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在木虱体内循回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生物测定和电镜检验的方法,探讨黄龙病病原在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体内的循回期。前者的结果表明,其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达26—27天。木虱成虫能终身携带病原。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也能传病。其中,羽化后1天和2—5天便能传病的单虫分别占供试虫(组)数的3%和5%。电镜检验结果,在获“毒”饲育后3天的成虫唾液腺细胞内能观察到病原体,有力支持了采用生物测定循回期的可靠性。根据由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就能传病的新认识,建议治虫防病的重点应放在治卵和若虫上。  相似文献   

2.
柑桔木虱传递柑桔黄龙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主要媒介昆虫。几年来的试验初步表明:无病植株上繁殖木虱成虫,在病树上吸毒20—30天以上就可传病。黄龙病病原在成虫体内约经20—30天循回期、带毒后木虱成虫,虫口密度大(20头/苗以上),吸食传毒1天即可发病;虫口密度小(1—5头/苗),吸食传毒7—14天也能传病。潜伏期一般2—8个月,个别株2年才发病,病梢于冬季回接,3—5个月后也表现出和虫传发病苗相同的斑驳状病症。  相似文献   

3.
 1973-1978年用从田间病树上采集的柑桔木虱成虫放饲在398株健康柑桔苗上,有32株发病。用病树上采集的柑桔木虱高龄若虫置健苗上所羽化的成虫放饲的56株,有5株发病。未接虫的110株没有发病。初步说明柑桔木虱成虫可以传病。  相似文献   

4.
樟个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个木虱属同翅目个木虱科,在河南信阳危害香樟,一年发生3代,以2龄虫在香樟叶背越冬,3月上旬开始生长发育,3月中旬有少量羽化,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4月中旬于春梢上开始见卵和若虫,6月中旬随着夏梢不断萌发,成虫陆续羽化,5月下旬夏梢上开始见若虫,即为第二代若虫。9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发育、羽化、交配、产卵于秋梢、秋叶,孵化发育至2龄后越冬。  相似文献   

5.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min,体内循徊期为3~5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灰飞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virus)的传毒介体。水稻分蘖期前感染病毒后,心叶卷曲而后枯死;拔节期后感病,穗部大多畸形扭曲不实。70年代云南中部地区的富民、姚安、大姚、易门、禄丰、永胜、昆明等县市都曾发生,部分地区整片枯死甚而成灾。1982年从易门县秧田分别捕获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带回本所室内进行传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气温19.6℃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平均为12.7天,终身带毒,能连续传毒或间歇传毒。健稻喂饲带毒虫30分钟即能染病,以秧苗2—3叶期最易感染。雌虫自然带毒率和获毒率分别比雄虫高出33.3%及55.6%。  相似文献   

