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乌鲁木齐是绿洲城市,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自然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原因,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是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评价的结果来看,2001~2006年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 沈阳 长春 北京 天津石家庄 太原呼和浩特 济南 上海 杭州 合肥 南京 南昌 成都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昆明 贵阳 广州 茂名 海口乌鲁木齐 西安 兰州2600/273023zo/2585e450/27302580/27302580/2730z460/27302500/2730 /27902450/27402550/27502580/27672450/27302600/27  相似文献   

3.
李翔  何平  谢锦 《中国农业信息》2013,(23):209-210
本文就乌鲁木齐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观测研究,为评价乌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生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合理的指导开发乌鲁木齐周边生态林建设奠定基础,为今后城市造林绿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鲁木齐市区及其周边地区45个地点的土壤样本进行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大都处于中低值区域,具有空间差异性的特征,进而结合采集点的土壤环境状况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的环境特征,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土壤磁化率表征下土壤污染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乌鲁木齐市街道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21世纪初人口分布变动情况,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方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对街道数据进行划分,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功能模拟了2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布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口增减幅度为116.40%,乌鲁木齐县人口增减幅度为-60.38%,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明显,乌鲁木齐市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人口聚集的区域与环形道路和城市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乌鲁木齐市人口聚集方式主要是向城市中心聚集,21世纪初乌鲁木齐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交点大约在10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20km内;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数量分布模型的预测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符合很多模型,但最优的是三次方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解析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发展。进而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一方面,生态城市的发展观是强调内容上的协调性和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原则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全球尤其是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影响因素,找到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方法】利用来自《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建立乌鲁木齐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岭回归模型。【结果】第三产业值、水价对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城市人口数量和收入。【结论】通过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合理制定水价,加大节水教育、进行节水技术的开发与实施,为乌鲁木齐市供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旋  张健  杨在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37-7539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有助于分析以往生态城市实践的得失,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该研究在分析现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小城市的特点,构建了针对佛山市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对佛山市2002和2003年的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较高,但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环境和经济子系统是佛山市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而社会子系统则有待加强。根据评价结果,对佛山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加大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文化教育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提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及其生态原则,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并从经济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生态组织结构3个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沿江8市的生态化建设进行了现状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类,即经济优势型城市,环境优势型城市,中间型城市;提出了各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门可佩  刘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40-8042
运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5年我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科教实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19个城市按科教实力强弱可分为4类:第1类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第2类包括西安、广州、成都、天津、杭州;第3类包括沈阳、哈尔滨、济南、长春、深圳、重庆;第4类包括大连、青岛、厦门、宁波。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城市和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从评价介入的时间,筛选评价对象,确定评价范围、评价重点以及评价方法几方面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04-8604,8607
在对上海、北京、哈尔滨三地滨水区绿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围绕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4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成,初步提出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张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478-3479
以对上海、北京、哈尔滨3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滨水区绿地进行实地调查为依托,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出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模式,包括竖向模式和护岸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申亮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6-18037,18040
景观生态格局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景观生态格局的研究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去建立整体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它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可应用于分析城市的景观生态基本特征、城市的景观安全格局现状,规划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格局构成,归纳出西安市生态基质、廊道和斑块的分布及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基质形态破碎化、廊道人工化、建成区内斑块分散化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西安市生态格局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测度区域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成都市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成都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作了计算,结果表明成都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182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92 hm2,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MSPA模型的北京市延庆区城乡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随着北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态网络的构建能够减缓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乡景观格局破碎化等危害,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方法  本文选取北京市延庆区作为研究区,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对北京市延庆区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土地覆被类型,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前景和背景,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得到7类景观类型,将其中的核心区识别为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得到最佳阈值下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延庆区的生态网络优化建议。  结果  (1)延庆区整体破碎度较低,不同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整体景观多样性较高,但城市内生境斑块数目较少,廊道较为匮乏。(2)最适合延庆区生态网络现状结构的距离阈值为20 000 m,此时网络闭合度α为0.73。(3)林地、耕地是研究区域潜在生态廊道的重要构成景观类型,其中林地面积最大,为17 452.9 hm2,占廊道总面积的81.1%。  结论  MSPA方法具有评价几何连通性较准确细致、需要的数据量小、分析结果可视化等优点,而网络分析法可以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因此基于MSPA方法和网络分析法对延庆区的生态网络构建精度更加细致准确,研究结果对延庆区的生态网络构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何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33-3335
论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功能,介绍了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发展休闲农业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淮安市休闲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淮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