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盆周西部边缘山区,农民解放前就有种植大麦的习惯,在60~80年代,由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在有限耕地上,作为饲料生产的大麦面积,则由几万亩减少至几百亩,到叨年代,随着我区养殖业。啤酒工业及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大麦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大,为了不影响小春粮油作物的生产,经几年试验探索,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从以下四方面发展大麦生产():利用小麦预留空行种植大麦,提高耕地及光能利用率;雅安山区人少、地多、劳力缺乏,小麦面积40多万亩,普遍采用对半开带植,利用空着的一半行间增种大麦…  相似文献   

2.
邯郸大麦生产,是国内啤酒工业优质大麦原料的主要产区之一。从1964年以来,啤酒大麦生产出现了三高二低,波浪式的发展,1964~1977年,啤酒工业的大麦原料以国内生产为主、促进了邯郸大麦生产的发展,全区种植面积三十万亩左右,总产3万吨左右,最高的1971年大麦面积曾发展到40万亩,总产3.5万吨。1978年小麦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大麦收购价格偏低,造成大麦种植面积由40万亩下降到2.7万亩,总产由3.5万吨,下降到2500吨。1983年实行议购议销后,大麦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比小麦高5—10%,又促进了大麦生产发展。全区由2.7万亩,回升到二十万亩左右。总产由2500吨回升到4万吨。1987年进  相似文献   

3.
我省地处中原,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历史上是全国大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三十年代,我省大麦种植面积就达1384.5万亩,总产21.699亿斤,分别占当时全国大麦面积和总产的14.12%和13.32%。但到五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急剧下降为689万亩,总产7.19亿斤;七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再度下降到274万亩;近两年基本保持在220—250万亩,总产5亿斤左右。我省现在的大麦生产水平与解放初相比,面积减少三分之二,总产减少三分之一,单产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一、江苏省的大麦生产江苏省农业生产发达,复种指数高.无论是稻麦两熟或三熟、棉麦套作.均需生育期短的作物搭配件值。大麦比小麦早熟七天左右,有时单产还比小麦高(据江苏1972-1986年15年的统计.有八年的产量高于小麦),因而大麦在江苏四千多万亩麦类作物中,大麦曾占1500万亩左右.80年代以后.随着三熟制面积的下降,大麦缩减到1100万亩左右.但到80年代中期,由于啤用原料的激增.大麦生产留有回升.但到80年代末,又受进口大麦的冲击,加上供销渠道不畅等原因,大麦面积降到800万亩左右.90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啤用品种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北地区具有生产优质大麦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大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0-170万亩。种植大麦效益较高,我国大麦消费量逐年增加,大麦市场行情看好,西北地区发展大麦生产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结构的不断改革,我县的大麦生产也逐步向商品化的方向过渡,作为啤酒原料的二棱大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六棱大麦面积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二棱大麦“盐辐矮早三”盐“75—21”面积发展到17.8万亩,占全县麦子面积的三分之一,比1982年增加14.6万亩,总产达1.17亿斤。而六棱大麦(主要为尺八大麦)由22.52万亩缩小到6.4万亩。仅此一年计算,全县增收大麦差价500多万元。我县的二棱大麦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点迟,在栽培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为:用种过多,群体发展不够协调、肥料运筹不够合理,产量差异较大,未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地区具有生产优质大麦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大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0-170万亩。  相似文献   

8.
嘉善地处浙江北部,主产粮食。近代大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占水稻茬面积50%左右,年产大麦5万多吨,是浙江省大麦生产大县。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全县现有麦芽厂5座,生产的大麦全部用于啤酒原料,因而,品种的选择以优质啤大麦为重点。优质啤酒大麦浙皮4号(原名89~179)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大麦育种组育成,嘉善从1990年冬少量引进,经多点,多年试验和试种示范,到1996年冬播面积推广到15.78万亩,占全县大麦总面积的75.68%,已成为名符其产的当家品种。该品种1996年5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定名,列为优良…  相似文献   

9.
红麻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传统的出口产品,目前种植面积和总产居全国前列。我省红麻生产是在很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0—60年代,全省只有几万亩红麻面积;70年代初开始,由于推广抗炭疽病、适应性较强的“青皮3号”品种和“南种北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79年面积达46万亩,总产6.85万吨(熟麻,下同);80年代是红麻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豆育种的成就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大豆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豆生产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12,478万亩,亩产41公斤,总产510万吨。5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6,914万亩,亩产54.6公斤,总产923万吨,比1949年面积增加35.6%,单产增加33.2%,总产增加81%。60年代年平均种植面积13,599.5万亩,亩产53.5公斤,总产728万吨,比50年代面积减少19.6%,单产降低2%,总产减少21.2%。70年代大豆面积下降到10,998.6万亩,亩产69.3公斤,总产762.5万吨,虽然面积比60年代减少2,600.9万亩,但由于单产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河南省地处中原,大麦栽培历史悠久,本世纪三十年代种植面积曾达1000万亩以上,是国内大麦主产区之一。解放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被小麦代替,八十年代初只在场地、晚茬地有少量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40公斤,且大部分用作饲料。大麦的研究在河南也是空白。八十年代中期,我省的大麦生产和科研随着啤酒工业的崛起,而迅速发展,全省大麦面积逐渐恢复。农业科研单位如省农科院、开封、驻马店等省、地(市)农科院、所也相应开展了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秋曾在开封举办大麦种植技术培训班,推动了全省…  相似文献   

