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392只南江黄羊和49只波尔山羊GHR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并与体重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R基因5''-调控区存在(G)10、(G)11与(G)14多态和(TG)13、(TG)14与(TG)17多态.经最小二乘分析,在2个山羊群体中基因型效应对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周岁体重影响显著,基因型BB所对应周岁体重的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DD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P<0.05).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118只滩羊和82只小尾寒羊与滩羊杂交羊DSG4基因的多态性,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毛股长度和弯曲数的关系.结果发现16个SNPs和1个TTG插入/缺失,其中在5′调控区和3′调控区各有1个SNP;11个SNPs位于外显子区域,其中4个为错义突变,TTG插入/缺失使丝氨酸替换为异亮氨酸并引起甘氨酸的插入/缺失;其余3个SNPs位于内含子区域.DSG4基因编码区的6处碱基变异与3′调控区的1个SNP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组合基因型命名为PPRR、PQRS和QQSS.杂交羊QQSS基因型的初生肩部毛股长度,初生肩部毛股弯曲数以及二毛(1月龄左右)肩部毛股弯曲数的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大于PPRR和PQRS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QQSS基因型的二毛股部毛股弯曲数的最小二乘均值显著大于PPRR基因型(P<0.05),但与PQRS基因型差异不显著(P>0.05).滩羊QQSS基因型上述性状的最小二乘均值也大于PPRR和PQRS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QQSS基因型可能是裘用型绵羊毛股长度和弯曲数的有利基因型,本研究的结果为阐明DSG4基因对绵羊羊毛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较丰富的分子素材.  相似文献   

3.
微卫星标记与丝羽乌骨鸡产蛋性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鸡的遗传图谱中选择9个与产蛋性能相关的微卫星基因座,对在产蛋性能上有明显差异的丝羽乌骨鸡个体共170只进行标记基因型与产蛋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标记G31913、X82867、Z95315、G01672与丝羽乌骨鸡的4个月连产蛋量、开产蛋重及500日龄产蛋量间存在显著的关系。标记G31913中基因型AB所对应的开产体重最小二乘均值与其它基因型的对应值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开产蛋重间无显著差异。标记Z95315的基因型CC所对应开产蛋重、开产体重最小二乘均值最高,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余8种基因型所对应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最小二乘均值。标记G01672基因型为EE、AE所对应开产蛋重最小二乘均值与基因型为CE、CC的对应值间差异显著;等位基因E与开产蛋重有显著正相关,等位基因C与开产蛋重有显著负相关。标记X82867基因型CD所对应500日龄产蛋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低于AB型,4个月连产蛋量、300日龄产蛋量也低于基因型为AB个体。研究表明,标记G31913的基因型AB和标记Z95315的基因型CC有望作为开产蛋重、开产体重早期选择的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4.
天府肉羊FSHβ基因SNPs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选取334只天府肉羊、波尔山羊和成都麻羊为试验材料,对山羊FSHβ基因进行了PCR扩增,采用PCR-SSCP和SNP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山羊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试验羊FSHβ基因5′调控区存在第712位A→G突变,形成了AA、AB和BB 3种基因型。适合性检验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山羊FSHβ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平均窝产羔数存在显著差异;天府肉羊和成都麻羊的FSHβ多态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波尔山羊极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由此推测,FSHβ基因可能对于山羊繁殖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或与控制繁殖性能的主基因连锁,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用于山羊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it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I receptor,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bp)多态性及其单倍型效应对鸡就巢性的影响,寻找影响肉鸡就巢性的分子标记,为降低或者剔除肉鸡就巢行为的育种研究提供相应依据。采用测序技术对498只清远麻鸡VIPR-1基因5′调控区进行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分析,利用最小二乘均数对VIPR-1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位点与就巢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利用PHASE软件对多态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VIPR-1基因5′调控区存在12个多态性位点,G-359T、G-266T、A-134G、A-94G、C-72G对18~43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A-94G位点对18~54周龄的就巢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构建的单倍型对18~54周龄的就巢持续天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CCTGGGAAGCAG/TTGGGGAAGCAC型个体的就巢持续天数比其它单倍型个体极显著的延长(P<0.01)。结果表明,VIPR-1基因5′调控区(-496~-1bp)可能存在影响鸡就巢行为的分子标记,CCTGGGAAGCAG/TTGGGGAAGCAC型个体对鸡就巢性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家鸡就巢行为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阐明Toll样受体6(TLR6)基因的多态性与荷斯坦母牛乳房炎抗性之间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检测208头荷斯坦母牛TLR6基因多态性,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荷斯坦母牛钵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关系.