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农区害鼠数量消长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全省现有耕地420万hm2以上,其中小麦、水稻等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87万hm2、213万hm2。同时又是1个人口大省,现有农户1 600万户以上。全省农区(农田、农舍)害鼠发生较为严重。据统计,常年发生鼠害面积农田约80万hm2,农户害鼠发生普遍率达80%以上,农区害鼠密度较高(百夹捕获率),平均农田为4.77%,农舍为7.73%。2003年全省实施农区统一灭鼠。近2年来,通过对贵池市、和县、霍邱县、宁国市、利辛县、屯溪区、萧县等全省鼠情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1害鼠发生种类本省农区害鼠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秋季,对黄兔尾鼠在新疆北坡经济带的分布区域新疆乌苏和沙湾的主要牧场巴音沟牧场、博尔通古牧场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乌苏巴音沟牧场黄兔尾鼠的种群数量2005年为0只/hm2,2006年为2只/hm2,沙湾博尔通古牧场的黄兔尾鼠的种群数量2005~2006年为0/hm2,两地的黄兔尾鼠的种群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底6月初,受汛期水位上涨影响,湖南省益阳市洞庭湖内河滩湖洲大面积被淹,加之堤坝防鼠设备毁坏严重,致使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 Buechner)大量越堤进入农田为害,造成严重灾情。据在该市的沅江市茶盘洲镇调查,大堤上一般每平方米有鼠洞3~8个,每洞藏鼠5~8只,最多达10只;农田中每667m2害鼠数量500头左右,高的达1000头以上,远远超过防治指标。截至7月29日,全市受灾面积7.77万hm2,其中严重受灾面积达5066.7hm2(水稻3333.4hm2,棉花533.3hm2,玉米、瓜类等作物1200hm2),绝收面积达800hm2,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此次鼠灾是近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4.
1有害生物发生概况1·1发生面积据统计分析,全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33·29万hm2。其中水稻5·1万hm2,小麦1·35万hm2,棉花6·76万hm2,油菜1·87万hm2,蔬菜7·28万hm2,农田杂草6·76万hm2,农田害鼠4·17万hm2。1·2发生种类及程度我们对8种农作物69种有害生物进行系统监测,综合平均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其中水稻、油菜、柑桔、梨树、杂草等农作物有害生物为中等偏重发生,蔬菜、桃树、害鼠为中等发生,棉花、小麦为中等偏轻发生。监测69种有害生物中,主害代大发生的有害生物:水稻有稻纵卷叶螟、第5代稻飞虱,梨树有梨瘿纹,柑桔有粉虱、锈壁虱…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害鼠发生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鼠害,为大面积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84年7月至1985年10月,在西村镇西村,淇田,国桥等村进行了以黑线姬鼠为主的害鼠主要生物学特性观察,并进行了不同投药方式灭鼠及综合治理农田害鼠的试验。制  相似文献   

6.
农田害鼠发生主要影响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场县地处河北省最北部,东、北部毗邻内蒙古。全县总面积9219km2。其中农业耕地8.13万hm2,农牧交错区20万hm2。农田害鼠常年发生面积20万hm2。其中农田发生面积8万hm2,达到防治指标面积2.7万hm2;农牧交错区发生12万hm2,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5.3万hm2。常年鼠平均密度450只/百亩,  相似文献   

7.
鼠害是融水县当前农业的一大灾害,经调查,发现有黄毛鼠、田小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居民住宅点褐家鼠最多,占调查总数的90.32%。农田害鼠以黄毛鼠居多,是融水县农田害鼠的主要优势种群。田小鼠次之,调查结果发现农田害鼠活动时间是停晚19时开始,21-22时活动高峰,22-零时活动渐减弱。为防治鼠害,灭鼠工作要常抓不懈,特别抓好3-4月的害鼠繁殖高峰期。合理使用灭鼠药,推广使用敌鼠钠盐、杀鼠类、溴敌隆;发动群众联防,做到统一时间、行动、供药、投药;室内室外、农田坡地、草地全面投毒,则效果持久、显著。  相似文献   

