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那济海  国世友  侯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23-15726,1575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 d,初日提前8 d,终日延后5 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2年榆树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吉林省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大田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较常年略高,积温偏少,降水略多,日照偏少,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基本满足大田作物的生育需求;期间虽遇洪涝等气象灾害,但仅在局部出现,对大田作物生长影响不大。总体来看,2022年榆树市大田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利大弊小,气候年景为平年。  相似文献   

4.
2016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年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黑龙江省2016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对2016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16年农业气象年景属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春季干旱、盛夏局地洪涝、夏季阶段性低温。  相似文献   

5.
结合黑龙江省2015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对2015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分析认为2015年农业气象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春季东部地区局地内涝、春季西南部干旱、夏季局地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以及盛夏局地短时洪涝。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了解了作物生长季的气象条件,更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保障。在2011年短期气候预测年度分析会和年景分析会的基础上,对前期气候条件、年度气候预测和年景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综合分析认为:2011年降水正常,气温略高,生长季热量够用。总体气象条件好于常年,略差于去年,属丰年年景。  相似文献   

7.
结合黑龙江省2019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对2019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19年农业气象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春、夏季阶段性低温,春季至初夏阶段性干旱,夏季局地内涝等。  相似文献   

8.
结合黑龙江省2018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对2018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的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18年农业气象年景属平丰年(与近5年平均比较),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春季局地内涝、春季干旱、后春阶段性低温、夏季局地干旱、夏季阶段性低温以及盛夏局地短时洪涝。  相似文献   

9.
基于黑龙江省2022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对2022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2022年年景属丰年(与近5年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  相似文献   

10.
非生长季森林土壤CO2通量及其对冻融过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非生长季土壤CO2通量是区域碳收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非生长季内土壤有效保温层的长期雪被以及季节性冻土区非生长季内经历的冻融交替过程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关于非生长季环境因子对土壤CO2通量的响应机制研究还较少.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一些关于非生长季期间森林土壤CO2通量研究的部分成果,结果显示非生长季期间森林土壤CO2通量的不确定性显著地增加了森林土壤年CO2通量的不确定性,同时非生长季期间积雪、枯落物和冻融等环境可以明显地影响非生长季期间森林土壤的CO2通量.因此,开展非生长季森林土壤CO2排放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研究,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固存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和预测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黑龙江省2010年年度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对2010年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总趋势及农业气象年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的估计。2010年降水正常,气温正常略高,生长季热量够用,总体气象条件略好于常年和去年,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后春及夏初干旱、后夏阶段性低温和局地洪涝,建议2010年农业生产部署安排及防灾减灾任务以抗旱为重点,同时要做好防御洪涝及低温等灾害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利用伏牛山地区国家基本气候观测站卢氏站1991—2020年的气象和林业部门的观测资料,进行伏牛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主要集中在3—4月份,生长季末期主要集中在9—10月份,生长季长度主要集中在5—7月份。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推迟,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伏牛山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受2月和3月份平均气温影响最大,即春季气温升高导致生长季始期提前,其中:3月份平均气温升高对生长季始期提前的影响最大。降水对生长季始期影响作用具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植被生长季末期主要受9月份降水和平均气温的影响,9月份气温升高或者降水增加都能导致生长季结束期推迟。  相似文献   

13.
基于降水量的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点1965~2014年降水资料,运用降水距平百分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标准化降水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黑龙江省近50年来不同区域间降水变化趋势和特点,结合玉米生长需水特征判断玉米易缺水时段。结果表明,近50年全省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平均值约457.7 mm,可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基本需求;黑龙江省各区域中,中南部地区、三江平原区和北部地区生长季降水量高于全省平均值,西部地区低于全省平均值,特别是泰来和肇源,生长季降水量平均值低于375 mm,必须依靠灌溉维持玉米正常生长;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小,三江平原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波动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黑龙江省近50年生长季降水量主要发生2次突变,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后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生长期基本均处于缺水状态,需灌溉补充水分,其他地区缺水期主要在6月和7月。研究可为黑龙江省降水研究和玉米种植区水资源配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的气候寒冷,在水稻栽培期间经常会出现低温冷害,给水稻的生长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水稻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对低温冷害的预防工作一直是水稻栽培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其对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抵御低温冷害的发生,促进水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旱情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黑龙江省西部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甘南县为例,应用小波理论对该县实测作物生长季降水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该区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的主要周期及旱涝变化趋势,为甘南县乃至黑龙江省西部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挖掘作物水分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大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根据作物生长速度曲线,求出光能利用系数的时间动态过程。提出用生长季>10℃(小麦用>5℃)积温的分布,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并对其进行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订正,给出了计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59—2008年我国东北三省34个气象站点的每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气候生长季各指标(生长季起始日期、生长季结束日期、生长季长度和积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959—2008年春季、秋季和3—11月平均温度显著上升,三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体相同,呈现在1987年前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1987年开始快速上升的特点。整个观测期,东北三省生长季起始日期提前了5.6 d,西部提前的幅度明显高于东部;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了5.4 d,中部延后的幅度较南部和北部明显;生长季长度增加了11.0 d,生长季长度倾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与生长季起始日期相类似;积温增加了268.7℃.d。1959—2008年间,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生长季长度变长,积温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变缓。积温、生长季长度与3—11月平均温度均显著正相关,且积温与其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总是高于生长季长度;生长季起始日期的变化对于生长季长度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高山林线交错区进行取样,研究了交错区内4个不同海拔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林线交错区内,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高,年表统计特征沿海拔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气候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生长滞后效应”,所有样地的轮宽指数与上一年10月的降水显著正相关,多数样地的轮宽指数与上一年7、8月的温度显著负相关,后者体现了有效水分供应的限制作用。同时,多数样地的轮宽指数与当年2月降水显著负相关。整个林线交错区的树轮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之前(上一生长季和秋冬季)的气候指标的影响,而与当年生长季气候没有明显的联系。本文和相关研究发现的林线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并不敏感的现象,与高山林线主要受生长季温度限制的传统认识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天然牧草生长季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分析,得出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牧草主要生长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天然牧草生长及产量的形成较有利。  相似文献   

20.
姜彩莲  马玉英 《北京农业》2013,(24):163-164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最显著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明显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对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变化,总结出了冬小麦生长季农六师奇台农场的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减少。因此,适当晚播会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而在播种前及时灌溉同时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