结果发现,TLR6基因mRNA序列中存在T853A、G855A、G1793A、C1859A、G1934A和A1980G 6个多态位点,其中T853A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G855A突变使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A1980G突变使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T853A和G855A突变位点经SSCP检测发现3种基因型AA、AB和BB,其频率分别为0.308、0.490和0.202;X~2检验表明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BB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AB和AA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AB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G1793A突变位点经BsiY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CC和CD,其频率分别为0.332和0.668;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CC和CD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C1859A突变位点经BstX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EE和EF,其频率分别为0.178和0.822;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EE和EF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G1934A突变位点经BsiY Ⅰ酶切产生2种基因型GG和GH,其频率分别为0.356和0.644;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GG和GH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A1980G突变位点经Bcl Ⅰ酶切产生3种基因型II、IJ和JJ,其频率分别为0.260、0.567和0.173,荷斯坦母牛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JJ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IJ和II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IJ基因型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II基因型所对应的值(P<0.01).对于奶牛乳房炎抗性,BB和JJ是有利基因型,AA和II是不利基因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TLR6基因T853A和G855A突变位点的B等位基因以及A1980G突变位点的J等位基因是提高奶牛乳房炎抗性的2个潜在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7.
上海崇明白山羊具有高繁殖率的优良特性,为探索这一特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PCR-SSCP联合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分析了gdf-9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发现在崇明白山羊gdf-9基因的编码区内存在3处多态位点,分别为A183C、G1188A和G1189A。其中G1188A变异位点在其他山羊中尚未有报道。经氨基酸编码分析,A183C和G1188A处的多态性未造成氨基酸的编码改变,G1189A处的G→A多态变化导致了缬氨酸→异亮氨酸的改变。两相邻多态位点G1188A和G1189A的产仔率分析结果表明:在75只崇明白山羊中,G1188A位点的3种等位基因型G(G)、G(A)和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86.67%、13.33%和0;G1189A位点的3种等位基因型G(G)、G(A)和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0.00%、40.00%和0;G1188A位点处G(G)型个体产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大于G(A)型个体(P>0.05);G1189A位点G(A)型个体的平均产仔数大于G(G)型个体(P>0.05)。综合G1188A和G1189A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关系为AC>AA>AB,但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结果,崇明山羊gdf-9基因变异位点的多态性对产仔数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天府肉羊FSH β基因SNPs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选取334只天府肉羊、波尔山羊和成都麻羊为试验材料,对山羊FSH β基因进行了PCR扩增,采用PCR-SSCP和SNP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山羊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试验羊FSH β基因5′调控区存在第712位A→G突变,形成了AA、AB和BB 3种基因型。适合性检验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山羊FSH β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平均窝产羔数存在显著差异;天府肉羊和成都麻羊的FSH β多态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波尔山羊极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由此推测,FSH β基因可能对于山羊繁殖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或与控制繁殖性能的主基因连锁,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用于山羊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西农萨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和生长体重的相关性。根据绵羊GDF9基因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DF9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其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体重的关系。所研究的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和波尔山羊群体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分别定义为AA、AG和GG3种基因型;P2、P3和P4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只出现一种带型。通过测序发现:GG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2的792 bp处有1个G→A的单碱基突变,结果导致第396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在西农莎能奶山羊群体中,AA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AG基因型显著高于GG基因型。