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鳖白底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病原菌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的白底板、腐皮病是两种较严重的传染病,两者并发症的感染率可达80%~90%,死亡率100%。陈晓凤等[1995]研究认为白底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变形杆菌(P.vulgaris)。而谢军[1996]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腐皮病的病原也众说不一,孙佩芳等[1998]多次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血液和肝脏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而其他人也从患腐皮病鳖体内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菌种,其中认为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腐皮病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病理,认为腐皮病的病原是气单胞菌属的两个种(或亚种),并通过具有病例阐述了腐皮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牛蛙腐皮病致病菌93—10—1菌株(奇异变形杆菌)、93—10—2菌株(克氏耶尔森氏菌)对27种药物的敏感性。根据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了对牛蛙腐皮病防治有显著效果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腐皮病的主要致病菌,从湖南省湘阴县中华鳖养殖场采取已呈明显发病症状且频死的中华鳖10只,从背甲和腹甲病灶处分离到6株菌株,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挑选出2株优势菌株,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人工感染试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产碱杆菌(Bacillus al-caligen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致病菌均对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丙氟哌酸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6.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 ug/mL.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腐皮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对中华鳖毒力最强的P-1菌株,经扩大培养制成灭活福尔马林菌苗(F-AH)及Span白油佐剂菌苗(Z-AH),对中华鳖进行了F-AH菌苗的1次注射、2次注射及Z-AH菌苗的注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受免疫组鳖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凝集抗体效价及脾脏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鳖,免疫保护力均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8.
张泰蒂 《水利渔业》2003,23(1):61-62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产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μg/mL。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腐皮病血液病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患有腐皮病的中华鳖的血液病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鳖的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外形上均有较大变形,甚至破碎,淋巴细胞个体增大;从生理指标值上来看,病鳖的红细胞数目减少,白细胞数目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红细胞脆性增加,沉降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且较少罹患疾病。随着养鳖业的发展,饲养密度的提高,其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变,鳖病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鳖病总的发生率为20%~40%,平均死亡率为20%~50%、中华鳖常见的疾病有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红脖子病、腐皮病、水霉病等。而在生产中往往存在一病多症,一症多病的复杂情况,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对于鳖病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患病的美国青蛙(Rana grylio)皮肤组织中分离到3个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皮1-3为致病菌。经VITEK-AMS-60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该菌对红霉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8种药物敏感;对氯霉素、四环素等5种药物有耐受性。组织病理研究表明:该菌引起肝脏、肾病和皮肤发生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菌株T3、40142G,51613-1,706C,RTL531,R402L,RK1119等分别从患有红底板、腐皮、洞穴及其它症状的病鳖中分离。银鲫对T3与40142G的易感性最强,而中华鳖(与小白鼠、青蛙等一样)稍差。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中,T3的致病力最强,其致病性随水温升高而增强,随其连续传代而减弱。该菌在用橡皮塞密封的试管中4℃存放时,400d内致病力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1 病害种类 本月有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金鱼、中华鳖、牙鲆、大菱鲆、河鲀共9个养殖品种发病.发生的疾病种类:病毒性疾病有淋巴囊肿、白口病2种;细菌性病有赤皮、烂鳃、肠炎、腐皮、腹水5种;寄生虫病有纤毛虫、锚头鳋、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5种;营养性病有肝病;共计发生13种病害,同比增加70%.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常见细菌病的病原鉴定及药物体外拮抗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华鳖疖疮穿孔病、腐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细菌性肝水肿病与白点病等5种常见鳖病的1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与抑菌效果测定,其中温和气单胞菌6株,类志贺邻单胞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6株,豚鼠气单胞菌3株。各分离株对中华鳖与实验小鼠均具强毒力。对16株病菌的体外拮抗结果统计表明,不同鳖病致病菌的药物拮抗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病症一致采集地各异的中华鳖病菌其体外药物敏感性亦有所不同,以丁胺卡那、氟嗪酸、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的抑菌效用最为显著,中高敏频次≥10。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在从患腐皮病黄鳝病灶处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内服对分离菌株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抗生素和外用克病威的治疗方法,对患腐皮病的黄鳝进行了治疗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病原菌的分离取已经出现典型病变症状的黄鳝,在无菌条件下,直接从病灶处采样,在  相似文献   

17.
为控制温室甲鱼腐皮、穿孔病的发生,减少危害程度,我们在近年来对该病防控技术和无公害药物开展研究,研制开发出的纯中药制剂一“鳖病宁”对甲鱼腐皮、穿孔等皮肤病显示出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现将相关试验情况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青蛙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腐皮病美国青蛙的体表以及心,肝,肺,肾中分离出27株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等试验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再挑出具代表性的三株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美国青蛙腐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其次为布兰汉氏菌。该病的发生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避免蛙体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珍贵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之一。我国中华鳖产量一直居世界产量之首。但近几年中华鳖病原性疾病大量爆发,给我国龟鳖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已经报道的25种中华鳌疾病中,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有15种,如红脖子病、腮腺炎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烂甲病等[1]。笔者系统总  相似文献   

20.
卢仲春 《内陆水产》1997,22(2):27-27
牛蛙腐皮病是危害牛蛙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笔者养蛙多年,发现牛蛙腐皮病有两种,即营养性腐皮病和创伤性腐皮病。两种腐皮病由于主要症状相同,极易被混淆,造成错误的诊断和施药。笔者根据亲身诊断施药的经验,将两种腐皮病的相同症状及各自的其它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分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鉴别。相同的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牛蛙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花纹状白斑,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皮下肌肉,并逐渐蔓延到躯干部和背部,终至死亡。营养性腐皮病此病全年可在幼蛙、青年蛙、成蛙中发生,发病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