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建军 《贵州茶叶》2005,33(1):37-39
石阡县属黔东武陵山茶区,茶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距今400多年)、品质优良。据陆羽《茶经》(成书于780年)中记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包括石阡。1948年《贵州通志》载:“石阡茶、湄潭眉尖茶昔皆为贡品”。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湄潭来说,荣膺贵州茶业第一县是名至实归。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全国产茶县(市、区)茶业综合经济指标看,湄潭几年前就位居全国前三甲,2014年跃升至第二位。从历史上来看,湄潭从唐代起,就是比较成熟和有名的茶区了,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夷州茶区之核心区,谓之(夷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央政府设立播州茶仓(今遵义,时为西南四大茶仓之一)以来,加上将江南和中原地  相似文献   

3.
张其生 《贵州茶叶》2004,32(3):30-32
贵州高原是茶的故乡,茶事和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贵州系黔中茶区,为我国十二个茶区之一。当时湄潭叫义泉隶夷州,系夷州的一个茶区,“其思、播、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湄潭所产之茶品质优良。大自然赋予湄潭的天然秀,孕育了湄潭茶  相似文献   

4.
正1创作背景:一方好山水,一泡好茶汤。贵州省湄潭县产茶历史悠久,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湄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是贵州茶叶第一县。她风景秀丽,是人间的天堂,她美在群山之巅,美在深水之潭,美在如诗如画的茶海碧波里,美在茶农辛勤劳作的欢声笑语中,美在茶乡姑娘跳跃流动的指尖里。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国内发现利用茶叶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760—770年间,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即载有“黔中生思州、播州、贵州、夷州……。其思、播、贵、夷往往得知。其味极佳”。现省内各少数民族关于茶叶的一些方言还与我国唐代以前的多种茶义汉字的音韵相似,有的还保留着较为原始利用茶叶的方式。贵定县农业局宫光华同志,于1981年还在昌明区岩下公社海拔1960米的铁锁岩半山腰地带,发现了数株野生古茶树,其中最大根  相似文献   

6.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2008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又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成为全国十大重点茶叶生产县和特色产茶县之一。湄潭物产富饶,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8万hm2。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湄潭建成的茶场和茶叶研究所,为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茶产业由简单的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成功延伸,富了种茶百姓、活了涉茶企业、强了县域经济。近年来,黔北“小江南”湄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使湄潭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湄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茶、米、烟、畜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走上了富有湄潭特色的富民强县道路。湄潭作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县之一,茶叶产量从2001年的2346吨猛增至2008年7660吨,增幅达70%,建成了农业部定点茶叶市场。全县主打“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2009年,共接...  相似文献   

7.
湄潭翠芽是在“湄江茶”的传统手工工艺基础上,于1995年经茗茶公司研制改进以机制加工为主,手工辅助的新工艺,其产品优于传统手工工艺品质,生产工艺品质稳定,断碎茶明显减少,工效提高约十倍,为扁形名茶加工和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湄潭茶产业逢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眉尖”茶就被列为贡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目前,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在贵州产茶县中名列第一,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和“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为这个产茶大县增添了一道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正湄潭——宁静的古城,素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湄潭也迈入了现代化步伐。当下湄潭正处于产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科技大进步的转型升级极好时机,我们不能忘记,近现代湄潭茶人跨越时空、以强大的阵营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给予茶人自信和正能量,凸显他们在比外省(尤其是东部发达茶区)更为艰辛的环境条件下付出更多,为不断开拓湄茶和实现中华茶叶复兴已默默无私地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辉煌功绩,在贵  相似文献   

