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豫麦34、豫麦49、郑麦00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茬与玉米茬不同播种期对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茬小麦干物质积累明显大于水稻茬小麦;适期晚播(10月28日) 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其干物质的积累量明显大于早播(10月8日)的小麦;中筋小麦品种(豫麦49)花后前期灌浆速度大于强筋(豫麦34)和弱筋品种(郑麦004),强筋品种花后15 d后灌浆速度大于中筋与弱筋品种,整体灌浆速度呈快、慢、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璟 《河南农业》2014,(21):42-42
<正>一、沿黄稻茬麦生产现状沿黄地区稻茬麦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之一,其种植面积达数百万亩,主要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和稻垄撒播套种,在小麦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地区小麦生产上存在气候不稳、缺乏优势主导品种、品种更新缓慢、稻茬整地困难、农田基础设施差、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受上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稻茬麦独特的生产特点,即土质黏重、通透性差、耕作层浅、可耕性差、适耕期短、肥料单一、杂草及病虫害严  相似文献   

3.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施氮量及施磷量对次生根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以前,播期是决定单株次生根数的主要因素;进入返青期以后肥料因素的效应开始加强,拔节以后抽穗期,播量对单株次生根数起决定作用;返青期以前,播期与氮肥交互效应显著,返青以后,播期与播量交互效应显著,至抽穗期前播量与磷肥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因而稻茬小麦在力争早播的同时,适当降低播量,增施氮肥,并配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茬小麦3个不同播期(S1、S2、S3)对其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播期间S1(10月8日)的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最大,分别为74.37%、56.48%,S3(10月28日)的最小,分别为71.84%、54.06%;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S2(10月18日)最大(18.23%),S3最小(17.79%);淀粉直/支比以S2最高(0.333),S1最小(0.317);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含量以S3最大,分别为11.65%、4.55%;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S1最大,分别为2.17%、1.43%;谷/醇比则是随播期推迟而增加;小麦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粉质参数均以S1最大,分别为64.73%、3.57min、66mm,S3最小;弱化度则以S3最大(117FU),S1最小(84FU);而稳定时间以S2最大(4.77min),S3最小(3.38min)。不同筋力型品种各指标间表现不一。沿黄稻茬麦区适宜栽培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中筋品种适期早播,弱筋品种则适宜晚播。  相似文献   

5.
探索春季不同追肥策略对稻茬晚播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地区稻茬晚播麦科学追肥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用大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返青期、拔节期一次追肥和在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叶龄余数1.5期2次追肥4种追肥方式对稻茬晚播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间和次数主要影响小麦的成穗数和粒重,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方式小麦群体结构合理,成穗率高,产量结构协调,单产最高达8083.5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淮北地区小麦生产,进一步探究本地区小麦的播种适期,江苏(新沂)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于2021-2022年选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淮麦33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的试验,播期设置为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和11月15日。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小麦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依次延后,但是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播期越晚,主茎叶龄越小,单株分蘖数、总茎蘖数、大于3.1叶的大分蘖数、大于4.1叶的大分蘖数和单株次生根越少。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播种量对晚播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晚播稻茬麦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研究了播期和播种量对当地晚播稻茬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种量均对洪泽区晚播稻茬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晚播稻茬麦的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稻茬麦在11月1日播种的,每667 m~2播种量以15 kg为宜;以后每晚播1 d,每667 m~2播种量应增加0.35kg,但每667 m~2播种量不宜超过35 kg。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稻茬麦最佳免耕播种方式,以烟农19为品种材料,设置5个播法,研究了不同播法对稻茬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套麦群体质量指标优于其他播法,并表现出明显的增穗增粒效应,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小麦品质表现比较复杂,稻套麦清蛋白和醇容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播法,说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而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其他播法,说明小麦晚播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豫南稻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及其适宜播种方式。[方法]以信麦9号为材料,研究信麦9号在条播和撒播2种播种方式下,不同氮肥(0、150和225 kg/hm~2)施用量对信麦9号植株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主要是通过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来实现的,而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信麦9号的株高、穗长及其每穗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数;其中不孕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增施氮肥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叶龄,增加了单株次生根条数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善了信麦9号的茎蘖动态变化。撒播与条播相比,撒播在适氮环境下产量较高,条播在高氮环境下产量较高。[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植株的生长发育,可对豫南稻茬麦区信麦9号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给不同类型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氮肥水平进行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强筋、 中筋和弱筋3种类型品种产量以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于2007~2008年,选用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稻茬种植的3个小麦主推品种,对品种和氮数基追比2个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氮数基追比在7∶3时可以提高3个品种的产量,烟农19、皖麦52和皖麦48产量分别为7 837.35、8 028.00、8 637.00 kg/hm^2。而不同基追比对不同品种小麦品质的影响则并不相同。[结论]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配合适当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穗数形成的生长指标的影响,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参试小麦品种为衡4399、冀麦585、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设均10月5日、10日、15日、20日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成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对冀麦585和金禾9123冬前分蘖和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可通过推迟播期降低枯叶率,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需推迟至10月20日枯叶率才能明显降低;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对多数参试品种5叶以上大蘖形成无明显影响;衡4399和中麦155播期推迟至10日,冀麦585播期推迟至15日,金禾9123播期推迟至20日,单位面积穗数稳定。金禾9123和冀麦585适播期长,晚播时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不明显,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衡4399和中麦155适播期短,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相似文献   

