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岸带是控制非点源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关键一环,水位波动改变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影响氮素的形态及空间分布。以夏家寺河为研究对象,选取淹水期和落干期对河岸带展开研究,测定和分析土壤氮素(NH4+-N、NO2--N、NO3--N、TN)及环境因子等指标,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1)淹水期河岸带土壤 NH4+-N、NO2--N、TN 含量高于落干期,NO3--N 含量低于落干期;(2)横向上,淹水期土壤 NH4+-N、NO2--N、NO3--N、TN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落干期土壤 NH4+-N、NO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浮床栽培黄花水龙(0%、5%种植面积)对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测定CODMn、Chl.a、TN、NH3-N、NO2--N、NO3--N、TP、PO43--P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黄花水龙能显著降低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Chl.a、NH3-N、NO2--N指标,也能显著降低CODMn、TP、TN和NO3--N含量,其中对NO3--N和NO2--N平均去除率达50%以上,而对磷的去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生态净化池塘的水质变化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期为“集装箱+生态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管理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去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净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生态净化池塘的水温、pH、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和悬浮物(SS)的年平均含量分别为19.31℃、8.03、7.60 mg/L、1.69 mg/L、0.81 mg/L、0.17 mg/L、3.71 mg/L、0.68 mg/L和19.70 mg/L,5月TN、TP和NH4+-N显著高于其余月份;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23属38种,以轮虫为主,其次是原生动物,优势种为浮游累枝虫(Epistylis rotan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相似文献   

4.
张超一  樊小林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4):2777-2784
【目的】探究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香蕉幼苗对铵态氮、硝态氮两种形态氮素的吸收特性以及两种氮源离子相互作用对香蕉氮素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筛选最适于香蕉氮素吸收利用的铵硝配比,为香蕉氮素营养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养分吸收动力学原理,利用改进的耗竭法研究不同铵硝配比营养液中巴西品种香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cv. Brazil)幼苗对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设7个处理:100%铵态氮(100%A)、90%铵态氮+10%硝态氮(90%A+10%N)、70%铵态氮+30%硝态氮(70%A+30%N)、50%铵态氮+50%硝态氮(50%A+50%N)、30%铵态氮+70%硝态氮(30%A+70%N)、10%铵态氮+90%硝态氮(10%A+90%N)和100%硝态氮(100%N)。每个处理设9个氮浓度梯度:0、0.1、0.2、0.5、1、1.5、2、3、4 mmol·L-1。【结果】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合条件下,香蕉苗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的规律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方程,其动力学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NH4+-N比例在10%-70%时,随着NO3--N比例的增加,可以增加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速率。在NH4+-N比例为70%时,NH4+-N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最大,为55.56 μmol·g-1·h-1,NH4+-N比例超过70%会降低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速率。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速率呈现随营养液NH4+-N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规律。NH4+-N比例从10%增大到90%时,NO3--N的Vmax降低了2.62倍,增加NH4+-N的比例明显抑制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铵硝配比对香蕉根系与NH4+-N和NO3--N的亲和力影响无明显规律。在铵硝配比为3﹕7时香蕉总氮Vmax达到83.33 μmol·g-1·h-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最有利于香蕉吸收利用氮素。【结论】NH4+-N比例低于70%时,增加NO3--N比例可以促进香蕉幼苗对NH4+-N的吸收,NH4+-N比例高于70%时,增加NO3--N比例抑制NH4+-N的吸收。增加NH4+-N的比例明显抑制香蕉幼苗对NO3--N的吸收,铵硝配比为3﹕7最有利于香蕉吸收利用氮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再生水逐渐成为城市景观河流的主要用水来源,但再生水含有较高氮元素,容易造成水体与地下水污染。河床底泥对NO3--N有一定的截留与去除作用,本实验通过河槽装置模拟潮白河河床,探究低、中、高3种NO3--N质量浓度水平下河槽系统中底泥对NO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体中NO3--N质量浓度为5、10、20 mg·L-1时NO3--N去除率分别为67.8%、63.0%、55.0%。河槽10 cm处和下部70 cm处对NO3--N去除效果较好。底层排出水中pH与NO3--N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强,底泥中50 cm与70 cm处反硝化作用强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紧密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升高,反硝化作用减弱,NO3--N去除效果变差。底泥中NO3--N的去除主要通过土壤淋溶作用、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与异化还原作用等共同作用;部分氮素以同化作用形成的有机氮和异化还原作用形成的NH4+-N留存于底泥中。研究表明,河床底泥对再生水河道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自然分布点和生态修复造林地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3年,比较其沉积物和海水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特性。结果表明:原生地和造林地沉积物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着年份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原生地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均随着的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DO值在5.90~9.56 mg/L,COD在6.05~10.61 mg/L;2个样地的悬浮物含量在35.2~47.2 mg/L;无机磷含量在0.003~0.044 mg/L,均以NH4+-N为总氮的主要赋存形式,NO3--N含量次之,NO2--N含量最低。综合比较,2021—2023年原生地沉积物综合污染FF指数为0.67~1.12,级别为清洁~轻度污染,水质有机污染指数为2.11~2.60,水质为轻度污染;而造林地沉积物综合污染FF指数均小于1.00,级别为清洁;水质有机污染指数为0.57~1.67。  相似文献   

7.
