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重金属镉在土壤中迁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氯化镉(CdCl2)为供试污染物,通过人工模拟试验研究重金属重大污染事故发生时CdCl2污染物在土体中沿横向及纵向的迁移过程和特征,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柱淋滤装置,模拟2阶段降雨条件下CdCl2在土壤层中的横向与纵向迁移分布特征,试验周期16d,采用便携式手控负压泵抽取土壤溶液样品,溶液中Cd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在整个试验期间,重金属Cd呈现明显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CdCl2在投加后0.5h即覆盖表层横断面,146h覆盖整个纵剖面。Cd浓度的纵向相对变化速率分析表明,不同深度Cd污染物快速通过的时间不同,15、35和55cm深度处Cd污染物快速通过的时间分别约为48、117和266h。[结论]该箱体模拟装置可以同时考察污染物在土壤中沿横向和纵向的分布及迁移特征;较大降雨条件下重金属Cd污染物在土壤表面先以横向径流扩散为主,纵向迁移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废渣及炼锌区附近污染土壤剖面的Pb、Zn、Ed的分布特征。[方法]在废弃地上和废弃地附近耕地各选择1个点进行分层采样.在每个剖面的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采集3个样品,采用客土法进行复垦,在废弃地上设计10个处理,进行废渣重金属迁移模拟试验,研究废渣中Pb、Zn、Cd迁移规律。[结果]废渣表层Pb、知、CA分别为3453、5678、23mg/kg,废渣剖面上重金属含量基本一致。冶炼区附近表层土壤Pb、Zn、CA分别为325、523、9.6mg/kg,污染重金属向下逐渐迁移。废渣重金属向上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迁移。Pb向下层土壤几乎没有明显迁移,Zn和Cd向下层土壤有明显的迁移,Cd的迁移性最大。[结论]隔离层能有效控制废渣重金属向下层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袁大刚  张甘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46-5050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土壤铁的分布特征,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市主城区采集具有相似母质的道路、绿地和菜地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全铁、游离铁和活性铁及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制剖面分布图,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土壤铁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城市不同土地利用均导致土壤全铁和游离铁减少,而活性铁增加;从垂直分布来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形态铁和表征铁老化/活化的指标的极高值出现不同的土壤深度范围:道路土壤和绿地土壤较深,菜地土壤较浅。[结论]城市土壤游离铁含量降低、活性铁含量升高及峰值出现位置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钨尾矿农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沛云  冯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39-14040,14048
[目的]研究钨尾矿农田重金属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在利用等离子体光谱仪对土壤样品重金属进行测定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方法,对钨尾矿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土壤重金属Cr、As、Zn、Cd、Pb、Cu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Hg具有中等强度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Cd、Cu含量变化特征相似,在离钨矿区较近的区域Cd、Cu含量最高,以此为中心,沿东偏南至东北偏西方向递减。[结论]该研究可为研究区的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金属Cd在土壤-香蕉幼苗体系中的迁移分配规律。[方法]以沙质砖红壤为供试土壤,以香蕉为试验植物,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Cd在土壤、香蕉根系、茎、叶中的浓度和富集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Cd处理浓度对香蕉苗体内Cd富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当低浓度Cd处理土壤时,富集系数最大,高浓度时富集系数最小。香蕉苗不同部位吸收累积重金属Cd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累积在根部,向茎和叶迁移的量较小。[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认识香蕉中重金属的残留问题、健康风险及其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动态分布,评价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能力。[结果]干湿交替处理不仅降低了植物的迁移系数也改变了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干湿交替处理促进了美人蕉、黄花鸢尾、再力花对Cu、Zn、Pb、Cd的富集,抑制了旱伞草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水淹处理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明显高于干湿交替处理。[结论]对于Cu、Zn、Pb、Cd污染的土壤利用美人蕉、黄花鸢尾和再力花进行修复时适合水淹种植,利用旱伞草进行修复时水淹和干湿交替均可。  相似文献   

7.