12.
赵斌  赵竹  王瑞  徐明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955-956,959
以适宜安徽淮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皖麦 3 8、郑麦 90 2 3、皖麦 19、皖麦 44和豫麦 18为材料 ,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5个供试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显著 ,品种基因型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参试品种中皖麦 3 8、郑麦 90 2 3属强筋小麦 ,皖麦 44属中强筋小麦 ,皖麦 19和豫麦 18属中筋小麦。在本试验所设计的播期范围内 ,播期对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稻茬麦品种,特进行了12个弱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豪麦13、宁麦24、浩麦1号、扬25、苏麦10号、扬麦13抗性优良,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可在江淮稻茬麦区扩大示范种植,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包括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沿淮稻区罗山县分6个时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实产(Y)与播期推迟天数(t)符合线性方程Y=a+bt+ct~2,决定系数r~2在0.991 7~0.999 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产量构成影响程度表现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明显。豫南沿淮稻区水稻品种播期应在5月11—20日之间,以杂交迟熟中粳为主,搭配常规早熟晚粳和常规粳稻品种类型,不但可以表现较好的丰产性,而且可大幅度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垄作(Raised-Bed planting)已成功应用于水浇地小麦生产,但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还是空白。2003~2005年,在四川省双流县和广汉市先后进行了稻茬麦垄作与平作的比较试验和垄作适宜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①以1 m开厢作垄、垄面宽75cm、垄上种植3行小麦的情况下,垄作因群体起点低、有效穗数不足导致单产显著低于平作栽培;当增加垄上种植行数,提高基本苗之后,垄作与平作小麦的单产没有显著差异。②垄作有利于小麦个体发育,其单株干重、单株绿色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平作小麦,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略低于平作。③不同品种类型对垄作的反应不一样。分蘖力强、干物质积累量大、抗倒性好的大穗型品种在垄作条件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甲元 《农家顾问》2011,(12):24-24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早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子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晚播子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肥水处理对晚播稻茬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淮麦3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肥水运筹对稻茬晚播麦生长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水处理均能促进稻茬晚播麦出苗,增加茎蘖数分化,提高茎蘖群体质量。稻茬晚播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增加,产量增幅为8.8%~30.4%,其中,浇水处理增产最显著,达30.4%。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增加幅度为12.5%~29.5%,浇水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达29.5%。总体效果为浇水处理>灌水处理>洇水处理>常规施肥。因此,肥水配施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其构成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作用,施肥后配合适宜的水分运筹有助于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选用适于沿淮地区水稻茬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强筋、中筋、弱筋),分别在3个时期播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研究基因型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一定影响,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峰值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有增大的趋势,其他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在淀粉糊化特性上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比较一致,弱筋小麦品种与强筋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中筋、弱筋小麦品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淮北麦区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超高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有益气象因素、药剂拌种、浅播镇压、化控化调抗逆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条件下实现超高产,淮麦50与徐麦185的产量分别为755.3 kg/667m2、746.29 kg/667m2。从淮北地区稻茬小麦的超高产理念及产量结构、高标准整地、药剂拌种、提高播种质量及适墒机械精播、科学选用品种、科学施肥及高效追肥、高标准建设沟系、因苗化调、科学化除、绿色防控、适期收获方面对淮北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