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蜜蜂为某些溫室作物授粉是栽培这些溫室作物的重要農業技術措施之一。这件事情首先与在保护地上大力推廣的黄瓜栽培有关。溫室中黃瓜的授粉只能用人工或借助于蜜蜂進行。在大規模的溫室联合企業中的玻璃窗下有好几公頃的面積,人工授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要耗費極多的劳动力。每个面積为500平方米的溫室中在5个月的黃瓜結果期內每天需有一个工作人員光替黃  相似文献   

2.
我國为了改变东北西部地区自然环境,防止風、砂、水旱灾害之侵襲,从1951年就开始营造西部防护林帶。在遼寧省境內的黑山、阜新、康平、法庫、昌圖、彰武、新民等七个縣內到目前为止已营造了28,774公頃(在計划中还有647公頃沒造)。这个防护林主要是选生长迅速,养苗容易,成活率高的樹种,有楊樹、各种柳、榆、洋槐、唐槭、蒙古桑、紫穗槐、胡枝子(杏条)、山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南匯縣种植棉花很多,要占总耕地面積的50%以上.是采收棉花蜜的一个主要場地。几年來,除了本縣自己發展养蜂,外省外縣的蜂群來得也逐漸墳多。过去由于缺少經驗,在安排上,有些交通方便的地区,过于拥挤,有些地区如泥城等地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張家口專區陽原縣繁殖牲畜素有習惯,在繁殖驢騾上創造了許多实踐經驗,1954年全縣有繁殖適齡母驢3,900多头,母馬600多匹。种公畜80头(全係私营,其中公馬27匹、公驢53头),平均每头公畜負配60头左右,在配种方面受配總數3,342头,其中公馬配母驢811头,受胎509头,受胎率達62.8%,茲將私营配种戶养畜戶積累的繁殖驢騾經驗綜合介紹於下,以供各地在提倡繁殖驢騾上作为  相似文献   

5.
擁有4500公頃地的史大林集體农莊,在發展養畜業方面獲得很大成功,共有五個牧場,馬場(73頭)牛场(341頭)猪場(375頭)羊場(586頭)家禽場(3955頭),共有400公頃天然草場。特别是養猪业獲得更大成就,養猪业佔每年畜牧業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來,各地發展了大批新桑园(特別是山区),为了提高單位面積产量,一般多在实生苗栽活后,經1—2年卽進行腹接,但因腹接法嫁接的桑苗,仍然跟不上养蚕業發展的需要,在各方面都大跃進的新形势前,宜多采用效果更好的根部抱娘接(俗称蒲泥接)。茲將分水縣賢德鄉的經驗介紹于下: 蒲泥接所不同于腹接是:嫁接部位在根莖交界处,接口不用麻皮、稻草包札,而是用泥涂,故俗称为“蒲泥接”。它的主要优点是:(1)因嫁接在根莖交界处,接穗不易干燥,接口愈合容易,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粟的莖稈高,葉密而分蘗多,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少,有高度的抗旱力。在乾旱地帶大面積播種的情况下,每公頃可收獲11—25公担的籽粒。粟不但可做為糧食而且還可作為家畜的飼料作物。在實行飼料和好草地的輪作時,它可做為一年生主要飼料作物中的一種。在夏季中可刈割2—3次(根據播種期的早晚)。粟的綠色植株可作為青飼料,刈割或放牧都可。用粟所製成的乾草有很好的品質。粟的藁稈與其他種子作物的藁稈比較之,所含  相似文献   

8.
宜都位于長江中游,气候溫和,面積遼闊,大部是丘陵和平原,蜜源丰富,是一个適宜养蜂的地区。几年來由于党的正确領導和重視,养蜂事業已得到很大的發展。在1955年冬季全國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城关鎮80%的养蜂戶經批准在縣供銷社土產經理部的直接領導下組成宜都縣公私合营养蜂場。56年獲得了我縣歷年未有的丰收。今將詳細情况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國綿羊中的灘羊,是優良的白二毛裘皮品種,分佈在原寧夏省賀蘭山與南山東山之間,中穿黄河的夾灘,高燥未墾地區和山坡地帶,包括:中衞、中寧、金積、吳忠、靈武、寧朔、永寧、銀川、賀蘭、平羅、惠农等縣市的部分地  相似文献   

10.
中央十月养蜂座談会以來的三个月間,各地已紛紛制定發展养蜂的规划,不少省,縣还召开了会議,討論和布置發展养蜂生產。如江西省要在第二今五年計划期間蜂群增加到80万箱,比現有的蜂群数增加十二倍。江西省并总結出中蜂耐寒力强、產蜡多、能采集小面積分散的蜜源,適合于山区大量發展,因此在該省发展养蜂的計划中,中蜂的数量約占总蜂群数的一半。湖南省也制訂了1958年的發展計划,要在現  相似文献   

