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2019年1月(枯水期)、5月(平水期)和7月(丰水期)西藏拉鲁湿地的采样点数据,利用改进后的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拉鲁湿地水质综合状况时空变化特点,分析大致的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湿地不同水体环境指标浓度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其NH3-N、TP、COD和TN的平均值处于随时间推移呈现降低的趋势,而水体pH和DO的平均值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湿地在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情况比枯水期表现更为良好。枯水期,东北部表现为Ⅱ类水质,其余地区皆为Ⅰ类水质,其水质综合状况区域分布特点为由东北部向西部逐渐变好;平水期和丰水期,整体水质表现为Ⅰ类水质。枯水期,TN与NH3-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平水期,TP与NH3-N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TN与NH3-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丰水期,TN与NH3-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枯水期到丰水期,西藏拉鲁湿地水体中DO、NH3-N、...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杞麓湖叶绿素a(Chl-a)与水质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方法]2010年1~9月,对杞麓湖Chl-a及水质因子进行监测,并运用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分析,对Chl-a与水质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杞麓湖水体中Chl-a含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趋势是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平水期时,Chl-a与pH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枯水期时,Chl-a与TN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丰水期时,Chl-a与各因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杞麓湖水体中,对Chl-a含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有pH、WT、SD、TA等,而对Chl-a含量影响最大的则是湖体内的N、P营养盐含量。[结论]该研究为杞麓湖富营养化的治理与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梁子湖不同时期(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表层沉积物中的双酚A(BPA)和双酚S(BPS)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仅在平水期梁子湖出湖口沉积物中有BPS检出,含量为0.02ng/g。BPA的检出情况与BPS明显不同。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中BPA的检出率均为100%,其含量为0.08~2.11ng/g,最大值出现在东梁子湖湖心,且丰水期沉积物中BPA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区域相比,梁子湖表层沉积物中BPA和BPS的浓度水平整体偏低,采用商值法对梁子湖表层沉积物中BPA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其暴露浓度均未达到对生态环境具有风险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岩溶流域不同湿地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风险,为岩溶地区的湿地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内沼泽湿地、库塘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水质进行监测,测定不同湿地水体中氮(总氮(TN)和氨氮(NH_3-N))、磷(总磷(TP)和正磷(PO_4~(3-)-P))和溶解氧(DO)质量浓度的变化,并利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对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普者黑岩溶流域不同湿地水体中氮、磷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在丰水期最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枯水期最低。湿地水体中,TN、NH_3-N和TP、PO_4~(3-)-P最高质量浓度均出现在丰水期的河流湿地中,分别达到1.72,0.95和0.113,0.035 mg/L,DO质量浓度在平水期的库塘湿地最高,达7.97 mg/L;枯水期湖泊湿地水体中TN、NH_3-N和TP、PO_4~(3-)-P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0.18,0.13和0.016,0.006 mg/L,在丰水期的沼泽湿地DO质量浓度最低,为4.39 mg/L。在不同类型的湿地中,氮、磷质量浓度由高到低表现为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湿地大部分水体在不同时期均处于中等营养化状态,属磷限制状态。【结论】普者黑岩溶流域4种湿地水体在丰水期的富营养化程度为中等等级,面临水质恶化的风险,因此需合理利用及保护现有湿地,保证岩溶水资源有效补给,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于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嘉陵江北碚段每月采集水样1次, 分析水体CODMn、 BOD5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 2006年嘉陵江的CODMn、 BOD5含量呈明显季节变化, 其变化规律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CODM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2.5~7.0,2.1~2.8,1.9~2.5 mg/L, BOD5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8~2.1,0.7~1.9,0.8~1.1 mg/L. CODMn、 BOD5与径流量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明嘉陵江沿岸有机物污染比较严重, 且主要受到面源污染的影响. 枯水期, 平水期, 丰水期颗粒态CODMn含量占CODMn含量的范围变化较大, 分别为: 3.9%~17.2%,4.8%~28.1%,8.9%~60%, 颗粒态CODMn与流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明嘉陵江沿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垂直分布上, 污染物2个层次变化不显著, 未出现分层现象. CODMn、 BOD5通量也呈明显季节变化, 7月份的通量明显大于其它月份, 与径流量在99%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关系. 与2003、 2004年三峡库区的工业废水、城市废水排放量相比, CODMn、 BOD5通量都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6.