10.
李双陆 《茶业通报》2013,(3):117-119
皖垦江南茶区地处皖南宣城、芜湖境内,现有敬亭山茶场、十字铺茶场、祠山岗茶场、九连山茶场四个茶场,共有茶园3400hm。,年产干茶近8000t。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当地种植、加工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敬亭山茶场所产的“敬亭绿雪”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名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时列为贡茶,《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载:“松萝茶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唯敬亭绿雪最为高品。”傅宏镇《茶名大成》载:“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敬亭山,茶品细嫩,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销售甚广。”敬亭绿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湮没于战火,1972年敬亭山茶场组织技术人员在茶界泰斗陈椽教授指导下恢复研制敬亭绿雪,1976年恢复研制成功后,文豪郭沫若欣然为之挥毫题名,使之殊荣无限。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4月19日,贵州现代茶业科技80周年座谈会暨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建所80周年座谈会在湄潭美丽茶园拉膜会场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雪芬、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正厅长级副院长陈永祥、国家现代农业茶产业技术体系病害岗位科学家周玉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老一辈茶学专家张其生、孙继海、汪桓武,湄潭和各地方茶办、茶企、高校、茶叶所科技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省农科院茶叶所副所长郑文佳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特定条件下,在王淘、张天福先生率领下,选择在湄潭象山脚下由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创建中国现代首个国家级茶叶科研与生产、示范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茶业的肇始地之一,也是当时中国茶界的佼佼者。新中国成立,中央实验茶场归属贵州省农业厅,延续为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前者先后获取200项科研成果,后者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对湄茶崛起、黔茶跨越、中茶复兴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杀青是绿茶必不可少且最关键的工序,在国内的绿茶制造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干热式杀青法,而湄潭青针茶和白针茶则采用蒸汽杀青法,是湄潭县茶产业的一种新型茶产品,现行加工工艺中没有提香工序,成品茶香味低淡,甚至带有轻微的水闷气味,因此,为了探索提香对湄潭青针茶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提香工序,设定四种不同提香时间A、B、C、D与对照CK并测定了提香前后茶样含水量变化,对成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提香后成茶的水分含量为CK为10.06%、A为8.40%、B为7.20%、C为6.10%、D为5.10%;提香后处理C品质最好,得分92.05分。经提香工序,可以显著提高绿茶的感官品质,尤其是绿茶的香气,而经过提香后成品茶的水分含量也能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贵州茶叶》2007,35(2):37-40
茶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研究了,但名优茶要实现机械化、连续化却是近年才开始的,而如今的湄潭却变成了现实。本文详细分析了湄潭茶叶加工工业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现实中的缺陷和未来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湄潭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又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西部茶乡”,盛产优质烤烟、大米、茶叶、中药材等,先后被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全国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及“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等一系“金字”招牌,后发优势日益凸显,为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龙池香尖     
陈国平 《茶业通报》2009,(4):190-190
龙池香尖尖茶产于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龙池村,生产茶园座落在植被繁茂、溪泉纵横,终年云雾笼罩,海拔400m左右的游览胜地龙池庵附近。这一带生态环境优越,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气。据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所产品皆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似山泉,味不在蒙顶下。”  相似文献   

17.
张其生  张易 《贵州茶叶》2005,33(4):26-27
张天福先生是我国近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是我国近代茶业的开拓者,尤其对乌龙茶的研究和开发,已作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福建茶皇”、“乌龙茶王”。在张老从茶一生中,却很少人知道他对古老神秘的贵州茶业还有一段神奇的情结。张天福先生在贵州的时间并不长,进出才二年:即1939年春开始到贵州各地茶区考察选址,直至1940年湄潭实验茶场成立,  相似文献   

18.
湄潭翠芽的三种干燥方式及其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潭翠芽是绿茶类扁形名茶,外形要求扁、平、直、绿润、光滑,内质要求香高持久、味醇。外形的的塑造、内质的形成与干燥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湄潭翠芽的干燥方式较多,主要采用手工辉锅,多用机炒干,瓶炒机滚干三种。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点,但都需要进行二炒(做形)茶坯水分含量的控制,以及三炒(干燥)过程中温度、力度及程度的掌握和适时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进茗易斗茶基础法的应用,选择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湄潭翠芽茶产品作为斗茶产品,通过对比实验,结合湄潭县地方特色茶文化,明确了湄潭翠芽斗茶法的基本应用技术和方法。将9设置判定中最大的数正好兼顾科学性和地方特色文化,其它数字与大小的对应在保障科学性的基础上也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和逻辑性,以希通过湄潭翠芽斗茶法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快人们对斗茶游戏的体验,增强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青城名茶     
青城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清澈甘甜的味江河水潺潺而下,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种植茶树。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陆羽品尝了青城茶,与九陇茶并列前茅。明代杨慎的沙坪茶歌中有“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见毛文锡……”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