张飞  郑凤英 《农学学报》2020,10(8):57-62
为了探究MS培养基中氮、磷无机营养盐对鳗草生长的影响。单独添加不同浓度KNO3、NH4NO3和KH2PO4的天然海水中培养鳗草克隆苗,于7、14天进行植株形态学观察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其中,KNO3的添加量为MS培养基中的1/2倍、1倍和2倍及NO3-总浓度为39.4 mmol/L,KH2PO4和NH4NO3的添加量均为MS培养基中各自浓度的1/2、1和2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KNO3处理组最高(P<0.05),克隆苗培养14天无毒害现象,且有新叶发出;NH4NO3和KH2PO4处理组均对克隆苗有明显毒害作用,NH4NO3处理组叶片48 h后开始褐化,7天后茎尖、根尖明显变软并褐化,14天后植株死亡;KH2PO4处理组培养14天后叶片平均褐化率达56%。因此,1/2、MS培养基均不适用于鳗草的室内培养,其培养基的氮源应为单独添加的NO3--N或高浓度NO3--N+低浓度NH4+-N。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设施番茄优质高效栽培精准营养液氮素配方,明确氮素形态及配比对设施番茄产量和风味品质的影响,促进设施番茄果实风味品质提升。本试验采用土壤盆栽+营养液滴灌栽培模式,探讨了CO(NH22-N(酰胺态氮)、NO3--N(硝态氮)和NH4+-N(铵态氮)3种氮素形态及不同比例对番茄光合、产量和风味品质的影响。试验发现,与对照(CK,100%CO(NH22-N)相比较,不同形态氮素配施能够增加番茄叶片SPAD值和光合所用,提高番茄产量;同种氮素替代NO3--N条件下,番茄光合作用和产量随NH4+-N和CO(NH22-N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试验表明,氮素配施还可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在同种氮素替代NO3-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层土壤水分快速增加,较对照提高了40%~110%,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最大为1.6 m;试验开始土壤无机氮以NH4+-N增加为主,下移深度仅为0.6 m,试验第83天时,NO3--N快速积累,最大下移深度为0.8 m,土壤无机氮主要集中于耕作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当地高产玉米农田的1.0~3.5倍。当尾菜埋压厚度达到3.0 m、表层覆0.4 m黄土时,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为5.0 m,NH4+-N下移深度为1.5 m,试验第194天时NO3--N增加不...  相似文献   

10.