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试水样中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以此探讨分析在资江冷水江市段的阿特拉津残留水平时空变化,并尝试分析该河段水体中阿特拉津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枯水期资江冷水江段上下游的阿特拉津的残留水平在0.235-1.045 μg/L,丰水期资江冷水江段上下游的阿特拉津的残留水平在0.723-3.742 μg/L;丰水期的残留水平大幅高于枯水期,不管是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阿特拉津的残留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大体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北部湾大型水库——洪潮江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养殖、面源污染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库总氮浓度0.15~1.30mg/L,硝氮与氨氮是氮的主要形态;总磷浓度0.03~0.07mg/L,总氮、总磷浓度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体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化状态。研究发现水产养殖的饲料和排泄物、生活生产的废水以及旅游业的污染是造成该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通过生态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印江河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印江河生态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平水期(4月)和丰水期(8月)对印江河泉水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及实验区共12个位点的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鉴定,采用主成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2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1属(种),其中,平水期74属(种),丰水期46属(种)。不同采样位点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平水期的种类、生物量和密度普遍高于丰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优势种均以蜉蝣目种类为主。平水期总磷(TP)、丰水期溶解氧(DO)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印江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密度、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平水期均高于丰水期;TP和DO分别是平水期和丰水期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监测,系统分析了青弋江芜湖市段总氮和有机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丰水期TN、DIN和TON浓度都小于枯水期,其中,TN、DIN浓度丰水期明显小于枯水期,枯水期二者浓度分别是丰水期的1.3倍、1.3倍.(2)丰水期,特别是枯水期,三者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TN、DIN、TON三者具有比较相似的迁移变化规律.在TN中DIN是主要的存在形式,枯、丰期氮的迁移主要取决于DIN.(3)断面1、4、7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8~2009年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流域8个监测点不同水期水质污染物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研究流域地表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流域干流自上游至下游污染物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趋势;在季节上,枯水期NH3-N、TP、NO-3-N浓度大于丰、平水期,主要与水量大小有关;TN、CODMn浓度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平水期,与丰水季节降雨形成的非点源污染有关。该流域内水文特征环境因素、人类、农业活动及流域空间分布是造成溪流水质污染物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查干湖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调查鉴定,查干湖有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5目9科18属24种,主要以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主,平水期和丰水期以双翅目、基眼目和中腹足目为主,平水期分别占15. 79%、42. 11%和36. 84%;丰水期分别占25. 00%、41. 67%和16. 67%。平水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93.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平盘螺(V.cristata)和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丰水期平均密度为69.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和平盘螺(V.cristata)。t检验发现,平水期和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 637)。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计算的聚类分析发现,查干湖底栖动物类型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氮呈显著正相关;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北部湾大型水库——洪潮江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养殖、面源污染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库总氮浓度0.15~1.30mg/L,硝氮与氨氮是氮的主要形态:总磷浓度0.03-0.07mg/L,总氮、总磷浓度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体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化状态。研究发现水产养殖的饲料和排泄物、生活生产的废水以及旅游业的污染是造成该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通过生态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辽东湾海域内叶绿素a与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数值模拟(Delft3D)方法构建了叶绿素a (Chl-a)、溶解氧(DO)、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生态指标在辽东湾海域的生态动力学模型(Delft3D-ECO),并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叶绿素a等生态指标浓度在辽东湾海域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上,叶绿素a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季(4.83μg/L)>夏季(4.13μg/L)>春季(3.39μg/L),DO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9.41 mg/L)>夏季(7.26 mg/L)>秋季(5.84 mg/L),NO3--N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76 mg/L)>秋季(0.56 mg/L)>夏季(0.50 mg/L),NH4+-N质量浓度表现为春季(0.0...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6年对流域内土壤理化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进行调查,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简称ICP-MS)分析法研究土壤重金属(Ni、Cu、Cr、Zn、Cd和Pb)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土壤电导率和p H值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即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土壤全碳、全氮、全钾含量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不同水期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 0. 05);(2)渭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含量均以丰水期最高,平水期和枯水期较低,其中土壤Pb和Zn含量最高,Cd含量较低;(3)土壤Cu、Cr、Ni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而Cd和Zn以弱酸提取态为主; Pb在各形态中较均匀地分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4)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Cr、Cu、Ni和Cd的弱酸浸提态与其含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 05),Cr的弱酸浸提态与可还原态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 0. 