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在自由游泳状态下的动力形成过程与高效推进模式,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涡量分析原理,在静水条件下对直线、转弯和后退3种游泳状态下的草鱼幼鱼(平均体长4~10 cm)周身受力特征及推进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线和转弯游泳时,草鱼幼鱼主要依靠尾部聚集的正涡形成推力,该部位的推力转化率最高可达73%,而后退时的幼鱼则主要依靠中部负涡产生的反向力来推动鱼体;试验数据显示,当头部偏角为9°~10°时,直线游泳的草鱼幼鱼整体推进效率最高可达83%,其次为转弯和后退游泳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幼鱼最高推进效率分别为74%和65%.研究表明,尾部聚集的正涡是幼鱼前进推力形成的主要来源,且较小的头部偏角更有利于草鱼幼鱼的高效推进.  相似文献   

2.
圆口铜鱼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于长江木洞江段(重庆市巴南区)采集到体长(L)为40.2~79.1 mm, 体质量为1.12~8.43 g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224尾. 测定了鱼体化学组成, 估算了其能量密度. 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WAT)、蛋白质含量(PRO)、脂肪含量(FAT)、灰分含量(ASH)和能量密度(E)的范围分别为71.74%~76.33%,13.90%~14.69%,7.11%~10.96%,2.39%~2.43%和6.09~7.80 kJ/g. 随体长增加,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呈增加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 其灰分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 统计分析表明含水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 分别为: PRO=24.34-0.14 WAT (r=-0.53, p<0.05), FAT=70.00-0.83 WAT (r=-0.95, p<0.05)和 E=33.42-0.36 WAT (r=-0.97, p<0.05); 体长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 分别为: PRO=12.52+0.03 L (r=0.49, p<0.05), FAT=-0.61+0.16 L (r=0.78, p<0.05)和 E=2.71+0.07 L (r=0.80, p<0.05). 圆口铜鱼幼鱼脂肪含量高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鱼类. 讨论认为, 该种鱼在生长中其鱼体较高的脂肪含量及其快速积累可为其长距离繁殖洄游提供必要的能量储备.  相似文献   

3.
不同体长草鱼幼鱼鱼体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采集草鱼幼鱼40尾,体质量范围16.2~277.7g,体长范围9.4~25.1cm,分为4个体长组,分别测定鱼体化学组成,估算其能量密度,用于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鱼体化学组成随生长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鱼幼鱼水分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灰分质量分数占鱼体鲜质量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73.31%~77.21%,13.42%~16.81%,2.21~6.13%,3.27%~4.30%,能量密度范围为4.22~6.10kJ/g.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随体长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灰分质量分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统计分析表明体长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水分质量分数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草鱼幼鱼的体长和水分质量分数估算其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是可行的;草鱼幼鱼身体脂肪质量分数及其随生长增加的速率较低,可能与其草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管内封堵器三维模型,对管内封堵器封堵过程中其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管内封堵器封堵前后其周围流场中速度矢量、流体质点速度、湍动能的分布规律.对比封堵前后流场的模拟结果:管内封堵器的封堵进程变化影响流体质点速度和湍动能的分布;管内封堵器的机械结构会导致其局部位置和尾部流体产生漩涡,使管内流体流动紊乱,对封堵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对确保管内封堵作业安全和进行管内封堵器机械结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图8,参7)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盐度、温度和饵料种类饲养条件下测定了台湾红罗非鱼幼鱼( 体重11.26~45 .56 g) 鱼体的生化成分和含能量。结果表明:在任何条件下台湾红罗非鱼幼鱼鱼体含水量与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比能值分别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分别与比能值显著相关,其中含水量与比能值的相关系数最高。因此,用含水量估计鱼体的生化成分及比能值简单可靠,鱼体生化成分受盐度和饵料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脂肪含量受盐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饵料种类( 日本刺沙蚕、混合藻液和颗粒饵料) 对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非常显著,对比能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日本刺沙蚕为饵料的鱼体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比能值均高于其他2 组,而摄食颗粒饵料的鱼体营养成分含量均最低  相似文献   

6.