樊卫国  葛会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666-2675
【目的】石灰性黄壤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土壤种类,这一地区柑橘分布广泛。研究石灰性黄壤上柑橘对不同形态氮肥的选择吸收与利用特性,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柑橘园施肥提供合理的氮肥选择依据。【方法】以枳砧纽荷尔脐橙嫁接苗为材料,以pH 8.1的石灰性黄壤为栽培介质,采用土培方法,测定单施硝态氮、铵态氮、尿素及混施不同比例硝态氮和铵态氮后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的总叶面积、高度、基径、鲜重及干重生物量、根冠比值、氮的吸收量和氮的利用效率;采用常规耗竭法,在春季和夏季测定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根系对NO3-和NH4+吸收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在石灰性黄壤上,单施硝态氮、铵态氮、尿素的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生长发育和氮的吸收利用受到明显抑制,植株的总叶面积、高度、基径、鲜重及干重生物量、根冠比值、氮的吸收量和氮的利用效率均变小,其中以单施尿素的为最小。混施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的生长发育和氮的吸收利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比例为75﹕25的施氮处理,植株生长发育最好,氮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最大,植株总叶面积为0.44 m2,高度为73.95 cm,基径为1.36 cm,鲜重及干重生物量分别为232.95 g/株和130.27 g/株,鲜重及干重根冠比值分别为1.02和1.06,整株氮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分别达到3.80 g/株和0.0292 g·mg-1。混施硝态氮和铵态氮时,随铵态氮的比例增大,植株的生物量及氮的吸收量和利用效率随之下降。单施铵态氮或尿素,根系会产生NH3中毒现象。无论春季或夏季,单施硝态氮和混施不同比例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根系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均无显著差异,根系对NO3-的吸收较为稳定。春季根系对NO3-Km值都明显比夏季的小,根系与NO3-的亲和力强于夏季,夏季根系对NO3-Km值差异不显著。混施硝态氮和铵态氮时,将硝态氮的比例提高至50%-75%时能够增强春季枳砧纽荷尔脐橙幼树根系对NO3-的亲和力,增加春季和夏季根系中NO3-的流动速率(α)。在春季,随氮肥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根系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和NH4+在根系中的流动速率随之增大,而根系对NH4+的亲和力随之降低。在夏季,随氮肥中铵态氮比例的增大,根系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亲和力和NH4+在根系中的流动速率随之减小,单施铵态氮的根系与NH4+的亲和力最小,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最低,NH4+在根系中的流动速率最慢。混施硝态氮和铵态氮后,在春季和夏季枳砧脐橙幼树的根系与NO3-的亲和力都比NH4+的强,NO3-在根系中的流动速率远大于NH4+的。【结论】在石灰性黄壤上,枳砧脐橙幼树的根系对NO3-的吸收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混施75﹕25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促进脐橙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氮的吸收及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氮周转的相互关系,以太行山南麓地区15 a侧柏人工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层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和NH4+-N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0.05),且均在6月达到峰值;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和NO3--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0~10 cm土层,20~40 cm的年均降幅均超过25%,呈表层富集现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NH4+-N和NO3--N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酶活性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耦合作用在6月表现最强烈(P<0.05),暗示了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可作为催化剂间接指示有机氮向无机氮的周转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田试验方法,研究分析生物质炭不同施入量(0、10、20、30 t·hm-2)对旱作农田白浆土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且这些指标均随施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与对照(CK)处理相比,土壤SOM与TN含量分别提高了6.88%~43.77%、1.68%~15.91%,土壤MB-C与MB-N分别提高了9.76%~60.88%、6.72%~68.91%,且均在30 t·hm-2的施用量下达到最大值。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提高各深度土层NH4+-N和NO3--N含量,总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建议以30 t·hm-2生物质炭为白浆土旱作农田土壤的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13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金塘港区2个航次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了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春季平均叶绿素a值为0.570μg/L,秋季平均叶绿素a值为0.649μg/L,春季小于秋季。春季调查海域春季平均初级生产力值为22.56 mg C/(m·d)。秋季平均生产力为24.16 mg C/(m·d)。春季初级生产力小于秋季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氮素大量损失的问题,比较秋季和冬季条件下敞口和密封贮存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影响,以便为猪粪水贮存还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秋季和冬季敞口与密封贮存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物质转化、氮素损失及无害化的影响,分析了猪粪水pH、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种子发芽率及NH4+-N、NO3--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重金属(As、Zn、Cu、Pb和Cd)含量的变化。【结果】猪粪水贮存过程中,pH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κ、COD及TN、NO3--N和重金属含量均逐渐降低,NH4+-N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种子发芽率逐渐增加;贮存后猪粪水中无机氮占比明显增加(冬季敞口贮存除外),除Cu和Zn含量未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要求外,...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羊粪堆肥腐熟度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的技术工艺参数,以2种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稻壳生物炭为堆肥辅料,与羊粪、食用菌渣混合,进行了43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羊粪与食用菌渣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预备物料,在预备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炭(占预备物料质量百分比15%)为BC450、BC650处理,在预备物料上添加未热解炭化的稻壳(与稻壳生物炭同等体积)为CK处理。监测了堆肥温度、腐熟度指标(NH4+-N/NO3--N、EC值、种子发芽指数)、温室气体(CH4、CO2、N2O)排放的变化动态,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稻壳生物炭对堆肥腐熟度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果。结果表明: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炭,缩短了堆肥体NH4+-N/NO3--N、T值、EC值及种子发芽指数达到腐熟度推荐值的所需时间,与CK处理相比,BC450、B...  相似文献   

16.
