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苎麻良种繁育的新技术——麻株离体压条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苎麻良种繁育过去多采用种根繁殖,种根繁殖经历了从大种根繁殖到小种根繁殖,再发展到细切种根繁殖的演变过程。繁殖系数由小到大。用种根繁殖,对于保持良种种性和纯度,增加无性繁殖系数,扩大良种栽培面积,虽已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此类繁殖方法必须在挖取麻蔸的基础上进行,而且繁殖系数也不理想,所以,在育种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繁殖时期和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大面  相似文献   

3.
田庭甫 《中国麻作》1984,(3):19-22,35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  相似文献   

4.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和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它既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又是异花授粉作物,并且当前全国苎麻优良品种多属杂交种。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法,能保持品种纯度和良种特性,但繁殖系数太低,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全国纷纷建立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实行品种区域化、迅速扩大种植优良品种的需要。如果能用组织培养法繁殖苎麻,既有繁殖系数高,又有保持良种特性的优点。因此,我们开展了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苎麻良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苎麻细切种根育苗上,地膜覆盖对提高出苗率和良种无性繁殖系数效果十分显著。1984年和1985年试验结果基本相同,现总结于后:试验设计与经过用新栽良种线麻的当年麻蔸,分龙头根、扁担根、跑马根细切育苗,设盖地膜、农膜、露地(对照)三种处理,顺序  相似文献   

6.
在苎麻细切种根育苗上,地膜覆盖对提高出苗率和良种无性繁殖系数效果十分显著。1984年和1985年试验结果基本相同,现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7.
管和  李人圭 《中国麻作》1983,(2):23-24,F002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苎麻良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和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它既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又是异花授粉作物,并且当前全国苎麻优良品种多属杂交种。生产上长期利用无性繁殖法,能保持品种纯度和良种特性,但繁殖系数太低,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全国纷纷建立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实行品种区域化、迅速扩大种植优良品种的需要。如果能用组织培养法繁殖苎麻,既有繁殖系数高,  相似文献   

10.
营养繁殖是保持良种纯度和优良特性的好方法。过去,苎麻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利用地下茎进行分蔸繁殖。此法不仅挖毁老麻园,且繁殖系数低,运输不便,成本高,满足不了迅速发展苎麻生产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苎麻营养繁殖系数,以地上部分为材料进行了多种繁殖方法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洪  于泳  蔡葆 《中国糖料》2003,(4):55-58
针对我国甜菜良种繁育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提出改进甜菜良种繁育体系的主要措施: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和种子市场,加强种子监督和质量检查,保护优良品种的知识产权;试行多种良繁制度,提倡区域性品种,提高区域试验对照种的水准;加强良种繁育基础理论研究,改进良种繁育技术,提高种子繁殖系数和质量等。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高速繁殖,和一般的高产栽培不同。高产栽培是在单位面积的条件下求高产量,而良种的高速繁殖,则要求在单位数量的种子中生产出高倍数量的种子。但是,由于种性等多种原因,花生的繁殖系数向来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花生生产的迅速发展。电白县文峰良种场历年来,在花生良种的繁殖中,繁殖系数总是在  相似文献   

13.
花生的繁殖系数较低,育成或引进一个新良种,往往要较长时间才能普及到大田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花生生产的迅速发展。因此研究花生良种的繁殖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对加速花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春,笔者在繁育花生良种粤油551—116原种时,使用压枝促使高节位果针入土结荚的办法,5斤花生获得了486.6斤的总产量,繁殖系数达97.3倍。为了进一步研究压枝技术及其增产效果,笔者又以粤油551—116品种连续进行了两造的试验其中81年春繁压枝处理的繁殖系数高达123.3倍(表1)。  相似文献   

14.
苎麻无性繁殖是保持品种纯度与良种特性的有效方法,在新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栽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细切种根、离体压条、嫩枝茎梢带叶水插及组织培养等,这些繁殖方法对楦麻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挖取麻蔸或者利用成熟麻茎进行繁殖对苎麻生产影响较大;或由于繁殖系数小,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是农业部、安徽省农业厅和东至县1988年合资兴办的茶树良种场,其主要任务是繁殖适制各种茶类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种苗。东至茶树良种场的前身是一个劳改茶场,有生产茶园4000多亩,所栽茶树多为有性群体种。改为良种场后,  相似文献   

16.
良种繁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育种单位选育出的棉花新品种,通过一定的技术程序和方法,加速繁殖更多的良种,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在保持和提高良种种性的前提下,用什么方法提高良种的繁殖系数,是良种繁育工  相似文献   

17.
茶树良种母本园是茶苗繁殖的基础,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茶树短穗扦插繁殖中良种母本园的建立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江济和  盛守文 《茶叶》1996,22(2):20-21
经研究与生产实践,应用薄膜遮阴网双层覆盖繁殖良种种苗,1989-1993年共同圃良种苗木9084万株,具促销措施有力,良种茶苗覆盖本省主要茶区及全国9省(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为茶树良种繁殖与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郴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先后从省内外引进优良茶树品种、品系68个;建立品种试验园30亩,1992~1993年对20个品种进行了观察。通过第一次筛选,表现具高产优质、适应性、抗逆性茶较为突出的品种有8个,明确作为主要繁殖推广良种,已建有母本园300亩。同时从观察中还发现若干个品种在品质上具有特殊的优点,对这些良种,已扩大  相似文献   

20.
茶树组培高效快速育种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中国茶叶》2010,32(10):20-20
茶树短穗扦插的繁殖系数约为1:50~1:60,与大田作物(1:1000以上)相比差距甚远。由于繁殖系数低,传统茶树育种从得到育种材料到培育出一个省级良种,至少需要15年以上时间,而国家级良种则需时可长达20年左右,其中1/3以上的时间是用在繁殖各级试验所需苗木上。而茶树新品种育成后,还需要10年左右的原种扩繁时间,才能达到一定规模的育苗能力,新品种的品种优势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生产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