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半刺厚唇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南平、龙岩地区相关水域采集的野生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开展亲本培育、人工繁育及苗种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半刺厚唇鱼在土池和水泥池人工饲养条件下均能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土池培育效果更佳;2015~2016年对培育的亲鱼采用人工催产、挤卵和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雌鱼平均催产率78.9%,平均受精率74.8%,平均孵化率73.7%;受精卵适宜孵化方式为流水孵化和充气孵化,或流水结合充气孵化;仔鱼经过39~51d的培育,平均全长可达3cm以上,苗种培育成活率为70.9%;对6~30日龄的仔、稚、幼鱼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全长(Y_L)与日龄(X)、体重(Y_H)与日龄(X)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全长(Y_L)与体重(Y_H)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_L=1.4605e~(0.0271x)(R~2=0.9982)、Y_H=0.0217e~(0.0967x)(R~2=0.9876)和Y_L=0.0059Y_H~(3.4886)(R~2=0.9868)。  相似文献   

2.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生长及其消化酶与抗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30日龄菊黄东方鲀( Taki f ugu f lavidus)鱼苗的全长与体质量、主要消化酶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特点以及消化能力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线性相关,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在菊黄东方鲀仔稚鱼中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存在互补性"变化;在2~6日龄期间,胰蛋白酶活性快速降低至最低值,胃蛋白酶活性则显著升高( P<0.05)至最大值,10日龄后,胰蛋白酶活性开始增强,最大值出现在19日龄,胃蛋白酶活性保持稳定.淀粉酶活性在2和19日龄最大,至15日龄降至最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日龄最低,15日龄达到最大.2~10日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 CAT)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6日龄最大;10日龄后 SOD 活性逐渐增强,CAT 活性呈波浪形"变化.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开口摄食前体内就已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和抗氧化酶,其活性与菊黄东方鲀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和食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0年4月-2005年4月从嘉陵江合川江段收集大眼鳜亲鱼,通过人工催情获得受精卵,经孵化对其胚后发育和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鳜仔稚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3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在水温26.5~29.5℃条件下,历时45~50 d完成仔稚鱼外部形态变化和内脏器官建成;仔稚鱼期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增长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1.235 9T+1.312 1(R2=0.965 3),全长与肛后长的比值介于1.63~2.44之间.  相似文献   

4.
大眼鳜幼鱼的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4月2005年4月从嘉陵江合川江段收集大眼鳜亲鱼,通过人工催情获得受精卵,经孵化对其胚后发育和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鳜仔稚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3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在水温26.5-29.5℃条件下,历时45-50 d完成仔稚鱼外部形态变化和内脏器官建成;仔稚鱼期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增长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1.235 9T+1.312 1(R2=0.965 3),全长与肛后长的比值介于1.63~2.44之间.  相似文献   

5.
南方鲇仔幼鱼耳石日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鲇仔鱼耳石在孵化出膜24h内出现第一条日轮,此后每天增加一轮.日轮由两条纤细轮组成,其形成与光照无密切关系,南方鲇耳石上存在孵化轮.耳石日轮轮纹数、日轮直径与日龄及体长呈直线相关S=1.0224D-0.5171(r=0.9936,P<0.001);R=0,0286+0.0179D(r=0.9936,P<0.001);L=5.7655+49.6642R(r=0.9953,P<0.001).  相似文献   

6.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化,增厚较慢,直到孵出后第40天,不经研磨,其轮纹仍清晰可数,是研究鱼类耳石形成机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好材料。微耳石出现较晚,星耳石是研究鲫鱼耳石的首选材料。本文还对早期耳石的制备方法进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为有效保护青海湖珍稀鱼类资源,青海省开展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并进行淡水鱼种培育、裸鲤网箱养殖和大水面人工养殖。目前,这项研究已获得成功。据了解,目前,大水面养殖的4万尾裸鲤鱼苗平均每尾体重184克,最大个体达到470克;网箱养殖的裸鲤  相似文献   

8.
对人工培育的1~43日龄的鲻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和鳞片的变化,将鲻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育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4421 mm,在水温19.94(±1.03)℃、盐度30、pH 8.10~8.1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至10日龄为早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11~26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27~38日龄为稚鱼,孵化后39日龄进入幼鱼期.并研究了鲻胚后发育的生长特点,结果发现鲻仔稚鱼属于均匀生长类型.此外,还探讨了鲻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危险期,以及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池养条件下卵形鲳鲹仔、稚鱼生长与摄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培育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每日8:00-10:00及16:00-18:00卵形鲳鲹的饱满指数相对较高,卵形鲳鲹摄食节律属于晨昏型,仔鱼出膜后的13、18、23、28、35日龄卵形鲳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3.04%、37.76%、37.64%、25.47%和22.12%,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卵形鲳鲹仔、稚鱼全长(L)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L=0.022 1t2-0.209 3t+2.803 1,R2=0.979 6,体高(h)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h=0.013 3t2-0.169 0t +1.515 1,R2=0.980 6,体质量(m)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m=0.2×10-6 t3.998 8,R2=0.939 8,全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0.000 4L2+0.004 8L-0.023 2,R2=0.992 3.  相似文献   