8.
TBS技术在小麦田的控鼠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温泉县地处西北边陲,是粮食种植产区,常年种植小麦面积达1万hm2左右,是新疆绿色食品小麦的生产基地.鼠害严重,常年鼠密度8%~20%,特别是在小麦抽穗一灌浆时期,害鼠啃食小麦茎秆,为害严重,可造成产量损失1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绿色防鼠技术,笔者于2008年利用TBS(捕鼠器+围栏)技术,进行了控制农区鼠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闽东南沿海农田害鼠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中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田害鼠发生逐年加重。近年来,鼠密度10%~15%,高的达25%左右。作物受害造成产量损失为5%~15%,高的达40%。常年发生鼠害面积3万hm2,损失粮食达1.2万t。鼠害已成为本市农业生产的一大灾害。为科学控制害鼠为害,于1989~2002年对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发生情况1.1主要种类及优势种闽东南沿海农田害鼠主要有17种,其中常见的有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板齿鼠、田小鼠等。农田优势种,山区、半山区为黄毛鼠,一般占55%~100%,平均77.8%;沿…  相似文献   

10.
0.2%莪术醇饵剂是一种灭鼠的植物性不育剂。为了验证0.2%莪术醇饵剂对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及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安全性,2006年在敦化市翰章乡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1示范实施方法1.1示范地概况试验田为大豆田。害鼠有大仓鼠和黑线姬鼠。天敌有黄鼠狼、猫头鹰、蛇等。整个示范期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广西农作物病虫的发生程度属中等偏重、农田草鼠害属中等发生程度。主要病虫草鼠的发生面积为1013.5万hm2次,其中病害为250.62万hm2次,虫害为529.45万hm2次,农田草害为138.73万hm2次,农田鼠害为94.73万hm2次。现将水稻、玉米、甘蔗、柑桔等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发生为害概况分述如下。1 水稻病虫害  1996年水稻病虫的总体发生程度属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全年发生574.82万hm2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41.96%,较历年(1984~1995年,下同)平均值增加17.5%;防治后挽回稻谷176.49万t,实际损失25.41万t。虫害与病害相比,虫害发生面积比病害面积多…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青海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05年湟水河流域生态足迹.结果表明:6年来,湟水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426 5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1/659 6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的1.116 8 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1.056 9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443 8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729 5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1.45上升到2005年的1.78,表征状态由较不安全(4级)上升到很不安全(5级),现有发展模式不变的话,预测2010年生态赤字达0.943 2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2.07,处于极不安全状态(6级).同时,随着湟水河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从2000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29,GDP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2.702 3hm2/104元降低到2005年的2.215 6 hm2/104元,发展能力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05年的2.14,预测2010年发展能力将提高到2.7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实现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地中20 m×20 m矩形TBS(R-TBS)及长60 m和30 m的线形TBS(L-TBS)的控鼠效果、保护辐射半径及其防控害鼠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玉米产量与L-TBS捕获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地优势害鼠最大活动距离(TBS保护辐射半径)超过100 m;R-TBS、L-TBS(60m)、L-TBS(30 m)的鼠害控制效果分别为84.57%、77.26%、66.77%,在保护辐射范围内(r=100 m)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与对照区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可挽回损失755、744、713 kg/hm2。通过计算其投入产出关系,建议东北地区玉米地每3 hm2使用一个60 m长的LTBS进行害鼠防控。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水稻初冬晾晒期鼠害调查与为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同时也是鼠害严重发生地区。明确当地鼠害特点, 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北地区水稻规模化种植较晚, 对稻田鼠害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针对稻田鼠害种类不清、密度难定的问题, 在水稻收割晾晒期内采用“翻稻垛尽捕法”和“夹捕法”调查鼠种组成与密度, 并估算稻谷损失率。结果表明, 尽捕法可捕获5种害鼠, 稻垛鼠密度为197~310只/hm2; 夹捕法只能捕到3种害鼠, 小型鼠缺失; 产量损失估算稻谷损失率约为0.13%~0.52%, 折合每公顷损失约7.8~31.2 kg。结果表明, 两种调查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害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 将两种方法结合可获取更多的鼠害信息; 如果适当缩短水稻晾晒期可有效减少害鼠对稻谷的为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双条杉天牛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在25℃条件下,氧硫化碳(COS)和硫酰氟(SO_2F_2)分别熏蒸双条杉天牛24 h时,投药剂量对其杀灭效果的影响。其次,配置了氧硫化碳和硫酰氟的混剂,分析了不同体积比的混剂对双条杉天牛的熏杀效果。结果表明,温度、时间一定时,熏蒸剂种类和投药剂量都是影响熏杀双条杉天牛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熏杀效果随投药剂量增加而提高,其中硫酰氟较氧硫化碳的熏杀效果明显。在25℃条件下熏蒸24 h,致使双条杉天牛全部死亡的氧硫化碳和硫酰氟的投药剂量分别为279.26g/m~3和194.03 g/m~3。另外,混剂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30%、50%体积比的硫酰氟对氧硫化碳的熏杀效果增效明显,其中添加50%体积比的硫酰氟后,只需加入31.63 g/m~3的氧硫化碳的混剂,即可在同等条件下杀灭全部双条杉天牛。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甘肃省在全省48个县、区对农田害鼠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本省农田的主要害鼠有27种,隶属2目6科14属。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原则,可将本省农田害鼠分布划分为4个生态区域。①陇东旱塬区,农田害鼠有15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和大仓鼠;②陇南阴湿山区,有12种,优势鼠种为中华鼢鼠、黑线仓鼠和黑线姬鼠;③中部干旱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中华鼢鼠和褐家鼠;④河西走廊区,有10种,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和五趾跳鼠。  相似文献   