圆口铜鱼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8月于长江木洞江段(重庆市巴南区)采集到体长(L)为40.2~79.1 mm,体质量为1.12~8.43 g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224尾.测定了鱼体化学组成,估算了其能量密度.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WAT)、蛋白质含量(PRO)、脂肪含量(FAT)、灰分含量(ASH)和能量密度(E)的范围分别为71.74%~76.33%,13.90%~14.69%,7.11%~10.96%,2.39%~2.43%和6.09~7.80 kJ/g.随体长增加,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呈增加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其灰分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统计分析表明含水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分别为:PRO=24.34-0.14 WAT(r=-0.53,p〈0.05),FAT=70.00-0.83 WAT(r=-0.95,p〈0.05)和E=33.42-0.36 WAT(r=-0.97,p〈0.05);体长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分别为:PRO=12.52+0.03 L(r=0.49,p〈0.05),FAT=-0.61+0.16 L(r=0.78,p〈0.05)和E=2.71+0.07 L(r=0.80,p〈0.05).圆口铜鱼幼鱼脂肪含量高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鱼类.讨论认为,该种鱼在生长中其鱼体较高的脂肪含量及其快速积累可为其长距离繁殖洄游提供必要的能量储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野生三角鲂(Magalohrama tarminalis)鱼体化学组成随生长的变化规律,在韩江下游潮州江段采集三角鲂39尾,按体长分为6个组,分别测定鱼体化学组成,推算其能量密度.结果表明:野生三角鲂含水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分别占鲜重的72.94 %~ 76.70 %,13.28%~17.66%、2.42%~7.53%和4.10%~5.69%,能量密度为4.13~7.14 kJ/g;三角鲂鱼体体长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呈极显著(P<0.01)正线性关系,而与灰分含量(P<0.05)、含水量(P<0.01)分别呈正、负线性相关关系;含水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呈极显著(P<0.01)负线性关系,而与灰分含量呈显著(P<0.05)负线性相关关系.表明,野生三角鲂的含水量和体长均可用来预测其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周年生长特性,掌握其早期生长特点,丰富其养殖生物学基础数据,为黄唇鱼人工池塘养殖和繁育提供参考,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黄唇鱼种质资源。【方法】以人工繁育的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0 +龄幼鱼为研究对象,1 年内定期测量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体长、体质量等生长参数,分析其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的周年生长规律。【结果】黄唇鱼幼鱼平均体长 4.56(±0.54) cm、 平 均 体 质 量 10.63(±0.91) g, 经 365 d 的 养 殖 试 验, 个 体 生 长 为 平 均 体 长 30.22(±4.32) cm、 平均体质量 1 085.73(±328.55)g,体长增长 562.16%,日均增长 0.07 cm,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08%/d~1.08%/d,体长变异系数范围在 7.83%~14.31%;体质量增加 10 117.06%,日均增长 2.95 g,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68%/d~2.77%/d,体质量变异系数范围在 8.53%~33.37% 之间;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大于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肥满度周年变化范围为 2.21%~11.18%。黄唇鱼幼鱼周年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m=0.3783L2.2363 (R2=0.9705,b=2.2363 < 3),呈负异速生长;全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LT=1.1918L+0.2809(R2=0.9986),全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T=-0.0002t2+0.159t+4.6652(R2=0.9791),体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0.0002t2+0.1294t+3.7988(R2=0.9865),体质量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0.0076t2+0.0618t+28.915(R2=0.9956)。【结论】在人工池塘养殖 1 年,黄唇鱼幼鱼生长良好,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常见的4类金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草金、鎏金、兰寿、龙睛为代表,选取鳍条良好的鱼体,采用透明鱼制作法及X-ray透视法,比较各鳍之间的异同点,并对脊椎骨、腹肋骨数量和形态进行比较,了解金鱼在变异过程中骨骼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金骨骼与鲫鱼较为相似,体呈纺锤形,背鳍较短,胸鳍呈三角形,尾鳍不分叉,为单尾鳍、单臀鳍;鎏金背部隆起,尾柄缩短,尾鳍叉多在4叶以上;兰寿各鳍较短,背鳍退化,为双臀鳍、双尾鳍;龙睛体形较短,眼突出,背鳍高耸,胸鳍较长,尾鳍为4叶。此外,草金脊椎骨数量最多,为30枚,而鎏金相对较少;草金、鎏金、龙睛腹肋骨第1根最长,兰寿腹肋骨第3~6根最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脏、鳃、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提高种苗运输存活率,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四指马鲅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对照组(未运输)、混合组(运输,同时添加抗应激混合物)和空白组(运输,不添加任何抗应激剂),抗应激剂为维生素C∶谷氨酰胺=1∶1.混合组和空白组幼鱼经6h运输后分别取样(肝脏、鳃和脾脏),经石蜡切片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测定肝脏、鳃和脾脏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生活及生理状态.[结果]对照组幼鱼表现正常,未出现死亡现象,混合组幼鱼的累计死亡率为12.5%,空白组的累计死亡达27.5%.对照组幼鱼的各组织均呈正常形态;混合组幼鱼的肝脏部分区域细胞排列疏松,肝小板结构不清晰;空白组幼鱼的肝脏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肝小板结构消失不见,大部分细胞核变性呈椭圆形或纺锤形.混合组幼鱼的鳃丝排列混乱,少数鳃小片末端或整体肿胀,血窦内红细胞出现部分堆积现象,线粒体丰富细胞体积变大;空白组的鳃小片整体肿胀,血窦加粗,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胀破,线粒体丰富细胞体积变大且数量增多.混合组幼鱼的脾脏白髓区域相对增大,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及大小均有所增加;空白组幼鱼的脾脏组织红髓区域占据大部分,白髓区域相对较少,呈零散分布,巨噬细胞中心减小.[结论]运输胁迫导致四指马鲅幼鱼肝脏、鳃及脾脏组织损伤,抗应激剂混合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1.
