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从各代棉铃虫的接虫数量与残虫量的线性关系看,2代虫量呈对数增长,3、4代虫量表现为直线增长;Bt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幼虫数量与蕾铃被害率两项指标来把握,其2、3、4代虫量分别为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头、8头和10头,若以Bt棉的蕾铃被害率为防治指标,则依次为1.18%、2.70%3.30%。  相似文献   

2.
戴珏  冯再兴  王影  李凤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22-11023
[目的]筛选出防治烟青虫的高效、低毒杀虫剂。[方法]通过大田喷雾方法研究了5种杀虫剂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结果]5种杀虫剂对烟青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中以8000IU/山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500g/hm^2、10%醚菊酯悬浮剂1350ml/hm^2、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75ml/hm^2喷雾处理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d防效分别达到92.94%、91.00%和90.96%,明显高于其他2种药剂及清水对照;5%高氯·甲威盐微乳剂90g/hm^2、0.5%苦参碱水剂1500g/hm^2喷雾处理对烟青虫的药后7d防效均也达到80%以上。[结论]为烟青虫防治和烟草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日本单蜕盾蚧FioriniajaponicaKuwana在陕西主要危害白皮松。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针叶上越冬。每年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孵化盛期,是化学防治最有利时机。雌雄性比2.4:1,雌虫产卵量平均为21粒。发现松蚧阿错小蜂Azotussp.和蚧虫棒小蜂Signiphorinasp.两种天敌,自然寄生率为43.16%,对蚧虫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使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000倍液以及80%敌敌畏1000倍液,在第一代若虫孵化期防治,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玉米螟危害对产量損失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試驗結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玉米螟第一代幼虫危害使玉米遭受的产量損失显著的大于第二代的幼虫危害,其減产率是:一代区29.3%、二代区17.5%、一二代区39.0%,从每头虫危害的平均減产百分率来看,一代区每头虫減产5.2%,二代区每头虫減产1.5%。造成产量損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危害世代所引起的。因此,在沈阳地区用顆粒药剂防治玉米螟对应着重第一代。  相似文献   

5.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呈迁入代至主害代的爆发型相,发生程度为基数决定型。根据白背飞虱历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江淮稻区主害代(2代)发生程度与迁入峰后7月15日白背飞虱总虫量显著相关(R2=0.7107),并分别建立白背飞虱预警指标。以为害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高峰期虫量为15头/穴,比原防治指标稍宽。由此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和技术规范,比原传统方法少用药1次。  相似文献   

