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苄基腺嘌吟(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3份不同来源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E01、E02、E03)为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IAA)(0、10、20、30、40 mg/L)处理对老芒麦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IAA诱导了老芒麦幼苗根系的生长。不同浓度IAA处理下,总根长表现为20 mg/L IAA处理较好;30 mg/L IAA处理对根直径和表面积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天祝老芒麦(E03)促进效果明显,其直径较对照增加了71.4%;(2)30 mg/L IAA处理下,3份老芒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及POD活性表现最佳;天祝老芒麦株高较对照增加了49.0%(P0.05),四川老芒麦(E02)POD活性较对照增加了80.5%(P0.05)。20 mg/L IAA处理对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四川老芒麦SOD活性较对照增加了70%(P0.05)。综合比较表明,30 mg/L IAA对天祝老芒麦幼苗促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杨航  祁娟  李玉英  刘艳君  吴召林  金鑫 《草地学报》2020,28(4):1015-1023
以来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砂培法,研究了根部施用不同体积(0,3,5,7,10 mL)磷素(NaH2PO4,200 g·L-1)溶液搭配叶面喷施不同体积(10,7,5,3,0 mL)外源激素6-苄氨基嘌呤(6-BA,20 mg·L-1)和吲哚乙酸(IAA,30 mg·L-1)对老芒麦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外源激素和磷素的互作效应以及老芒麦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7 mL NaH2PO4+3 mL 6-BA(PB7+3)和7 mL NaH2PO4+3 mL IAA(PI7+3)处理下,地上干重较对照分别增加33%和26%;粗蛋白含量在10 mL NaH2PO4+0 mL 6-BA(PB10+0)、10 mL NaH2PO4+0 mL IAA(PI10+0)处理下较对照各增加了24%;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5 mL NaH2PO4+5 mL IAA(PI5+5)处理下较对照降低了4%,老芒麦磷含量在5 mL NaH2PO4+5 mL 6-BA(PB5+5)和3 mL NaH2PO4+7 mL IAA(PI3+7)处理下较对照分别增加了46%和50%。经灰色关联度对地上干重和营养品质综合分析表明,P素与6-BA和IAA配施可以提高老芒麦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其中在5 mL NaH2PO4+5 mL 6-BA(PB5+5)处理下配施效果较佳,本试验结果可为外源激素和磷素的互作效应以及老芒麦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Chuancao No.2’)为材料,采用砂培法,通过测定幼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端粒酶活性,研究喷施不同浓度(30,75和150 mg·L-1)赤霉素(Gibberellin, GA3)和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 IAA)后对老芒麦幼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老芒麦生长、提高产量甚至防止早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提高了株高、叶长、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150 mg·L-1 GA3和30 mg·L-1IAA处理利于老芒麦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GA3各处理降低了10~15 d的叶绿素含量和第15 d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提高了0~5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0~15 d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第10 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分析老芒麦衰老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特征及对养分的响应。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3个处理。从2015年开始,每年5月进行老芒麦种植,播量2.25 g·m-2,行距30 cm,小区面积15 m2 (3 m×5 m)。采用KONICA MINOLTA, INC公司的SPAD分析仪,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健康植株,从旗叶开始从上往下依次测定3片叶子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采用LI-COR公司的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老芒麦开花期(7月底-8月初),选择天气晴朗早上10:30-11:30,随机选取5株健康植株对其旗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龄时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降低趋势,6龄时老芒麦叶片出现了逆向衰老现象;随着老芒麦年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3龄开始显著降低,且3~6龄间无显著差异;青牧1号老芒麦6龄田,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且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33.30%~48.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05%~30.72%),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在高氮处理下得到缓解,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净光合速率,N(60 kg·hm-2)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10.77 μmol·m-2·s-1);青牧1号老芒麦在连续施肥6年处理下,低氮(45 kg·hm-2)施肥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磷肥对保持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效果不显著;中度氮肥(60 kg·hm-2),同时配合磷肥添加长期施入,可有效维持高龄老芒麦叶片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采自甘肃天祝高寒草地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6-苄基腺嘌呤(6-BA)缓解NaCl盐胁迫对老芒麦幼苗伤害的能力。结果表明,NaCl单盐胁迫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植物地上部各形态指标和叶绿素SPAD值均下降,尤其在250mmol·L~(-1) NaCl胁迫下株高降低明显。无盐胁迫下,≥20mg·L~(-1)6-BA处理对老芒麦促生效果明显,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30mg·L~(-1) 6-BA处理下较无6-BA处理分别增加了98.1%和5.7倍,丙二醛(MDA)在10mg·L~(-1) 6-BA处理下较无6-BA处理降低了64.9%。NaCl胁迫下,6-BA处理可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伤害,以较高浓度6-BA(≥10mg·L~(-1))缓解效果显著(P0.05),尤其在250mmol·L~(-1) NaCl胁迫下经20 mg·L~(-1) 6-BA处理的植株,叶绿素SPAD值较仅NaCl胁迫处理增加了17.3%,可溶性糖在100mmol·L~(-1) NaCl胁迫下经20mg·L~(-1) 6-BA处理,其含量较无6-BA处理增加了1.7倍。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20mg·L~(-1) 6-BA处理缓解盐胁迫造成植株受伤害的效果理想,而不同浓度6-BA处理下,100mmol·L~(-1) NaCl胁迫对植株伤害较小。  相似文献   

7.