05),Cu、Pb、Zn和Cd的弱酸浸提与可还原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 0. 05)。综合分析可知,渭河流域土壤不同形态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p H值和电导率呈负相关,其中全碳含量是控制渭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脱甲河流域水体溶解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亚热带脱甲河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脱甲河水系4级河段(S1、S2、S3和S4)溶解有机碳(DOC)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1年周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的连续观测,并初步探讨了DOC浓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甲河DOC浓度范围在0.46~9.54 mg·L~(-1)之间,均值为3.09±0.01 mg·L~(-1);在季节变化上,DOC浓度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在空间分布上各级河段DOC浓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加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1.36±0.07)~(4.25±0.21)mg·L~(-1),4级河段间DOC浓度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不同河段DOC浓度变异的主要原因;DOC浓度与河水溶存二氧化碳(CO_2)浓度、盐度、温度、溶解总固体(TDS)及电导率(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pH值变化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水体理化性质及外源输入是造成DOC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供亚热带其他农业小流域水系DOC浓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汇入支流水质污染现状,以一级支流发生渠、马家沟、何家沟和运粮河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枯水期、丰水期DO、CODcr、BOD5、TP和TN等主要水质,应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域水质污染状况,揭示水质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污染较严重,约76.0%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Ⅴ类及以上,47.9%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劣Ⅴ类及以上;时空分布差异性明显,水体污染程度枯水期丰水期,其中发生渠、马家沟、何家沟污染情况体现为中、上游下游,运粮河污染情况体现为中游上游和下游,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业废水、集中式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农田径流。研究结果为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河流管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太子河流域水体中总大肠菌群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雪英  伦小文  李玉双  翟羽新  胡晓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90-15791,15795
[目的]研究太子河流域水体中总大肠菌群的数量,探讨大肠菌群污染状况及其与理化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于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0月)对太子河流域8个干流断面和6个支流断面地表水进行采样,采用滤膜法监测水体中的总大肠菌群数量,结合理化分析监测指标COD、NH3-N、TP确定出水体污染的性质和程度。[结果]太子河干/支流监测断面地表水中总大肠菌群数量在丰水期为9.2×103~1.7×106cfu/L,平水期为4.0×102~6.3×105cfu/L,总大肠菌群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总体上丰水期各断面地表水中总大肠菌群含量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大肠菌群对数值与COD和NH3-N含量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结论]太子河干/支流监测断面地表水中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水质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乌梁素海水质变化特征和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方法]利用2014—2016年乌梁素海12个采样点的实测数据,选取TN、NH_3-N、TP、COD这4项污染指标,分析其水质变化特征和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近3年来乌梁素海的水质逐年改善,由于芦苇等植物吸收过滤及沿途污染物的物理沉降等,由西北部入湖地区各点向湖心和西南部出湖地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明显,TN、NH_3-N、TP、COD浓度整体体现出1月(枯水期)浓度较高,5月(平水期)最低,9月(丰水期)污染物浓度普遍重新回升。污染物浓度与气温和蒸发量无显著相关,与降水量相关,且湖泊水质主要与农田退水有关。[结论]该研究为乌梁素海水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了解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s)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分别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3个不同水期在研究区域内采集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样共72份,利用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对16种OP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风险熵值法(RQ)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体中OPs的残留浓度分别为nd~182.590、nd~146.636 ng·L~(-1),平均浓度分别为11.633、16.813 ng·L~(-1);其中氧乐果、敌百虫和三唑磷为主要污染物,占总残留浓度的65%以上;毒死蜱和对硫磷分别在湿地湖泊水和农田沟渠水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5.5%和44.5%。在时间分布上,OPs残留量呈现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平均浓度分别是平水期和枯水期的3.73倍和6.74倍;在空间分布上,OPs呈现沿水流方向减少的趋势。OPs混合物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在采集的72个水样中,有27.8%的水样RQ值大于1,表现为高风险;44.4%的水样RQ值在0.1~1,表现为中等风险。高风险点位多集中于丰水期和平水期农业活动频繁的农田沟渠水中,而人类活动较少的湿地湖泊水多表现为中低风险,说明人类活动强度可能与OPs污染强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会仙湿地水体中OPs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对产生中高等风险的农业耕种区应加强OPs的施用管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金塘岛海域叶绿素a(Chl-a)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金塘岛海域分别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了该海域Chl-a和S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温、盐度、pH、DO、COD、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春季Chl-a含量在0.011~0.915μ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0.551 μg/L;SS含量在58.8~1 186.0 m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488 mg/L.秋季Chl-a含量在0.316~ 1.246 μ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0.701 μg/L;SS含量在372 ~1 628mg/L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881 mg/L.金塘岛海域春季Chl-a含量与环境因子并不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春季SS含量虽然与Chl-a含量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74,n=12).秋季Chl-a含量与pH(r=-0.582,n=12,P<0.05)、SS(r =0.596,n=12,P<0.05)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金塘岛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可为该海域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