11.
盱眙縣老山區魚溝鄉共566戶,有18个農業社411戶,是一个合作化鄉,共有耕田1296畝是半旱半水區。今年八月份調查共養豬946头,平均每戶養豬1.67頭,較1950年增加34%。虽然养豬有了發展,但还赶不上生産發展需要,目前平均每豬負擔施肥面積13.8畝,如按正常五畝地負擔计算,尚缺少一倍多,因此養豬積肥就成爲該鄉開展大而積農業增産運動的主要關鍵之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縣养蜂生產在党委的正确領導下,發展迅速。1954年全縣僅200余群,1955年發展到550群,去年已發展到2,200群。尤其是縣委在召开全縣养蜂專業会議上指出了“全面規划、加强管理、因地制宜、迅速發展”的养蜂發展方向后,全縣各农業社紛紛要求养蜂,預計1957年全縣养蜂將發展到10,000群,年產蜜將达100万斤左右。但是,在这迅速發展的同时却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浙江的蜂群大部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蜂螨的寄生,但是許多养蜂者仍然麻痹大意,認为不足为慮,而不積極的進行防治。筆者特將浙南地区遭受蜂螨危害所引起的巨大損失,介紹給全國的养蜂同志,得以引起高度警惕,積極進行防治。据目前的不完全統計,浙南平陽、丽水、永加等縣(包括溫州市)的蜜蜂由于蜂螨寄生而死亡的有600余群,占飼养总蜂数  相似文献   

14.
在中亞細亞蚕业研究所里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闡明土壤中施用顆粒状过磷酸鈣对桑树产量的影响。茲将三年(1952~1954年)的試驗成績归納如下: 1、施用顆粒状过磷酸鈣对当年桑叶产量的影响:每公頃(折15畝)桑园施氮180公斤和顆粒状磷90公斤的試驗区,較之施氮180公斤和粉末狀磷90公斤的对照区,每株桑树的产叶量,乔木桑提高11.7%,低干桑提高4.8%。  相似文献   

15.
農業生産合作社的養豬事業,由於兩年来的積極提倡,已經创造了不少的成績和經驗。個別縣重點農業社或有發展養豬條件的社,飼養毛豬頭數已有顯著的增加,但絕大部分的社,都因經營不當,遭遇了許多困難,把肥豬養成瘦豬,甚至不能再養。容縣楊梅鄉有十一個農業社,去年有七個社養豬,今年只有三個社堅持養豬的;貴縣農業科在大圩、上達、長安等八個鄉八五個社的調查,只有  相似文献   

16.
擺在養蠶業面前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建立穩固的飼料基地,以保證急速地發展的养蠶業上的飼料業。這任務可以有成效的用改進桑樹品種與飼料葉的品質,以及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的方法來解决。在烏克蘭被利用的桑树是屬於本地的非品種桑。這種桑甚至在良好的農業技術下一公頃低斡栽培產葉量2—2.5噸,而品種桑一公頃可收獲7—8噸甚  相似文献   

17.
阉鸡育肥在四川農村有着長久的歷史和習慣,善畜人員積累了丰富的阉鸡經驗,一般都能掌握阉割技術,很少發生事故。由於阉割後的鷄隻具有生長快、体型大、易肥育的特點,符合農民的經济利益,放大多數养鷄的農民均有阉鷄的習慣和要求。茲將中江縣阉畜人員座談会關於阉鸡(公鸡)技術經驗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母猪挑花(簡稱小挑)技術,在一九一九年傳授到本區新州縣,起初是新州縣中獸醫程善成、許則庭從師傅佐玉(本省孝感縣人)學習,在新州麻城一帶施行,極受當地群衆信仰,如新州縣李集區單獨橋村一位姓李的老爹爹說:我活了幾十年從未見這種巧事,又快又不出血,挑了的猪又馬上  相似文献   

19.
我区猪丹毒病流行猖狂。損失巨大。嚴重地影响到國家与人民的經济利益、銼傷了廣大羣众的养猪情緒。 几年來,由於各級党、政的重視与正确領導,以及廣大羣众的热誠拥护,全体工作人民的積極努力;坚强地貫徹了“三道防綫”的防疫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流行。如1955年萍鄉等縣,因猪丹毒而死亡  相似文献   

20.
午陽縣幸福第二農業社,1957年养柞蚕167筐(一市斤蚕籽为一筐),共产蚕繭3,512,556粒,每筐平均产21,033粒,达到了河南省蚕業發展規划1962年的水平。 1957年柞蚕丰产,給社和社员的經济生活帶來了富裕,全社收繭总量,价值18,011元,平均每一戶社員合109.8元。幸福二社的特点是:“坡多入少,居住分散;林木廣,田少、地瘦、土質薄”。因此,搞好柞蚕生产,是增加社員經济收入和公共積累的重要保証。所以,党支部和社委会对柞蚕生产加强领導。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