以采自高寒草甸野生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单一氮素添加为对照,采用营养液沙培方式研究硝态和铵态氮及其不同配比(NO3^--N∶NH4^+-N分别为0∶10、3∶7、5∶5、7∶3和10∶0)对老芒麦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氮素形态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找到最佳的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混合态氮素较单一氮素施入能够更好促进老芒麦的生长,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7∶3时,老芒麦株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其他处理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单一NO3^--N和NH4^+-N处理分别提高了48.54%和74.71%,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16%和7.30%。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5∶5时根系活力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根系活力较单一NH4^+-N和NO3^--N处理分别提高了31.05%和8.08%,且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NO3^--N∶NH4^+-N为3∶7时根长和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全氮含量分别比NO3^--N和NH4^+-N为唯一氮源时提高了43.90%和29.76%,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隶属函数度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NO3^--N∶NH4^+-N为7∶3时氮素能更好地提高老芒麦生理活性,且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产量组分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产量以及对不同生育期老芒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90 kg N·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92.26 kg·hm-2,氮肥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施90 kg P·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680.61 kg·hm-2,磷肥主要通过影响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小穗数来提高产量;氮磷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不施肥时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根生长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根表面积和总根长均先减小后增加,氮肥对老芒麦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返青期至抽穗期根系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短芒老芒麦、青牧1号老芒麦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甘肃马先蒿地上部分水浸液对四种牧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甘肃马先蒿地上部分水浸液对供试牧草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供试牧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青牧1号老芒麦〉短芒老芒麦。  相似文献   

10.
氮素是禾本科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增加生产成本、降低收益。基于青藏高原地区披碱草属牧草种子需求量大、产量较低的现状,本研究以同德短芒披碱草、青牧1号老芒麦2个披碱草属牧草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45、90、135、180和225 kg N·hm-2等6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分析了施氮量对披碱草属牧草种子生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披碱草属牧草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披碱草属牧草生长,能够显著提高其株高、分蘖数等牧草营养生产性状,同时可提高种子产量及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穗小穗数、每穗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等产量组分;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生长性能指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或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除青牧1号老芒麦氮肥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外,2个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本研究中,同德短芒披碱草和青牧1号老芒麦的种子产量分别为712~1661 kg·hm-2和701~1626 kg·hm-2。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在川西北高寒地区开展披碱草属...  相似文献   

11.
