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香蕉刺盘孢及其所致香蕉炭疽病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中山省未成熟“中把”蕉果发生的炭疽病,是由香蕉刺盘孢的一个强毒力菌系所致。该菌系在田间明显为害青蕉,在六至七成肉度的果指上引起深褐色、中央纵裂的梭形大斑。人工接种可使有伤口的苹果发病,轻微为害有伤口的橘子,但不为害甜橙和椪柑谀仕犸ё龅吹呐嘌仙ち己谩7稚咦釉诠ぶ褐忻确⑹笨闪蕉嗣确ⅰ?农用高脂膜水乳剂200倍液与多菌灵1000ppm混用,有很大的增效作用。从抽蕾开花期起开始喷药,每隔10天1次,连喷4次,只喷果穗,可有效减轻香蕉炭疽病的为害,货架期第5天的防效达90.12%。  相似文献   

2.
30%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香蕉黑星病药效及其安全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黑星病[Macrophomamusae(Cooke)BerletVogl]是香蕉生产中一个主要病害,近几年来,其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害也不继地加重,香蕉黑星病可以为害叶片、叶柄和蕉果等,尤其是为害蕉果,造成蕉果商品价值降低,从而直接影响蕉农种植香蕉的经济效益。香蕉虽然是较为耐药的作物,但其蕉果对很多药剂是敏感的,如丙环唑类就会引起蕉果药害,在香蕉果期不能施用。  相似文献   

3.
香蕉枯萎病的两种症状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蕉枯萎病是蕉类毁灭性病害,60—70年代在两广局部地区已有发生,近几年在广东中山等地为害龙牙蕉(过山香)、粉蕉严重,限制了这些优良蕉种的发展。1983年以来,在对该病的田间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现叶片黄化症状的蕉株,有部分表现叶片倒垂、有部分则表现假茎基部开裂。通过病原  相似文献   

4.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新型防腐保鲜药剂,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试验,对该药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40 mg/kg对香蕉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5年药剂处理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81.80%,2016年药剂处理后6 d的防治效果为83.3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处理,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处理防效相当。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果实安全,蕉果催熟后,果实颜色金黄,风味正常,值得推广应用于香蕉果实的采后保鲜贮运。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黄叶病 ,是香蕉毁灭性病害 ,也是广东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 1 998年我站抽取样本 ,经华南农业大学真菌研究室鉴定为香蕉镰刀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 .cubenseSnyder&Hansed)。该菌因小种不同而危害不同的蕉 ,主要寄主有香蕉、粉蕉、西贡蕉、香芽蕉等。1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情况香蕉是岭南四大佳果之一 ,在水果种植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投入少、产出高 ,成为深受我市果农欢迎的高效益产业之一。自 1 998年以来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开始零星发病危害我市的香蕉 ,近两年有进一步蔓延扩展之势 ,倍…  相似文献   

6.
香蕉花蓟马的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鄂平 《植物医生》2003,16(5):20-20
香蕉花蓟马Thripshamaiiensis (Morgan)属缨翅目蓟马科 ,是为害香蕉花蕾的重要害虫。在香蕉产区普遍发生 ,严重影响果实外观质量 ,降低经济价值。防治该虫对生产优质高档香蕉尤其是出口香蕉十分重要。1 为害症状香蕉花蓟马躲藏在香蕉花蕾内 ,营隐蔽生活。主要锉吸子房和小果汁液 ,在被害部位产生淡红色伤痕小点 ,以后渐变成黑色 ,很像香蕉黑星病的病斑 ,但花蓟马锉伤形成的黑点向上突起 ,而黑星病的病斑是向下凹陷。随着蕉果的膨大 ,黑斑点也逐渐增大 ,影响果实外观质量及商品价值。同时由于造成伤口 ,蕉果极易感染炭疽病和黑星病 ,成熟果…  相似文献   

7.
5%氨基寡糖素对香蕉黑星病的抗病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对香蕉黑星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化学杀菌剂结合使用,可促进和提高对黑星病的防效,并对香蕉营养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善蕉果外观品质,提高单产,增产率达9.79%,增收效益显著,值得在香蕉等农作物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香蕉品种对根结线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5个香蕉栽培品种对香蕉根结线虫抗病性测试中明确,威廉斯-F和北蕉表现中感,威廉斯-Y、粉蕉和 红蕉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9.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由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亚粘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及双胞镰孢(F.dimerum)引起,其中半裸镰孢致病力最强。4种镰刀菌均由伤口侵染,香蕉在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机械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香蕉冠腐病原镰刀菌不存在潜伏侵染。目前利用聚乙烯袋进行香蕉常温防腐保鲜,冠腐病严重发生不仅和机械伤、温度有关,而且与袋内湿度、CO_2浓度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多脂介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高脂膜水乳剂:水为1:5:1000)浸蕉梳1分钟,防效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10.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BBTV-S(重型)和BBTV-M(轻型)两个株系。
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BBTV-M对BBTV-S有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果皮组织可溶性糖随着香蕉采后后熟过程中,含量逐渐增加;但当果实出现明显病症时含量略有下降。多巴胺在香蕉采收时含量较高,但随着炭疽病发生明显下降。外源多巴胺在抑制芭蕉炭疽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果实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对"黑油身"和"63-1"两个抗性不同的品种分析表明,前者多巴胺含量较高、可溶性糖较低,与其较强的抗病性相一致。本文还对香蕉采后炭疽病发生与酚类和糖类物质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拮抗菌对香蕉炭疽病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与化学药剂混用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的方法对短短芽胞杆菌Bb5911进行诱变,并测试了其与咪鲜胺混配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为在距离20 W紫外灯50 cm下照射15 s,然后经300 mmol/L NaNO2诱变处理60 min。经过2次复合诱变后得到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最强,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41%。咪鲜胺对突变株5B37-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83 μg/mL。连续转接7次,突变株5B37-3的抑菌活性无明显降低。抑菌谱测试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均有提高,提高率18.20%~239.27%。对香蕉炭疽病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5B37-3的防效明显高于出发菌株,最高为66.55%。突变株5B37-3与10.42 μg/mL咪鲜胺溶液复配后,香蕉贮藏15 d,其防治效果为72.76%,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防效相当;至香蕉贮藏17 d,其防治效果显著低于333.33 μg/mL咪鲜胺溶液。  相似文献   

