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组)。养殖64 d,测定水环境因子(浊度、DO、pH、Chl.a、COD、BOD、NO_3-N、NO_2-N、NH_3-N、TN、TP、PO_4-P、TOC)及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浊度、PO_4-P、TN和Chl.a具有显著影响(P0.05),MP组PO_4-P浓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肠道细菌多样性指数MP组最大(4.08),最低为PMF组(1.2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虾肠道中相对丰度较大。不同养殖模式最大优势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P、PMP和PMPF组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PP组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PF和PMF组为Candidatus Hepatoplasma。肠道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TP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具有显著影响(P0.05);肠棕气单胞菌(Aeromonas enteropelogenes)、有益菌肠球菌(Enterococcus)和格氏乳酸菌(Lactococcus garvieae)与NO_3-N和TN呈正相关,红细菌属(Rhod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与TP呈正相关。可见,养殖模式可通过影响水体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含量影响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
氨氮转化细菌在养殖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体净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具有氨氮去除能力的细菌,通过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细菌鉴定,并用于罗氏沼虾育苗用水的氨氮净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氨氮去除菌YX0703能在无机氮培养基和有机氮培养基中生长,既具有氨氮氧化活性,也能将NO_3~-转化为NO_2~-,再将NO_2~-转化为N_2,经鉴定,该菌为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该菌株携带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trite reductase K gene,nirK),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检测发现,其对头孢类抗菌素耐药,对喹诺酮类、美罗培南和四环素等抗菌药物敏感;摇床转速150 r·min~(-1)时,在25、30℃条件下,菌株YX0703对罗氏沼虾育苗废水的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6.98%和97.44%。综上,分离获得的氨氮去除菌YX0703是人苍白杆菌,其既能利用无机氮又能利用有机氮,既具有氨氧化活性又有反硝化活性,可用于罗氏沼虾育苗废水的氨氮净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罗氏沼虾白肉病发病原因,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d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白尾病是一种由诺达病毒(MrNV)及其卫星样病毒(XSV)引起的罗氏沼虾病害,具有蔓延速度快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是罗氏沼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介绍罗氏沼虾MrNV和XSV的基因组和结构蛋白、病毒检测方法、罗氏沼虾MrNV免疫机制、疫苗研究进展、MrNV病毒样颗粒微粒特性,以及罗氏沼虾健康养殖策略,讨论疫苗在罗氏沼虾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胰蛋白酶(TRY)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为深入探究TR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提高罗氏沼虾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MegAlign、ProtParam、ProtScale和MLRC等在线软件对罗氏沼虾TRY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罗氏沼虾腹部神经、胃、心脏、鳃、性腺、肝胰腺、肌肉和肠道等8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TRY基因在罗氏沼虾生长快速家系(FG)和生长慢速家系(SG)个体肌肉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罗氏沼虾TRY氨基酸序列与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TRY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TRY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低。罗氏沼虾TRY蛋白的分子量为28.54 kD,理论等电点为4.44,属于疏水性蛋白。罗氏沼虾TRY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7.67%,延伸链占21.05%,无规则卷曲占61.28%。罗氏沼虾TRY基因在所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雌性和雄性个体的肝胰腺组织中均高表达,而在雌性个体的鳃和雄性个体的肌肉组织中低表达。此外,罗氏沼虾TRY基因在FG个体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在SG个体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P0.01)。【结论】罗氏沼虾与刀额新对虾的亲缘关系最近;TRY基因在罗氏沼虾各组织中均广泛表达,以在雌、雄罗氏沼虾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且存在性别差异性。TRY基因在罗氏沼虾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正向调控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四种重金属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探讨了Cu、Zn、Cr、Cd四种重金属离子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Cu2 + 、Zn2 + 、Cr(Ⅵ )、Cd2 + 对仔虾的 96hLC50 分别为 0 .46 2mg/L、0 .5 80mg/L、0 .114mg/L、0 .0 15mg/L ;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Cd2 + >Cr(Ⅵ ) >Cu2 + >Zn2 + ;Cu2 + 和Zn2 + 、Zn2 + 和Cd2 + 对罗氏沼虾仔虾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 ,Cu2 + 和Cd2 + 、Cu2 + 和Cr6+ 、Zn2 + 和Cr(Ⅵ )则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Cu、Zn、Cr、Cd四种重金属离子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Cu2 + 、Zn2 + 、Cr(Ⅵ )、Cd2 + 对仔虾的 96hLC50 分别为 0 .46 2mg/L、0 .5 80mg/L、0 .114mg/L、0 .0 15mg/L ;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Cd2 + >Cr(Ⅵ ) >Cu2 + >Zn2 + ;Cu2 + 和Zn2 + 、Zn2 + 和Cd2 + 对罗氏沼虾仔虾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 ,Cu2 + 和Cd2 + 、Cu2 + 和Cr6+ 、Zn2 + 和Cr(Ⅵ )则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低盐育苗期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探索低盐度育苗效果,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了低盐度(6‰、8‰和10‰)罗氏沼虾育苗水体与常规盐度(15‰)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对照组(15‰)育苗水体中共检测出微生物189种,隶属于20个门;低盐度处理组(6‰、8‰和10‰)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69、85和97种,分别隶属于19、9和15个门。CCA结果显示大多数核心微生物菌与总氮和总磷相关性高;盐度仅与未知菌群未分类属(S1)、气单胞菌属(S2)和红杆菌属(S9)等相关性高。主要病原微生物中,弧菌属主要与总氮含量相关,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属主要与总氮和总磷相关,邻单胞菌属和梭菌属主要与总磷含量相关。不同盐度主要病原菌分析结果表明,气单胞杆菌与盐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假单胞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弧菌属等潜在病原菌含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显著升高,表明低盐度可增加多种潜在病原菌爆发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对罗氏沼虾育苗阶段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A、B、C、D组的微绿球藻质量浓度分别为0、2.5×105、7.5×105、12.5×105和25.0×105cell/m L。试验结果显示:C组和D组的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分别为54.7%和59.3%,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C组和D组的幼体变态时间显著短于A组与对照组的,以D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仅为29.3 d;C组和D组的变态仔虾干重显著大于A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浓度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变态仔虾的全长影响不显著。说明在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添加12.5×10525.0×105cell/m L的微绿球藻,有利于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A、B、C、D组的微绿球藻质量浓度分别为0、2.5×105、7.5×105、12.5×105和25.0×105cell/m L。试验结果显示:C组和D组的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分别为54.7%和59.3%,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C组和D组的幼体变态时间显著短于A组与对照组的,以D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仅为29.3 d;C组和D组的变态仔虾干重显著大于A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浓度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变态仔虾的全长影响不显著。说明在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添加12.5×105~25.0×105cell/m L的微绿球藻,有利于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