黄金梨果实纵径和横径的生长曲线相似,均呈“双S”型。果实细胞分裂进行到花后30d左右,细胞停止分裂后,果实增大主要依靠细胞体积的增加。果实发育期主要营养成分(糖、酸、维生素C、淀粉等)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为“降-升-降”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随着果实的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果实硬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饥饿和再投喂对鲈幼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问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15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及鱼体比能值略有下降,灰分及水分含量明显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鱼体化学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恢复投喂后又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由此表明:S5组和S10组的鲈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15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双齿围沙蚕精子的外观形态以及内部的超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双齿围沙蚕精子的超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双齿围沙蚕的精子结构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精子全长为22~23μm,头部长度为2.8~2.9μm,宽度为1.6~1.7μm,顶体长度为0.9~1.0μm。双齿围沙蚕精子的头部外形呈倒状且尖锐的"漏斗"形,可见顶体膜,且膜内有一根柱状的亚顶体腔,腔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丝状体及一些细小颗粒。在顶体下方的细胞核内部充满染色质,是整个精子中密度最高的部分。双齿围沙蚕精子中部的线粒体为卵圆形,数量为5~6个。尾部呈现鞭毛型,而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结论]该研究可为双齿围沙蚕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蒋自立  李春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46-5949
[目的]探讨黄颡鱼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幼鱼肝、肾和脾的影响,从而为预防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相互感染及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败血症的黄颡鱼脾脏中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然后,用半致死浓度的分离株感染草鱼幼鱼,取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鱼体肝、脾和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呈灰白色,实质结构明显被破坏,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肾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呈暗紫色,内部大量充血,脾淋巴细胞坏死,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草鱼幼鱼的肝、脾和肾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条石鲷幼鱼(初始体重5.46 g)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度(17.5‰,22.5‰,27.5‰,32.5‰,37.5‰和42.5‰)和不同温度(18℃,22℃,26℃和30℃)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转化效率及能量收支分配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吸收效率影响不显著。在盐度为22.5‰,温度为22℃时,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及生长能分配率均达到极大值,而排粪能、排泄能及代谢能分配率则处于较低水平。即在盐度22.5‰,温度22℃时,条石鲷幼鱼分别得到最佳的能量分配模式,此时的饵料系数最低,生长最快,是条石鲷幼鱼的最优养殖条件。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100.00C=7.97F+8.66U+26.47G+56.90R(盐度22.5‰);100.00C=11.52F+6.13U+18.96G+63.39R(温度22℃)。研究发现,条石鲷幼鱼属于高代谢、低生长型鱼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 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 5~7,臀鳍(A.)为Ⅲ~Ⅳ 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1(R2 = 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48 = 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石油烃降解菌Rhodococcus sp.15-3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原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石油烃降解菌15-3,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5-3菌株对原油、原油中的烃类及正十八烷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15-3菌株能以正十八烷为惟一碳源生长,在48 h内对500 mg·L-1的正十八烷降解率达96.9%.15-3菌株降解正十八烷的最适温度、pH值和盐浓度(NaCl)分别为30℃、7.0、2%,在低温(10℃)及高盐(4%~5%NaCl)环境下也有良好的降解能力.15-3菌株可以降解原油中C,13~C,32的正构烷烃、芳香烃及姥鲛烷.在含5 g·L-1原油的培养基中,30℃培养5d后,菌株15-3对原油的降解率为60.3%,对原油中C,13~C,31烷烃的降解率均大于90%,对原油中芳香烃的降解率为63.6%.该菌株以石蜡为惟一碳源生长时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将发酵液表面张力由58.11 mN·m-1降到36.6 mN·m-1,表明菌株15-3具有较强的乳化和分散石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施氮模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farm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55%N-farmer+S+D)的集成模式对设施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55%N-farmer+S+D模式下番茄产量最高为108 349 kg·hm~(-2),产投比最高为26.1;与N-farmer模式相比,74%N-farmer、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均有增加,其中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当季利用率为9.56%.氮素农学效率为43.67 kg·kg~(-1),均显著高于N-farmer模式(P<0.05);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在各施氮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55%N-farmer+S+D模式的效率最高为598.06 kg·kg~(-1);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别为493.81 kg·kg~(-1)和53.84%,均高于N-farmer模式.氮平衡结果表明,N-farmer模式的表观损失最高,55%N-farmer+S+D模式显著低于N-farmer模式;相同土壤剖面中不同模式硝态氮含量随番茄生育进程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盛果期和拉秧期,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在0~100 c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含量均低于N-farmer模式,拉秧期N-farmer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705.24 kg·hm~(-2),74%N-farmer+S+D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低为453.75 kg·hm~(-2);番茄在3个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 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成模式55%N-farmer+S+D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20.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青海湖裸鲤精子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呈椭圆形,主要结构是细胞核,细胞质极少;核前端无顶体,后端偏向一侧有植入窝,植入窝约凹入细胞核的1/3;核中染色质致密。精子中段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包括近端中心粒和基体,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成钝角关系;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袖套中含有线粒体。精子尾部细长,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型结构,轴丝外两侧为细胞质膜形成的对称性侧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