1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与寄主范围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角斑病近年在我国北方数省危害甚重,迫切要求开展防治研究。为了对此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寄主范围,作者于1985—86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等地的黄瓜病株上,分离到10个细菌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以及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确定这10个细菌菌株为黄瓜角斑病病原菌,即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and Bryan) Young,Dye and Wilkie,1978]。人工接种试验证明,该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能中度侵染葫芦以及轻度侵染甜瓜,西葫芦和丝瓜.  相似文献   

14.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of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solate KG 13 with green and red pepper fruits (Capsicum annuum were found when it was inoculated on unwounded and wounded fruits. The isolate produced the typically necrotic, sunken anthracnose symptom on unwounded and wounded green fruits, and wounded red ones, but not on unwounded red ones. Appressorial formation of the fungus on the surfaces of compatible green fruits was higher than on incompatible red ones up to 12 h after inoculation. More and longer infection pegs from appressoria were produced on green than on red fruits. When cuticular wax layers of green and red fruits were removed by dipping in chloroform, red ones only produced larger lesions and more conidia than water-dipped controls did. However, differences in lesion diameter and conidial production were not observed between green and red fruits wounded by pin-pricking. In addition, concentrations of wax extracted from the surface of green and red fruits affected conidial germination and appressorial formation of the fungu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solate KG 13 ofC. gloeosporioides may react differentially to green and red pepper fruits, probably due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differences in cuticular layers of the fruits.  相似文献   

15.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11~15个标样共111个分离物,接种在香蕉苗上,其后又从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这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NSP株系(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7个分离物)和不能侵染粉蕉的NS株系(高州代表分离物)。用Eco RI对8个毒源地的111个分离物DNA组分1进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高州分离物共15个和信宜分离物14个中的9个都可以被酶切,应属NS株系;而其余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5个都不能被酶切,应属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香蕉4个品种上,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湖南芷江辣椒上一种新炭疽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 年8 月湖南省芷江县线果型辣椒品种红秀2003 未成熟果实上发生了一种新炭疽病。典型病斑长椭圆状,其中央呈成片黄褐色粉末,外围粉红色小点呈同心圆排列,边缘水渍状。8个分离菌株(HNZJ001 HNZJ008)培养时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浅红色,后期加深, 具明显灰黑色同心轮纹。分生孢子盘无刚毛, 分生孢子单胞,大小为15. 8 μm × 4. 1 μm,含2~7 个油球,一端稍尖。分离菌株HNZJ001 针刺接种,在离体的成熟果和未成熟果上均产生病斑,而作为对照的胶孢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LSQ1 不能侵染未成熟果。核糖体RNA 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 产物经〖JP2〗测序后做BLAST 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有性阶段为尖孢小丛壳Glomerella acutata)的ITS 序列100% 相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置信度高达100%,据此确定该病原为尖孢炭疽菌。这是国内辣椒上尖孢炭疽菌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77~1987年采集103个稻恶苗病标本,分离后获8种镰刀菌。其中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的一个变种占总标本数的60.2%,其特征为:菌落生长直径2-4c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形,串生和假头生;产孢细胞单、复粳并存;具厚垣孢子,球至亚球形。此变种定名为(F. moniliforme var. Zhejiangensis Wang et Chen var. nov.)。其他7种镰刀菌为木贼镰孢(F. equiset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砖红镰孢(F. lateritium),雪腐镰孢(F. nivale),尖镰孢(F. oxysporum),半裸镰孢(F. semitectum),腐皮镰孢(F. solani)。试验证明,串珠镰孢浙江变种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他6种(除腐皮镰孢未接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弱致病性。串珠镰孢浙江变种也能侵染小小麦、大麦、玉米、西瓜、豌豆等作物的幼苗,并有徒长症状。  相似文献   

18.
 葡萄黑痘病(Elsinoe ampelina(de Bary) Shear)为我国北部葡萄的主要病害,近年在各地造成严重减产,并不断随着苗木蔓延到无病的新区,因此它是当前葡萄病害防治和检疫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9.
 用从土壤中分离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912作为生防拮抗菌,主要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不同接种时间的B-912活菌液、热处理液和过滤液对柑桔青、绿霉病的抑制效果。B-912活菌液的抑菌效果最佳,热处理液和过滤液次之,但均显著地好于对照。较高的贮藏温度有利于拮抗菌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活菌液处理的果实在25℃下的发病率及病斑直径均小于15℃下的果实,24h后接种病菌孢子的果实其发病率及病斑直径一般都高于48h后接种的果实。实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主要是产生抗菌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