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89-190,214
从甘肃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危害现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甘肃鼢鼠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甘肃鼢鼠的人工防治提供基础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宁南山区甘肃鼢鼠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宁南山区甘肃鼢鼠危害的原因,并依据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原理,提出了固原市原州区林区甘肃鼢鼠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肃鼢鼠对油松危害动态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以油松林、甘肃鼢鼠和防治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法,组建了甘肃鼢鼠种群、油松、林价、投饵密度等一系列模型,并以经济指标偶联求得防治甘肃鼢鼠的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结果表明:毒饵单价低时,切封洞法经济阈值最大,插洞法最小;而毒饵单价高时,插洞法最大,切封洞法最小;防治定植1年生油松经济阈值较大,4~5年的最小,定植6年后经济阈值逐渐增加。从林地油松被害数量估测模型得知,油松应营造在甘肃鼢鼠2.4只/hm~2以下的林地,才能保证成林。  相似文献   

4.
克鼠星1号防治甘肃鼢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克鼠星1号是一种新型无公害慢性成品灭鼠剂,室内试验对甘肃鼢鼠的杀灭率为100;大田试验,夏季对甘肃鼢鼠的防治率为80.7,春、秋季防治率在89以上.成本低,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在同等条件下,防治成本比鼢鼠灵低36.9.适口性好, 摄食系数为0.95~1.28,是一种理想的防治鼢鼠的化学灭鼠剂.  相似文献   

5.
黄花(金针菜)对甘肃鼢鼠驱避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局在甘肃鼢鼠防治调查中发现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金针菜)对鼢鼠有驱避作用,经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黄花间作盖度在20%~39%时,对鼢鼠有驱避作用,盖度达到40%以上时,对鼢鼠的驱避作用表现明显,可保护林木免受鼢鼠危害,在营林措施防治鼢鼠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7年在互助县北山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调查,实施人工捕杀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2013年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甘肃鼢鼠的形态特征、为害程度,分析了造成鼠害的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退耕幼林地进行了甘肃鼢鼠对山杏、山桃、杞柳、柠条、沙棘、白榆和油松危害的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程度不同,山杏、沙棘和油松被害程度严重,山桃、杞柳和白榆被害中等,柠条被害很轻。因此,在今后补植补造时应补栽甘肃鼢鼠不易啃食的柠条、山桃、白榆和杞柳,同时保护鼢鼠天敌,加大人工捕杀鼢鼠力度。  相似文献   

9.
宁南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及综合防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贯彻落实,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也为甘肃鼢鼠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繁殖条件,鼢鼠大量繁殖,危害逐年加重。为此,我们从2001年起在宁夏南部山区85个林区乡镇、国有林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面积森林内对鼢鼠进行了专项研究,基本探明了鼢鼠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危害程度,并初步总结整理出了一套鼢鼠的综合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日趋好转的同时,林木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与日俱增,尤其是甘肃鼢鼠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对甘肃鼢鼠的习性较为了解,也摸索出了一些防治经验,现总结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茁  谢树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75-16778
[目的]寻找甘肃鼢鼠繁殖率偏低的原因。[方法]通过生殖后期甘肃鼢鼠对尿液气味的选择,探求雄性甘肃鼢鼠繁殖规律。[结果]繁殖后期甘肃鼢鼠对陌生同性和异性个体尿液气味的行为反应试验表明,雄性对其他同性和异性尿液气味反应明显,其他个体尿液气味对雄性甘肃鼢鼠有抑制效果;而雌性甘肃鼢鼠对其他个体尿液气味无明显反应。在繁殖期包括繁殖后期雌性甘肃鼢鼠对同性和异性气味忌避作用下降,攻击性减弱;而雄性仍对其他气味有敏锐反应。这可能与雄性是繁殖期社会关系的主要维持者和繁殖后期的主要扩散者有关。[结论]该研究为阐明甘肃鼢鼠繁殖率偏低的原因和社会行为适应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甘肃鼢鼠对原州区林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甘肃鼢鼠的生活习性与为害方式,阐述了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产的危害、防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以为原州区林业建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区甘肃鼢鼠危害的主要特征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笼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对甘肃鼢鼠取食特点、危害特征以及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和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树根、杂草单独喂养时,鼢鼠对树根的取食量随时间延长迅速减小,但对杂草的取食量随时间变化甚微;用杂草喂养的甘肃鼢鼠可正常存活,而用树根喂养存活时间不超过10d。直根性杂草不仅是鼢鼠的主要食物,而且其根系生物量与鼢鼠密度直接相关,表明直根性杂草是鼢鼠数量分布的限定性因素。甘肃鼢鼠对树木根系的取食只是在食物不足情况下逼迫所致。甘肃鼢鼠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及其鼠口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成反相关。甘肃鼢鼠对幼树的危害集中在春、秋两季,但以春季为主。害状多在5月上旬出现,被害油松针叶发黄、似火烤状。以调控食物来源为基础的生态措施,对甘肃鼢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翻耕抚育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3.1%,人工或化学除草可使鼢鼠密度下降79.36%、树木被害率下降81.32%,林间套种荏子可使甘肃鼢鼠密度下降87.01%、被害率下降95.23%。  相似文献   