此外,在西农莎能奶山羊中还发现AA基因型的个体各个生长阶段的体重和GG型和AG型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在波尔山羊群体中,AA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AG基因型的高于GG型,但没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GDF9基因对西农莎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的产羔数均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GDF9基因外显子2第792 bp处G→A的突变可作为西农莎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多胎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奶牛溶菌酶基因(Bos taurus 1ysozyme,LYZ)的多态性与乳房炎的相关性,为奶牛的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遗传标记。利用PCR-SSCP技术对420头中国荷斯坦牛LYZ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对LYZ基因的多态位点与SCS(somatic cell score)和泌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YZ基因的外显子1上存在115(TG)突变位点,使精氨酸变为亮氨酸;发现了3种基因型GG,TG和TT,频率分别为0.20、0.48和0.32;GG基因型个体的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TT基因型个体(P0.01),显著低于TG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305d产奶量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1),显著高于TG基因型个体(P0.05)。LYZ基因该位点的突变对奶牛的SCS和305d产奶量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奶牛乳房炎抗性和产奶量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多形性腺瘤基因1(plemorphic adenoma gene 1,PLAG1)基因序列特征、多态性以及对山羊出生体重、体尺的影响。【方法】 以波尔山羊为研究对象,克隆PLAG1基因序列并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其在不同年龄和体重波尔山羊组织中的表达模式,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LAG1在不同体重羔羊腿肌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筛选PLAG1基因CDS和3'-UTR区SNP,并分析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波尔山羊出生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结果】 波尔山羊PLAG1基因CDS全长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PLAG1蛋白相对保守。组织表达谱显示,PLAG1基因在出生体重较大的羔羊心脏、小肠和腿肌中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出生体重较小的羔羊,在胎羊各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成年母羊(P<0.05;P<0.01);PLAG1蛋白在出生体重较大的羔羊腿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出生体重较小的羔羊(P<0.01)。在波尔山羊PLAG1基因3'-UTR区共筛选到6个SNPs位点,分别为:2664 A>G、2712 A>G、2721 T>C、2879 T>A、2990 A>T和3270 A>G。关联分析发现,2664 A>G位点AG基因型个体出生管围显著大于GG基因型(P<0.05);2721 T>C位点TT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长显著大于TC基因型(P<0.05);2879 T>A位点TA基因型个体出生管围显著大于AA基因型(P<0.05);2990 A>T位点AA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重显著高于AT基因型(P<0.05);3270 A>G位点GG基因型个体出生体长显著大于AA基因型,AG基因型个体出生胸围显著大于AA基因型(P<0.05)。【结论】 PLAG1基因在波尔山羊胎羊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成年母羊,发育早期的表达水平与出生羔羊体重相关。PLAG1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波尔山羊早期生长选育。  相似文献   

12.
高建斌 《家畜生态》2014,(12):55-57
选择南江黄羊、南江黄羊×本地黄羊的F1代黄羊以及本地黄羊母羊的生长发育资料,分别对其体重、日增重和体尺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南江黄羊对杂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F1代黄羊体重明显高于本地黄羊(P〈0.05);F1代黄羊与本地黄羊初生-6月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初生-12月龄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F1代黄羊与本地黄羊6月龄体长、24月龄胸围差异显著(P〈0.05),12月龄体高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显示,南江黄羊杂交改良本地黄羊母羊在生长早期效果明显,显著高于本地黄羊。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2RFLP技术对69只西农萨能奶山羊的CSN1S2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扩增产物为310bp的CSN1S2F基因片段,被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表现多态性。F等位基因为310bp,N等位基因为179和131bp,相应地,FF基因型为310bp,NF基因型为310,179和131bp,NN基因型为179和131bp。在该群体中,F等位基因频率为010870,N等位基因频率为019130,处于Hardy2Weinberg平衡状态。将西农萨能奶山羊CSN1S2F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平均产奶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SN1S2的不同基因型对平均产奶量有显著影响,NN基因型个体产奶量最高,FF基因型个体产奶量最低,且FF基因型个体平均产奶量显著低于NN基因型个体(P<0105)。将西农萨能奶山羊CSN1S2F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初生重和体高指标上,NF基因型个体显著优于NN基因型个体(P<0105);在体斜长和管围指标上,NF基因型个体略优于NN基因型个体,但差异不显著(P>0105);在成年体重和胸围指标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扩增了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和承德无角山羊3个品种113个个体的Callipyge基因长度为493 bp的片段。 经测序,发现一个SNP位点,第184 bp处C→T。对Callipyge限制性酶切位点(Fok I)的PCR-RFLP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在波尔山羊和南江黄羊两个品种中表现多态性,得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波尔山羊群体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571、0.3143、0.0286,南江黄羊群体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947、0.1053、0.0000,而承德无角山羊全部为CC基因型。研究结果提示184C→T可能与山羊双肌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15.