7.
辣椒烟青虫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青虫又名烟草夜蛾、烟夜蛾、烟实夜蛾,该虫分布广、食性较杂、繁殖力较强和兼性滞育,以危害烟草及辣椒最重。因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烟青虫抗药性已十分严重,给其防治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应了解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农药,达到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和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SC为对照药剂,进行了14%氯虫·高氯氟SC防治辣椒烟青虫的效果试验。通过田间试验表明,14%氯虫·高氯氟SC防治辣椒烟青虫效果显著,使用浓度以3 000倍药液最为适宜,且速效性好、持续药效长、对辣椒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植物性杀虫剂3.5%苦皮素乳油防治烟青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烟青虫是河南烟区危害最重的烟草害虫,虫株率一般年份为10%~20%,大发生年份高达40%~50%,被害株率达80%~100%。以往,生产上防治该虫的药剂,主要为广谱、高毒、无选择的化学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增强了害虫抗性,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2.5%溴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烟青虫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烟草烟青虫有效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2.5%溴氰菊酯水乳剂防治烟青虫的效果。[结果]2.5%溴氰菊酯水乳剂在18.75和22.50 g/hm~2这2个处理浓度下对烟青虫的杀虫和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 d平均残虫数为1.00,防治效果最高达91.02%。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7~1998年以本地常规种植的非抗虫棉品种“苏棉9号”为对照,对国内4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份,Bt棉上二、三代棉铃虫可以免治,四代可在幼虫期按防治指标防治1~2次;取食Bt棉营养器官的棉铃虫幼虫基本不能化蛹完成生活史;Bt棉对鳞翅目幼虫具有兼抗作用,对刺吸口器类昆虫则无抗虫作用;在不治虫条件下,Bt棉可比常规棉增产11.31%~13.37%,虫卵量减少51.02%~63.27%;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无差异;所有品种治虫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治虫处理;Bt棉的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12.
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烟青虫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在许昌县烟产区,用合成烟青虫性诱剂诱捕器进行了较大面积防治烟青虫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亩设1个性诱剂诱捕器,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达90.7%,与6~7月喷3次农药的化防区相比仅低63个百分点,但防治成本降低了342%,而且不污染环境,烟叶无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1代二化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75mL/hm^2、16%氟腈·毒死蜱乳油1200mL/hm^2、50%敌·氟腈乳油1500mL/hm^2防治1代二化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作用,于2003年4至11月在湖南省桃江县建立稻田养鸭试验示范区.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稻田,放鸭区第四代、第五代稻飞虱百蔸虫量较空白区虫量下降70.2%和72.4%;晚稻田养鸭区第四代、第五代稻飞虱虫量较空白区下降56.2%和64.7%,表明稻鸭共栖对稻飞虱起到了稳定、持久的控制作用.放鸭区不需用药防治稻飞虱,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烟草害虫带来的种种弊病,研究烟草害虫天敌的发生动态和保护利用问题,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是当前烟草害虫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讨论、参考.一、河南烟草主要害虫天敌河南烟草主要害虫是烟蚜、烟青虫及细毛蝽.烟蚜从烟草移栽后即开始发生,自六月中旬后进入猖獗发生危害期.烟青虫从五月底至六月上中旬的第一代和七月上中旬的第二代幼虫为害春烟最重,第三代幼虫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部棉区第二代棉铃虫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为调整虫量梯度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在自然状况下对棉花的危害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Y)与百株虫量(X)的关系为Y=1.9312+0.0911X,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上,提出并制定了不同益害比下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物理技术防治烟青虫的应用前景,采用不同处理时间(1 h,3 h,6 h,9 h,12 h)紫外线照射处理,对烟青虫血细胞数和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烟青虫的血细胞数和血浆中 SOD 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5个处理的血细胞数分别较对照提高8.4%、10.2%、17.7%、6.5%和1.4%,且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5个处理的SOD 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2倍、2.4倍、4.5倍、3.0倍和1.5倍。当紫外线照射6 h 时,血细胞总量和SOD 酶活性均达最高;照射12 h 时二者几乎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紫外光刺激促进了烟青虫血细胞的增长和 SOD 酶活性的升高,紫外照射6 h 达最高。  相似文献   

18.
在发现叉角厉蝽对烟青虫幼虫具有较好捕食能力的基础上,在室内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烟青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通过拟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之间对烟青虫幼虫捕食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猎物密度对叉角厉蝽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3、4、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烟青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叉角厉蝽5龄若虫具有最强的捕食能力,对烟青虫3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5.27头、0.5712和0.0396 d。不同虫态叉角厉蝽的搜寻效应与烟青虫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叉角厉蝽雌成虫之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其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由此可知,叉角厉蝽对烟田烟青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利用叉角厉蝽防治烟青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用几种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多杀菌素 印楝素、丁烯氟虫晴,茚虫威、氟啶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进行药效筛选,并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呋喃虫酰肼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风险评估。药后7d田间防治结果显示多杀霉素、丁烯氟虫晴、茚虫成、对小菜蛾的防效达90%塔上,印楝素、氟啶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的防效为52%~80%;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选育27代,至27代抗性上升到812.73倍,说明如果连续使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在短时间将产生高抗水平;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选育12代,到第5代抗性倍数达到了9倍,到第12代仅达到了17倍的抗性。说明如果连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低抗到中抗水平;用呋喃虫酰肼对小菜蛾选育的11代,11代中对呋喃虫酰肼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小菜蛾对呋喃虫酰肼产生的抗药性速度比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要慢一些。  相似文献   

20.
于2008年进行了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1代二化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盛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75ml/hm^2防治1代二化螟,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高,优于我县长期推广使用的5%氟虫腈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