17.
耿马县黄胸鼠发生规律与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08年,在云南省耿马县城区海拔1 100 m地区农田设置系统监测点,研究害鼠种类及发生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害鼠以黄胸鼠为绝对优势种群,占17年所捕获害鼠总数的83%,近4年所捕害鼠全为黄胸鼠。年内捕获率和繁殖力出现双峰,与田间为害高峰相吻合。雌雄性比为1∶1.8,雄性多于雌性。以成体组捕获率最高,占总捕鼠数的50%;幼体组和亚成体组次之,分别占21%和20%。根据年内消长规律,确定化学统一灭鼠时间为4月中旬和10月底的干季。宜选用敌鼠、溴敌隆、氯鼠酮、氟鼠灵等,以稻谷作饵料为好。  相似文献   

18.
施伟韬 《江西植保》2009,32(2):94-96
通过对江西省2005-2008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4年共捕获主要害鼠种类5种2205只,褐家鼠、黑线姬鼠为农田第一、第二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为农舍第一、第二优势鼠种。农舍密度要高于农田,农田和农区鼠密度每年在5-6月和9-10月有2次高峰。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应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19.
农区鼠害是威胁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区害鼠食源更为丰富,由于黔西南州地理、气候等环境有利于害鼠的生长繁殖,农区鼠害发生面积大、鼠密度高、危害损失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州农区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4.67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鼠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近年来,农田害鼠的数量急剧增加,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探讨毒饵站灭鼠效果,本人于2004年进行了现场试验,现报告于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毒饵站的制作和毒饵的配制用口径为5~6cm的竹筒制成,长度约50cm,两端各延长3cm用来遮雨,用铁丝将竹筒两端固定,将铁丝插入地下,竹筒与地面约3cm,以免雨水灌入。毒饵用敌鼠钠盐、稻谷、水按1∶400∶120制成。1·2毒饵站的放置沿田梗鼠路每666·7m2放1个。1·3试验地点与设计试验在公平乡岩山村委中南村进行,试验面积为13·3hm2,对照面积13·3hm2,以公平乡至岩山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