氮肥的施用量对弱光下草坪的坪用质量影响较大.为探究弱光和不同氮素水平对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和碳氮代谢的影响,试验设置自然光照和弱光两个光照梯度,以及低氮(1?mmol·L?1)、中氮(6?mmol·L?1)和高氮(18?mmol·L?1)?3个氮素水平,通过研究光氮互作对高羊茅形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石竹种子萌发特性、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盐胁迫对石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mol·L-1盐胁迫对石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100、150、200和250 mmol·L-1盐胁迫显著抑制石竹种子发芽,且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变强。50、100和150 mmol·L-1盐胁迫对植株幼苗茎粗有显著促进作用,200 mmol·L-1盐胁迫对茎粗影响不显著,250 mmol·L-1盐胁迫显著抑制茎粗生长;叶长、叶宽、根长和单株干重在50 mmol·L-1盐胁迫下正常生长,在其余胁迫处理下被显著抑制。幼苗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的含量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100 mmol·L-1盐胁迫下含量达到最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50 mmol·L-1盐胁迫下活性最大,盐胁迫显著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石竹有一定的抗盐胁迫能力,可在50 mmol·L-1盐胁迫下正常萌发生长,高浓度盐胁迫下石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构建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glaucum)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对于该物种的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美洲狼尾草的种子、幼叶、幼穗和茎节作为外植体,研究这几种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式并挑选最合适的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在组培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研究其对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种子作为外植体效果最好,5%NaClO消毒5 min后污染率为1.33%;诱导种子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3 mg·L-1 2,4-D + 1 mg·L-1 6-KT+0.1 mg·L-1 6-BA,诱导率为93.3%;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3 mg·L-1 6-BA+1 mg·L-1 NAA,分化率为81.4%。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高加索三叶草根蘖芽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GA3(0对照、300、600、900 和1200 mg·L-1)和6-BA(0对照、25、50、100和200 mg·L-1),对其根蘖芽生长后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GA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株高(P<0.05)。尤其在600 mg·L-1 GA3处理下,平均株高为21.33 cm(高于对照处理4.12倍)。GA3还促进了叶绿素a的合成,最显著效果是在600 mg·L-1 GA3处理下,叶绿素a的浓度为0.92 mg·g-1(高于对照76.92%) (P<0.05)。GA3对叶绿素b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6-BA所有处理浓度下,株高约为对照处理2.6倍,并且对于叶片数,6-BA处理比GA3处理更敏感,在200 mg·L-1时最多,高于对照2.99倍。 6-BA显著促进了叶绿素a和b的积累(P<0.05)。内源激素含量在整个处理浓度下均显示出对外源激素应用的剂量反应。对于地上植物部分,600 mg·L-1的外源GA3引起内源玉米素(ZT),GA3和生长素(IAA)分别增加约23.84%,55.71%和137.99%,而脱落酸(ABA)减少约44.09%。与对照相比,外源200 mg·L-1 6-BA使内源ZT,GA3和IAA含量分别提高了约293.23%,49.71%和49.84%,而ABA降低了约52.48%。对于地下植物部分,内源激素变化与地上部分植物的响应大致相似,明显不同在于外源同样浓度GA3(600 mg·L-1)和6-BA(200 mg·L-1)处理引起的ABA降低要少(分别为15.15%和28.26%)。总之,600 mg·L-1 GA3和200 mg·L-1 6-BA是促高加索生长发育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晓东  刘娇  何淼 《草业科学》2014,31(1):89-94
以香蓼(Polygonum viscosum)带芽茎段为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激素对腋芽诱导、腋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从而初步建立了香蓼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 诱导腋芽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NAA, 诱导率为88.89%;腋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0.3 mg·L-1NAA+0.5 mg·L-1 KT, 增殖倍数为5.17;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0.7 mg·L-1NAA, 生根率高达98.89%, 移栽后植株生长良好, 成活率较高, 达93.33%。该结果为香蓼快繁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1∶1∶1建植的第3年豆禾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利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茬高度为主区,设置5 cm(A1)、8 cm(A2)、11 cm(A3)3个留茬高度,施肥模式为副区,设置不施肥CK(B1)、单施磷肥:150 kg P2O5·hm-2(B2)、低氮高磷:75 kg N·hm-2+225 kg P2O5·hm-2(B3)、氮磷平衡: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B4)、单施氮肥:150 kg N·hm-2(B5)、高氮低磷:225 kg N·hm-2+75 kg P2O5·hm-2(B6)6个施肥模式,在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初花期进行刈割,施肥方式为第1茬刈割后追施。结果表明:以A3B3(11 cm留茬高度和75 kg N·hm-2+225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高(19626 kg·hm-2);A2B2(8 cm留茬高度和150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低(14342 kg·hm-2)。提高留茬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紫花苜蓿整体品质,提高禾本科牧草整体品质。增施氮肥的同时减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施用量过高会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下降,最合理的氮磷配施模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结果来看,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牧草营养品质。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各混播组分营养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后得出:8 cm的留茬高度以及施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的氮磷为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利用的留茬高度与施肥模式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