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土种山羊杂交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石阡县将波本F1、南本F1和本地羊分为三组,测定初生、2月龄、4月龄、6月龄、8月龄五阶段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质量。试验结果为: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杂交能显著提高贵州石阡当地山羊的产肉性能。其中波本F1初生重公羊提高67.57%,母羊提高67.65%。南本F1初生重公羊提高8.11%,母羊提高11.76%。6月龄波本F1公羊体质量提高25.19%,母羊提高26.19%。南本F1公羊和母羊体质量分别提高12.59%和16.67%。比较波本F1和南本F1各阶段体质量发现,除了2月龄和8月龄母羊的体质量波本F1比南本F1小外,其余波本F1都大于南本F1。尤其是初生重波本F1公羊比南本F1大1.1kg,增加了55.00%,母羊大0.95kg,增加了50.00%。并建立加强杂种羊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6.
山羊生长激素基因部分序列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鲁北白山羊、波尔山羊和波尔山羊与鲁北白山羊的杂交一代、回交一代共计 2 74个个体为研究材料 ,对山羊生长激素基因 5′调控区 - 4 0 6~ - 1 93片段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经SSCP分析发现存在多态性。结果表明发现波尔山羊及杂交后代以AA型占多数 ,而鲁北白山羊则BB型个体较多 ,基因型频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对该片段的两种纯合型克隆测序发现 :AA型在第 6 0位发生了C→T的突变 ,第 2 1 1位发生碱基C的丢失  相似文献   

17.
山西白猪DECR1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192头山西白猪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的多态性,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GLM)对该位点多态性与山西白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存在多态性,表现出CC、CD、DD 3种不同基因型。DECR1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山西白猪6月龄体重、体高和胸围均有显著影响。CD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重、体高、胸围都显著高于DD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体长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呈现出CD>CC>DD的趋势;3种基因型对背膘厚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呈现出CC<CD<DD的趋势。因此,初步推定CD基因型对选择有正向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綦江本地山羊进行了杂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一代具有与双亲相似的外貌特征,表现出肉用体型,杂种优势明显,尤以波杂羊更为明显。南杂一代各阶段体重明显的高于本地羊(P<0.05),波杂一代各阶段体重极显著地高于本地羊(P<0.01),其中6月龄南杂一代公羊体重18.74kg,比本地羊提高31.97%,日增重提高32.93%;6月龄波杂一代公羊体重30.04kg,比本地羊提高111.5%,日增重提高116.8%。屠宰测定表明,杂一代羊产肉性能均高于本地羊,其中波杂一代羊屠宰率49.5%,比本地羊高3.37个百分点,净肉率35.65%,比本地羊高5.5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谷朝勇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10):144-147
本研究检测了鲁西黄牛GH基因3′末端序列的多态性,并分析了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由于2639 bp处碱基C→G的突变造成HaeⅢ内切酶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该位点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对GH基因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生产性状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GH位点上AB基因型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显著高于AA、BB基因型(P0.05);BB基因型的个体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略高于AA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等位基因B可初步确定为影响牛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的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四川5个地方山羊品种及波尔山羊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山羊乳MUC1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检测到22种基因型和9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范围为205~278ku,明显高于普通乳牛;MUC1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其分布存在品种间差异;山羊乳MUC1基因杂合度较大,遗传变异程度高;根据乳MUC1等位基因频率对6个山羊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