2O养分流失90.05%~96.01%,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95.03%~97.28%。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措施对黑土流失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东南部黑土区坡耕地所采取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0~50 cm黑土层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排序为植物篱>谷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物篱有机质质量分数115.66 g/kg,而退耕还草为69.43 g/kg;非毛管孔隙大小排序为植物篱(10.56%...  相似文献   

14.
孟超峰  王静  郭熙盛  吕国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133-136,140
[目的]研究不同保土截留措施对巢湖地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方法]利用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植物篱+秸秆覆盖(HM)、植物篱(PH)和浅垄(CT)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植物篱与秸秆覆盖结合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植物篱与秸秆覆盖技术。[结果]与常规耕作对照(CK)相比,植物篱+秸秆覆盖、植物篱和等高垄作处理的径流量与产沙量分别降低43.00%和48.52%、36.52%和40.52%、33.11%和38.42%。常规耕作处理径流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5.19和1.12 mg/L,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植物篱、植物篱+秸秆覆盖和等高垄作处理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高14.62%和30.49%、12.96%和25.42%、10.77%和27.34%。不同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HM、PH、CT、CK,且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植物篱+秸秆覆盖、植物篱和等高垄作处理耕层土壤速效养分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且HM处理显著高于对照(CK)。[结论]植物篱与秸秆覆盖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田养分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龙高飞  蒲玉琳  谢疆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11-11714,11717
植物篱既是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又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技术之一。在介绍植物篱技术的概念、分类与设计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篱控制农业面源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植物篱技术在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篱技术是众多治理面源污染问题的措施之一,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坡地管理技术,是农林间作技术的发展。植物篱主要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坡面、改变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在坡面的分布状态并降低其含量等途径,起到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通过阐述植物篱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控制面源污染的机理,指出其在我国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以为该植物篱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篱技术是指在坡地的坡面上沿等高线或果园梯地的坡边(中上部)按一定间距种植耐旱、耐瘠、矮秆、根系较发达的多年生植物,使之形成梯状的拦护带,利用其根基固土保水。通过种植生物篱和生物覆盖等相关技术的配套应用,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是目前提高坡地果园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的一种农艺节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耕层0~10cm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W/L和W/A最为显著,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远低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说明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较低,极易在水作用下泡散.植物篱间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各处理的ROOC/TOC为40%~50%,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高,而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更利于固定.植物篱间作使0~50cm土层贮水能力提高,体现为小麦/苜蓿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说明植物篱间作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结论】从涵养水源角度出发,建议在大部分坡地实施小麦-苜蓿间作.  相似文献   

19.
坡耕地植被恢复中生态经济型植物篱应用及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水土频繁流失、土壤严重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植物篱研究在我国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植物篱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止土壤退化的功能,而且在提高作物产量、发展蚕桑、饲养牲畜、供给薪柴等方面也同样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就植物篱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回顾和总结,同时对其展望做了些简单讨论和建议,目的皆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今后植物篱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晓亮  李波  梁颖  王三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52-17253,17285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开展低丘坡地水土保持对策研究。介绍北碚复兴镇坡地利用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低丘坡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林地间种草篱模式和果树-蔬菜-草间套种模式等,并对水土保持研究对策的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