7.
吡丙醚和烯虫酯对嗜卷书虱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饲料混毒法系统测定了吡丙醚和烯虫酯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对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对若虫发育情况、成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吡丙醚和烯虫酯10 mg/kg的混毒饲料饲喂嗜卷书虱2龄幼虫49 d后,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0.00%和31.11%;取食20、10和5 mg/kg吡丙醚的若虫最长存活天数分别为71.0、98.2和116.4 d,而对照仅11.3 d即全部羽化为成虫;取食20 mg/kg以下烯虫酯混毒饲料的若虫一部分仍可羽化成成虫,而且成虫仍可繁殖后代;取食吡丙醚混毒饲料的若虫,60 d后存活下来的若虫大多以超龄若虫的形式存在,而取食烯虫酯的若虫则很少出现超龄若虫。成虫取食烯虫酯(200 mg/kg)和吡丙醚(40 mg/kg)混毒饲料后7 d,死亡率分别为26.67%和23.33%,成虫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39.77%和26.13%,产卵后15 d,卵的孵化率分别是65.71%和8.69%,而对照仅为93.18%。该项研究表明,采用40 mg/kg吡丙醚和200 mg/kg的烯虫酯对嗜卷书虱虫口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9.
龙眼鬼帚病的昆虫传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5~1989年进行了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和龙眼鸡传染龙眼鬼帚病以及荔枝蝽从龙眼到荔枝的传病试验。结果指出:荔枝蝽成虫、幼虫和龙眼角颊木虱成虫均能传染龙眼鬼帚病,传病率分别为18.8-36.7% 40.0-45.0%与23.3-37.9%。试验苗的潜育期,短的为2-3个月,长的约一年。龙眼鸡和对照处理的试验苗均无发病。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在荔枝蝽(成虫)唾液腺细胞内所见的线状病毒粒体,与龙眼鬼帚病叶组织采用超薄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体,在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进一步确认介体昆虫传病的可靠性。荔枝蝽成虫,若虫还能将龙眼鬼帚病传到荔枝上,引起与龙眼鬼帚病十分相似的病状。这一结果为揭示荔枝鬼帚病和龙眼鬼帚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虫螨腈·唑虫酰胺、联苯菊酯、噻虫嗪等药剂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复配剂对柑橘木虱的若虫和成虫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3 d、8 d和15 d, 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对柑橘木虱成虫的防效均在97%以上,与4.5%联苯菊酯EW、30%噻虫嗪SE相当;对若虫的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建议在柑橘各梢期防治柑橘木虱时,可选用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与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梨叶叶龄与梨黑星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鸭梨叶片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差,易感染黑星病;发育成熟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自然条件下,受叶片抗病性和孢子着落量的综合影响,鸭梨成熟叶片很少感染黑星病。鸭梨叶片从展叶到发育成熟,在梨树生长发育前期(盛花期后60d内)约需40d,后期(盛花期60d后)约需30d。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鸭梨叶片受侵染,潜育期为18-25d,发病后,病斑大,产孢期短;成熟叶片受侵染,潜育期多在40d以上,发病后,病斑小,产孢期长。梨树生长前期梨黑星病的流行主要由于大部分叶片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较差;后期果实发病则主要源于成熟叶片内长期潜育和长期产孢的黑星病菌。  相似文献   

13.
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 Amitai et Swirski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柑橘产区,是我国柑橘园的捕食螨优势种之一.由于滥用化学农药,大量叶螨天敌受到危害,叶螨的抗药性却逐年增强.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叶螨成为近年来柑橘害螨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江原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相似文献   

14.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不同螨态及其丝网对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californicus的吸引作用和影响加州新小绥螨扩散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柑橘全爪螨完整丝网对加州新小绥螨吸引最强,在试验的5 h中,对加州新小绥螨吸引作用在第1 h效果显著,第2~5 h效果极显著,其中第3 h时的吸引作用最强达78.33%;柑橘全爪螨雌成螨、若螨和幼螨对加州新小绥螨均具有不同强度的吸引能力,吸引作用最强时分别达76.67%、71.67%和68.33%;猎物密度影响不同取食经历下加州新小绥螨的扩散行为,其扩散时间与生境中的柑橘全爪螨卵初始密度呈正相关,处于饥饿状态和自身密度较高时会加速加州新小绥螨的扩散行为,加州新小绥螨雌后若螨扩散时间低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柑桔脂点黄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采自江、浙、黔、川、滇等省部分产桔区的病叶进行分离培养和接种的研究,证明上述各地都有柑桔脂点黄斑病发生。本病症状初呈黄斑,后转为脂斑,有时可进而转变成褐色小园星。病原菌为柑桔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side),无性阶段为柑桔灰色疣丝孢(Stenella citri-grisea (Fisher) Sivanesan),其主要形态特征与J.O.Whiteside报道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桔脂斑病病原菌基本相同,但接种后表现的病状有所差异。病菌的假囊壳产生在落地将朽的病叶上,子囊孢子起着初侵染作用;发生在落叶上的分生孢子数量很少,看来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培养基上可产生较多的无性孢子.接种表明,病菌从寄主的气孔侵入,潜育期1~2个月以上,其长短与柑桔品种有关,在江苏太湖桔区,此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年4-9月间落叶上产生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春、夏、秋、梢的新叶均可受害,以春梢叶片被害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