铜尾矿库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萍  王志楼  柳建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93-16295
[目的]研究德兴铜矿尾砂库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d、Zn、Cu)的形态分布特征和生物有效性。[方法]采用HCl提取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结果]用0.1mol/LHCl提取重金法测得Cu、Zn和Cd含量分别为:3.55~131.80、7.25~44.10、0.06~0.38mg/kg,其平均值分别为40.25、13.22、0.19mg/kg。[结论]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Zn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2者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Cd则主要以可交换态形式存在,易发生迁移,对环境潜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阮从海  杨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79-1084
[目的]为了探讨土壤中5种重金属(Cu、Cd、Zn、Fe、Cr)含量,评价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方法]以太湖流域某农业区为研究区域,采集土壤样品15组、蔬菜样品17组,检测土壤样品和蔬菜样品中5种重金属含量。通过研究蔬菜中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表-中-底层土壤均存在一定程度的Cr(底层未超标)、Cu和Cd污染,其中Cd含量严重超标,超标率达97.8%,Zn含量比Ⅱ类土壤标准限值低,Fe含量远远低于中国土壤背景值、世界土壤中值。Cr、Cu、Cd和Z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迁移。土壤Cr、Cu、Fe、Zn以残渣态为主,而Cd以离子交换态存在,蔬菜Zn、Fe、Cr以氯化钠态为主存在,Cu、Cd以乙醇态为主存在。5类蔬菜中,Cr(葱蒜类除外)和Cd含量均严重超标,5类蔬菜对土壤Cr、Cd存在生物富集,对WS-Cd、WS-Cr,EXC-Cd、EXC-Cr有明显的富集。[结论]该研究为农业活动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以及防治耕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相关标准和管理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降雨条件下西安蔬菜地土壤中氮的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28-11229
[目的]研究西安市蔬菜地土壤中氮(N)元素在降雨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的模拟降雨装置,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土壤中N的迁移规律。[结果]每次降雨后,各个深度土壤的含N量均比背景值高;土壤含N量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急剧变化段和缓慢变化段。土壤中含N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10~20cm土层,最低值出现在60~70cm土层,10和60cm是降雨条件下土壤含N量变化的折点;随降雨次数的增加这2个折点均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在20cm以下土层中,3次降雨后同一深度处土壤的含N量依次为:N第1次〉N第2次〉N第3次。在60cm土层中,每次降雨后的土壤含N量均达最低值,约为730μg/g。[结论]该研究为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华东某铀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含量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铀矿区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所采样品Cd含量范围为0.05~1.81 mg/kg,采矿区与尾矿坝区所采土壤样品污染程度较高;正在开采矿区位置上游土壤中Cd含量高于下游,采矿区沿运输路线所采样品含量偏高。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整个采样区各区域土壤均受到重金属Cd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照区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最小。[结论]所采样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镉污染。各区域受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采矿区整个矿区尾矿坝含矿未采区对照区。  相似文献   

11.
张淑英  鲍明运  张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7-1139,1188
[目的]为控释肥在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棉田随水滴施普通尿素与控释肥,研究施肥后棉田土壤中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氮素移动规律。[结果]施控释肥棉田的氮素垂直移动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降低,氮的垂直移动距离基本达20~30 cm;施普通尿素的棉田垂直移动规律是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的垂直移动距离达到30 cm以上。施普通尿素与控释肥的棉田不同深度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着水平距离的变化很小,氮的水平移动距离均达30 cm以上。[结论]滴灌施肥条件下,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施用控释肥的地块均比施用普通尿素地块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要高,土壤中氮素垂直移动距离较为接近,水平移动距离均达30 cm以上。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空间结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容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深县、南皮和海兴为1.51、1.53和1.53 g/cm3,且3个地区的土壤容重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水平方向,0~20、20~60和0~60 cm3层位的土壤容重均表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个典型区的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为逐渐增加态势,且都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结论]整个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异大于容重变异,容重在垂直方向上的离散性和变异性都较小。  相似文献   

13.