14.
固原市原州区甘肃鼢鼠的生物学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鼢鼠终生营地下生活,生物学习性比较复杂。在总结宁夏森防总站、固原市林木病虫害研究的基础上,在参与"宁南黄土丘陵区甘肃鼢鼠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及示范"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对甘肃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及洞道系统进行解剖研究,摸清了甘肃鼢鼠洞道结构主要由寻食洞、交通洞、朝天洞、盲洞、应急洞、储存室、临时储存室、健身室、卧室、育婴室、监视洞、哨卡、出窝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和代谢特征,为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D大鼠为对照,应用mATP酶法测定常氧及急、慢性低氧条件下甘肃鼢鼠肌纤维类型及不同类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甘肃鼢鼠腓肠肌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肌红蛋白(Mb)含量。【结果】与常氧组相比,急、慢性低氧对甘肃鼢鼠肌纤维组成及横截面积无显著影响;与SD大鼠相比,甘肃鼢鼠Ⅰ型肌纤维比例极显著降低(P0.01),Ⅱa型肌纤维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急、慢性低氧处理后,甘肃鼢鼠SDH、LDH活性较常氧组无显著性变化,但显著低于SD大鼠(P0.05);甘肃鼢鼠Mb含量与常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但显著高于SD大鼠(P0.05)。【结论】与SD大鼠相比,甘肃鼢鼠的肌纤维类型和代谢特征有明显的低氧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林恭华  慈海鑫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59-11859
解剖统计了陕西延安地区和宁夏六盘山地区雌性甘肃鼢鼠(Myospalaxcansus)左右侧子宫胎仔数信息,共获18个有效样本。平均胎仔数2.21只,其中左侧为0.61只,右侧1.61只。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左右侧胎仔数差异极显著(P=0.004)。该研究为脊椎动物生殖系统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基础信息,并为甘肃鼢鼠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7.
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目前全世界有记载的鼢鼠共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区的鼢鼠主要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为主。甘肃鼢鼠(以下简称“鼢鼠”)俗名“瞎瞎”,常年栖居地下,打洞潜土,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幼苗的地下部分为食,在林区主要危害幼龄油松、落叶松、云杉、榆树、刺槐、山杏、沙棘、柠条等造林树种,啃食树木幼根.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27-329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甘肃鼢鼠的鼻腔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分析了其鼻腔结构与其他啮齿动物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肃鼢鼠鼻腔中嗅黏膜所占比例较大,几乎覆盖了上鼻甲的大部分和鼻中隔的1/2以上,这与其发达的嗅觉功能是相适应的;另外,呼吸黏膜中杯状细胞所分泌的黏蛋白能保护呼吸道上皮免受细菌、病毒侵害,但甘肃鼢鼠呼吸黏膜中杯状细胞很少,这与其在实验室饲养环境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事实是一致的,推测杯状细胞的缺失可能是甘肃鼢鼠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华鼢鼠是农林牧业生产中主要的鼠害之一,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并提出了中华鼢鼠常规防治与冬季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宁夏六盘山地区是甘肃鼢鼠的典型分布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宁夏境内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通过测定甘肃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六盘山地区6个不同地理种群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获得了长度为894~897 bp的D-loop序列,定义了20种单倍型,共检出72个变异位点,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d=0.988±0.016)、核苷酸多样性高(Pi=0.022 94±0.001 47)。6个地理种群之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宁夏甘肃鼢鼠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于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MB)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6个地理种群,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泾源、固原和隆德种群聚为一支,海原和西吉种群聚为一支,彭阳种群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果表明,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各地理种群间因地理隔离及气候、地形的差异产生了较明显的分化,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