10.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感染的方法研究倪氏复口吸虫的寄生对鲢幼鱼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和分析了鲢耳石的相关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倪氏复口吸虫后囊蚴在鲢幼鱼眼球中发育成熟.鲢幼鱼的体重与体长,耳石质量与长径依然呈指数比例生长关系,但耳石质量与日龄之间则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另外倪氏复口吸虫后囊蚴的寄生不仅严重影响了鲢的生长,而且还致使鲢的大部分耳石上产生了标记轮.  相似文献   

12.
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饵料条件。青石斑鱼从仔鱼-稚鱼-幼鱼的保个发育阶段均为动物食性。自初孵仔鱼至幼鱼发育过程大抵有三个饵料转换期:(1)前期仔鱼到后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卵黄、油球)到外源性营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转换期,(2)后期仔鱼末(25日龄左右,全长9毫米以上)到稚鱼期系由吃小型浮游动物到吃大型浮游动物转换期,(3)稚鱼后期,幼鱼阶段(约40日龄以后、全长20毫米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青海湖裸鲤慢收缩骨骼肌型肌钙蛋白I基因(TNNI1)和快收缩骨骼肌型肌钙蛋白I基因(TNNI2),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盐碱胁迫环境下皮肤和腹侧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揭示青海湖裸鲤生长缓慢及恢复青海湖裸鲤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青藏高原特有鱼类青海湖裸鲤为研究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TNNI1和TNNI2基因全长cDNA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个基因在青海湖裸鲤鳃、眼、脑、脾脏、肝脏、肠、肾、心、皮肤、腹侧肌肉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盐碱胁迫下腹侧肌肉和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青海湖裸鲤TNNI1 cDNA序列全长为1 21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540 bp,共编码179个氨基酸;TNNI2 cDNA序列全长为7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531 bp,共编码176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青海湖裸鲤TNNI1氨基酸序列与安水金线鲃的同源性高达92.13%,TNNI2氨基酸序列与鲤鱼的同源性最高为92.61%。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从TNNI1氨基酸序列来看,青海湖裸鲤与金线鲃属鱼类、鲫鱼、鲤鱼的亲缘关系较近;从TNNI2氨基酸序列来看,青海湖裸鲤与鲤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鲫鱼和金线鲃属鱼类。TNNI1和TNNI2基因在青海湖裸鲤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腹侧肌肉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盐碱胁迫条件下,TNNI1和TNNI2基因在肌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在皮肤组织中TNNI1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而TNNI2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成功克隆了青海湖裸鲤TNNI1、TNNI2基因全长;TNNI1、TNNI2基因在腹侧肌肉组织中高表达,表明其与肌肉组织发育密切相关;盐碱胁迫条件下TNNI1、TNNI2基因在腹侧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提示2个基因表达量降低可能是青海湖裸鲤生长缓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依0·055) 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 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相似文献   

15.
鮻鱼稚鱼在沿岸碎波带的出现和滞留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到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鱼稚鱼的平均体长及生长规律,其平均体长呈逐月递增趋势,表明该鱼以沿岸碎波带作为其保育场。对205尾鱼稚鱼的耳石日生长轮的观察结果,其日轮数与体长呈对数相关,并由耳石日轮数推算出其为3-6月孵化的个体。孵化后约20~46 d的个体在沿岸碎波带水域进行短期生活。鱼稚鱼在保育场的生长规律揭示了在进行海岸工程时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到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鱼稚鱼的平均体长及生长规律,其平均体长呈逐月递增趋势,表明该鱼以沿岸碎波带作为其保育场。对205尾鱼稚鱼的耳石日生长轮的观察结果,其日轮数与体长呈对数相关,并由耳石日轮数推算出其为3-6月孵化的个体。孵化后约20~46 d的个体在沿岸碎波带水域进行短期生活。鱼稚鱼在保育场的生长规律揭示了在进行海岸工程时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育苗条件下舟山牙鲆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稚鱼对缝隙和水层的栖息选择行为。结果表明:1~18日龄仔稚鱼表现出明显的藏匿行为,喜好栖息于缝隙场所,且白天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夜间;19~25日龄稚鱼则不选择缝隙场所栖息。2~7日龄仔鱼对0.3cm缝隙的喜好性显著高于0.5cm缝隙;9~18日龄仔稚鱼只选择较宽(0.5cm)缝隙栖息。18日龄以前,仔稚鱼白天选择栖息于底层缝隙(水底以上20cm内)的比例显著高于表层缝隙(水面以下20cm内);夜间,13~18日龄稚鱼栖息于表、底层缝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3~10日龄仔鱼及21~32日龄稚鱼喜好栖息于底层水体(水底以上20cm内),11~20日龄仔稚鱼栖息水层未表现出显著的喜好性,表、底水层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鱼叚)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缎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ra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