徐伟慧  王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30-8431
[目的]为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基础。[方法]以菜豆品种八月绿和地油豆王为材料,种子消毒后用0,5、10、15mg/L的CdCl2溶液(25±1)℃催芽,计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测定胚根长度、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各处理2品种的发芽率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镉浓度为5mg/L时,2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镉浓度为15mg/L时,2品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下降,且八月绿的下降幅度大于地油豆王;2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均随镉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镉对菜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随镉处理浓度的升高,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结论]镉对菜豆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等高草篱对坡耕地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昌平区冬小麦田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坡中和坡底)的土壤进行分层(0~5、5~10、10~15 cm)取样测定,研究了草木樨和狼尾草两种等高草篱在不同雨强(15、20 mm·h~(-1))和坡度(15%和20%)条件下对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干旱条件下,降雨后土壤苯磺隆残留纵向迁移特征明显,无明显的水平移动,亦未产生残留径流输出。草篱能够促进土壤中苯磺隆残留向下迁移,导致草篱带内和无草篱区域土壤中的残留纵向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草篱带内3个土层残留水平相近,而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残留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土壤苯磺隆残留量有显著影响,草篱的贡献超过雨强和坡度,成为影响坡耕地农药残留纵向迁移行为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德刚  刘艳红  全舒舟  杨瑞  陈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33-6834,6913
[目的]为果园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云南蒙自石榴园距树干基部水平方向0~200cm、垂直方向0~80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果树根区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石榴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4.71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48.83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94.92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97.22mg/kg。在垂直方向上,石榴园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和20~40cm土层,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基部0~50cm范围内,随着距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结论]除碱解氮外,研究区石榴园养分含量普遍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盐溶液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及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NaCl、CaCl2溶液为主要试验材料,利用室内一维垂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溶液浓度对水分入渗性能有一定影响,2种溶液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推进距离的变化表现为50mg/L>100mg/L>10mg/L;溶液浓度相同情况下,不同溶液对水分入渗的影响表现为:NaCl溶液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比CaCl2溶液显著,相同时间内,NaCl溶液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推进距离均大于CaCl2溶液;CaCl2溶液相较于NaCl溶液,入渗相同水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入渗率较小。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动态变化符合Philip入渗模型。[结论]该研究仅对室内土柱盐溶液入渗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涉及浓度较低、范围较小,虽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及机理提供了参考,但仍需进行更大空间和更大浓度范围的试验研究和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盐溶液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及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NaCl、CaCl2溶液为主要试验材料,利用室内一维垂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溶液浓度对水分入渗性能有一定影响,2种溶液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推进距离的变化表现为50 mg/L>100 mg/L>10 mg/L;溶液浓度相同情况下,不同溶液对水分入渗的影响表现为:NaCl溶液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比CaCl2溶液显著,相同时间内,NaCl溶液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推进距离均大于CaCl2溶液;CaCl2溶液相较于NaCl溶液,入渗相同水量所需要的时间长,入渗率较小。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动态变化符合Philip入渗模型。[结论]该研究仅对室内土柱盐溶液入渗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涉及浓度较低、范围较小,虽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及机理提供了参考,但仍需进行更大空间和更大浓度范围的试验研究和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沙地肉苁蓉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强卿  李铭  李鹏程  姜继元  王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48-18550,18600
[目的]研究同一点源滴灌条件下沙地肉苁蓉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性,以有效地提高沙地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肉苁蓉产量。[方法]以栽植接种过肉苁蓉梭梭的沙地为研究对象,用同一滴头流量对其滴灌12 h,监测水平及垂直方向各土层水分含量动态;探讨同一滴头流量下不同灌溉区垂直方向上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差异和不同灌水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层土壤相对湿度受降水和灌溉影响较大,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变化最为剧烈,20~80 cm土壤相对湿度相对稳定,无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60~80 cm土层。12 h灌水停止后,水分发生再分布,待水分分布稳定后测定,60 cm以上土层土壤相对湿度较灌水前提高27.1%~58.8%;在60 cm深处测得水平方向水分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壤,水分分布和含量有利于梭梭根系对水分的合理高效利用以及促进肉苁蓉的生长。[结论]研究结果为滴灌条件下沙地肉苁蓉人工栽植水分补偿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绿肥种植对石灰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绿肥对石灰土的增肥效应。[方法]取桂林毛村常年种植过紫云英绿肥的冬闲田和自然抛荒农田中的石灰土,测定石灰土的脲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结果]绿肥种植大大提高了石灰土N、P、K的有效态、全氮含量及脲酶活性,但对全磷、全钾的增加不明显。石灰土脲酶活性与石灰土氮磷钾全量、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石灰土脲酶活性呈垂直分布规律,从耕作层到犁底层下降明显,从犁底层到底土层下降缓慢。石灰土肥力在垂直方向上呈明显的递减规律。石灰土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有较强的负效应,但其间接作用使其与脲酶活性在表观上显示正相关关系。[结论]脲酶活性是表征石灰土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