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单胞藻作为饵料在贝类育苗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单胞藻培养的好坏成为贝类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大、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贝类育苗出苗的质量和数量。笔者在1995年7月至2004年8月在威海市渔政处海珍品试验站和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事培育贝类单胞藻的培养,下面谈谈实践结果和个人体会,以供技术人员参考和交流。贝类育苗中,常用的单胞藻有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金藻、扁毛藻、小球藻、微球藻等。一、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都属硅藻门。角毛藻…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中常用的单细胞饵料有角毛藻、金藻、扁藻、小球藻、微球藻、塔胞藻等.其中对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较好,变态率较高为角毛藻、金藻、扁球藻、微球藻和小球藻等.  相似文献   

7.
许红  梁鹏 《河北渔业》2014,(7):56-56
<正>单细胞藻类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单细胞是鱼、虾、蟹、贝类等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水产养殖以及育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人多年从事贝类育苗、海参育苗工作,下面对贝类育苗、海参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常用种类和培养方法做如下介绍。1常用种类贝类育苗中常用种类较多,有小球藻、塔胞藻、扁藻、金藻(等鞭金藻和叉变金藻)、硅藻(新月菱形藻);海参育苗中常用种类有盐藻、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以上几种藻类对温度、盐度、光照有  相似文献   

8.
四种微藻对缢蛏稚贝暂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结果表明:在20 d的实验时间内,4种单胞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成活率为小球藻(0.91±0.05)>亚心形扁藻(0.80±0.06)>牟氏角毛藻(0.79±0.05)>绿色巴夫藻(0.76±0.09),方差分析表明终末成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稚贝的仞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终壳长差异显著(P<0.05),就日生长率而言,绿色巴夫藻明显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P<0.05).牟氏角毛藻和小球藻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问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绿色巴夫藻和牟氏角毛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  相似文献   

9.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饵料对毛蚶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使用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4种藻类的不同组合投喂毛蚶幼体。结果表明,饵料种类越多,变态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搭配(体积比1:1:1:1)变态率为30%,出库需(壳长1 mm)27 d;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1)变态率为29%,出库需29 d;球等鞭金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24%,出库需31 d;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19%,出库需33 d;单一投喂小球藻,变态率为3%,出库需44 d。说明不同饵料间的营养可以互补,多种饵料搭配能为幼体发育提供更全面的营养,饵料多样性是影响幼体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笔者开展了不同饵料种类与密度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以单种单胞藻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的效果最好;两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组合效果最好;任何两种饵料组合均比这两种饵料的单种投喂幼虫生长速度快。牟氏角毛藻以4×104cells/mL的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湛江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均是以6×104cells/mL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投喂小球藻、角毛藻、鱼腥藻、螺旋藻以及小球藻和角毛藻5组饵料分别投喂扁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8天后,投有角毛藻的2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笔者认为,角毛藻是扁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13.
1994年8月3日~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14.
盛夏高水温与七种单细胞藻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8月3日 ̄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 ̄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资源并进行增殖放流,开展了毛蚶苗种繁育试验。主要技术包括:亲贝暂养、人工催产、孵化、幼虫培育等,幼虫培育前期密度为10~15粒/mL,后期为5~10粒/mL,眼点幼虫密度为5粒/mL。主要饵料为:金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和海洋酵母。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2±1)℃和连续光照强度为50μmol·m~(-1)·s~(-2)下,取主要由乳酸菌、硝化菌、芽孢杆菌、光合菌,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培藻肥水型EM菌0.5m L、2.5m L或5.0m L,分别加入到200m L密度相同的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球等鞭金藻3011 Isochrysis galbana parke和小球藻Chlorella sp.中培养15d,以f培养基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培藻肥水型EM菌对这3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金藻、硅藻、绿藻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藻及硅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生长率提高20%~50%,最终细胞密度有所提高,添加5m L促生长作用更持久。  相似文献   

17.
刘彤 《水产科学》1997,16(3):42-43
早春育苗期间,利用回收贝类培育废水增减单胞藻饵料,结果使新月菱形藻的细胞密度达到450万细胞/ml、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达140万细胞/ml。而通常所采用的自然砂滤海水经加热升温后培养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为320万细胞/ml,叉鞭金藻密度为100成细胞/ml,利用贝类培育废水培养饵料具有生长快、节能等特点是有其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稳定培养微藻的几项措施。1藻种的选用 海产动物育苗的单胞藻品种主要为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扁藻、球等鞭金藻3011、绿金藻3012、盐藻、小球藻、角毛藻等。  相似文献   

19.
几种饵料对华贵栉孔扇贝浮游幼虫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湛江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干酵母、湛江叉鞭金藻与干酵母、湛江叉鞭金藻与亚心形扁藻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生长和成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金藻和亚心形扁藻混合组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金藻和酵母组次之,单独投喂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时生长速度最差。投喂酵母组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2016年5月在工厂化育苗池水温18.5℃、盐度26.8、pH 7.9和溶解氧6.7mg/L下,采集进水的悬浮颗粒、浮游植物、饵料藻类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和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5~8mm)样品,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 C和δ~(15) N值,探究各种饵料在不同发育阶段大竹蛏中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的δ~(13) C值分别为(-23.272±0.042)‰、(-22.317±0.058)‰和(-21.856±0.108)‰,δ~(15) N值分别为(9.467±0.001)‰、(9.873±0.073)‰和(10.385±0.036)‰。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悬浮颗粒、浮游植物、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对大竹蛏D型幼虫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4%、21.8%、21.1%、13.3%和22.3%;对稚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8%、19.1%、22.3%、27.7%、15.1%;对幼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0%、16.4%、19.5%、37.1%和13.0%;试验结果表明大竹蛏D形幼虫喜食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稚贝喜食等鞭金藻和角毛藻,幼贝喜食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