12.
大麦是福建省主要冬种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亩左右,最大种植面积曾达116.8万亩,仅次于水稻、甘薯、小麦,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第四位。随着畜牧业、啤酒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大麦生产显得十分必要。据有关部门统计,福建省大麦的亩产量,从四十年代末(1949年)的60.5公斤,发展到八十年代超过100公斤,高的年份曾达145公斤以上。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是与引进、选育和推广大麦良种分不开的,其中在六十年代主要推广了“六棱乌肚”和“六棱白肚”两个地方良种,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大面积推广引进“早熟三号”、“矮早三”和本省育成的“莆大麦4号”品种,使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拟利  相似文献   

13.
大麦在浙江省栽培历史悠久,是重要谷类作物之一。本世纪30年代在全省大麦种植面积425.7万亩,平均亩产72.14公斤,总产30.71万吨。以后种植面积和亩产有起伏。1949年种植面积240.2万亩,平均亩产40公斤,总产9.55万吨。近年来(1987~1991年5年平均)种植380.2万亩、总产78.61万吨、亩产706.6公斤,总产比1949年增加7.23倍,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大豆生产科研现状与发展对策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王彦丰一、吉林省大豆生产现状吉林省5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平均为1336万亩,60年代为1127万亩,70年代为962万亩,80年代为777万亩。近五年来,吉林省大豆面积起伏较大,1993年由于大...  相似文献   

15.
1江苏大麦生产及有种工作历史和现状江苏省历史上属于复种指数高的地区,耕作制度较复杂,由于大麦具有茬口早、产量稳、用途广、耐瘠耐盐等优点,决定了它在多熟制中的重要地位,加之部分地区有食用大麦的习惯,1985年前江苏省大麦年种植面积一直在1000多万亩,最多年份达210o多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大麦产区。近10多年来,由于种植制度变化、食用减少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国产大麦品质不佳、进口大麦增多等因素,大麦在江苏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较大变化,大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仅有420万~450万亩,主要集中在盐城、泰州、扬州…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大麦生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是四川主要禾谷类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分布极为广泛、盆地及盆周山区种植冬大麦,阿坝、甘孜两州为春青稞种植区。四川是我国大麦生产区之一。30年代,全省大麦种植面积达1270多万亩,占全国大麦面积的12.95%,为全国第三位。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首位。解放后,以1952年大麦面积最大,达435万亩,亩产56公斤,总产2.45亿公斤,以后面积、总产量逐年下降。四川常年种植大麦250万亩左右,总产2.85亿公斤(盆地及盆周山区种植180万亩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黄河流域冬大麦区,从1949-1979年长期沿用多棱形农家品种,不抗倒伏,产量长期在五十到一百五十公斤徘徊,高产村平均亩产250公斤,形成国内有名大麦低产区.由于低产,大麦种植面积由3200万亩下降到400~500万亩,有些地区大麦几乎绝迹.从1978年以来,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各地引进大量品种(系)和开展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大麦是一种传统的粮食作物,过去我县曾有较大面积的种植。进入六十年代,由于稻田绿肥、双季稻的推广种植,大麦生产受到排挤,加之种植的本地大麦株高易倒伏,产量低而不稳,面积一再减少,且零星分散。到1982年,全县实际收获面积仅2284亩,总产只19万公斤,亩产83公斤,大麦生产处于奄奄一夕的状况。近年来,随着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大麦生产被重新认识。1983年,我县从湖南省农业厅粮油生产局引进沪麦四号,盐辐矮  相似文献   

19.
一、我省大麦的栽培历史及生产概况大麦是最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中碳化大麦籽位和武成汉墓出土的大麦籽粒都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1991年在敦煌市甜水井又出土西汉至魏晋时期的大麦,可见大麦在我省已栽培历史较久.大麦在我省分布很广,全省各地均有种植,但种植面积最大的还在本省青藏高原区和河西地区.用年代全省播种面积约13.5万亩,目前约130万亩.其中50%分布在甘肃西南高寒冷凉区局青藏高原裸大麦区.本区以种植裸大麦(青稞)为主,一般都分布在3000米以上,最高限为4750米.本区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  相似文献   

20.
自1986年我区开发吨粮田以来,作为吃粮田建设为主体的大麦双季稻三熟制栽培面积迅速发展,稻田三熟制大麦出1986年的2.35万亩,发展到1992年的41.02万亩,单产出1986年的95kg提高到1992年的154大麦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的47%和53%,全区7年平均年递增5.55万亩,递增五.36倍。但近二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种大麦不合算,效益低,致使大麦生产的面积、年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减少到30.8万亩和23.9万亩,平均每年递减8.56万亩,递减ZI%,单产下降Zkg,1995年仍在滑坡。综合分析全区十年来的大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