以3种污染负荷的农村黑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电气浮—电化学氧化—人工湿地系统对不同含量氨氮(NH4+-N)、总氮(TN)、正磷(PO43--P)、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1)系统对不同污染负荷下农村黑水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ρ(NH4+-N)=27.18 mg·L-1、ρ(TN)=32.48 mg·L-1、ρ(TP)=3.60 mg·L-1、ρ(PO43--P)=3.59 mg·L-1、ρ(COD)=95.34 mg·L-1的情况下,系统对农村黑水的净化效果较好,出水TN和COD的质量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2)系统对3个污染负荷下黑水中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81%、61.25%和62.02...  相似文献   

17.
底栖生物的扰动及排泄等生命活动会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含量与迁移状况。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缢蛏的方法,在23℃、盐度22、pH=8的环境条件下,设置低、中、高密度3组以及对照组,进行为期25 d的室内模拟实验,每隔5天采集上覆水进行氮营养盐组分含量和通量的测定,探讨缢蛏扰动及其排氨作用对上覆水中氮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扰动促进了上覆水中氨氮(NH4+)、硝态氮(NO3-+NO2-)含量的增加,随着缢蛏投放密度的增加,NH4+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而NO3-+NO2-含量先增加后降低。NH4+通量为-0.195~0.273 mmol/(m2·d),即沉积物中的氨氮向上覆水中释放,NO3-+NO2-通量为-0.554~0.038 mmol/(m2·d),表明沉积物从上覆水中吸收硝态氮。考虑到缢蛏代谢排氨的影响,用排氨数据校核氨氮含量,尽管NH4+含量有小幅降低,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变。另外NH4+通量在实验初期变化较大,从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转变为上覆水中NH4+向沉积物迁移,随后趋于平稳,变化不明显。因此,缢蛏的扰动促进了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氮营养盐的交换,其中排氨作用在实验前期对通量的影响较大,随时间的推移排氨作用的影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人工湿地各组分氮素削减贡献度及微生物脱氮机理,本研究构建6组(3组无植物对照)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系统,3组有植物人工湿地基质分别为陶粒+煤渣、陶粒+沸石、沸石+煤渣,探究其对包头南海湖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采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量化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氮去除中的贡献度;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氮代谢功能基因。结果表明:陶粒+煤渣有植物组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最佳,对T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1.18±2.61)%、(50.44±2.63)%、(40.93±2.32)%、(74.34±1.97)%。15N示踪发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对人工湿地系统NO3--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7.74%、48.43%和23.83%。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途径有显著影响。在植物根...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淮河中游水体中叶绿素a (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9年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和2020年2月(枯水期)在淮河中游水域设置28个采样断面进行水质调查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Chl-a的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中游Chl-a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Chl-a年平均值为(20.12±7.25)μg/L,变化范围为2.97~80.61μg/L,不同水文期Chl-a浓度变化明显,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其空间变化特征为临淮岗闸上段>临淮岗至蚌埠闸河段>蚌埠闸下段;主成分分析显示,临淮岗闸上段Chl-a浓度与透明度(SD)、溶解氧(DO)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亚硝酸盐氮(NO2--N)呈显著负相关(P<0.05),临淮岗闸至蚌埠闸河段Chl-a浓度与DO、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蚌埠闸下段河流Chl-a浓度与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TP)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中水环境的状况,对不同中华鳖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和水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中华鳖的养殖生产和尾水处理提供指导。通过逐月检测中华鳖高密度养殖、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4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莲鳖套养模式中透明度(SD)最高(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亚硝酸氮(NO2--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和叶绿素a(Chl a)最高(P<0.05),菱鳖套养模式氨氮(NH4+-N)、总氮(TN)最高(P<0.05),RDA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Chl a、TP、SD、CODMn、DO。4种中华鳖养殖模式共检测出9个门54属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丰度为高密度养殖>生态养殖>莲鳖套养>菱鳖套养,在4种养殖模式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同的趋势,莲鳖套养和生态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