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保证杭州八堡泵站斜式泵装置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运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站斜式进、出水流道进行了水力优化设计研究.基于流道三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揭示了进水流道高度和泵轴倾角分别对斜式进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出水流道平面扩散角和泵轴倾角分别对斜式出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斜式进水流道高度愈大流道水力性能愈好,泵轴倾角愈小流道水力性能愈好;斜式进水流道转向角度愈小,水流受离心力影响愈小,愈有利于水流流动调整;斜式出水流道扩散角愈小流道水力性能愈好,泵轴倾角愈大流道水力性能愈好;受螺旋状的水流和急剧转向的“S”形弯曲流道的共同影响,斜式出水流道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对称旋涡;综合考虑八堡泵站流道水力性能、土建工程量、闸门提升高度和水泵机组安装检修难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该站斜式泵装置的泵轴倾角为20°.  相似文献   

2.
大型低扬程泵站直管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低扬程泵站直管式出水流道内较为严重的脱流问题,提出了直管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水流动能和减少流道水力损失为目标,通过建立直管式出水流道几何数学模型以及借助CFD三维湍流数值模拟,逐步优化直管式出水流道的型体。通过专门设计的流道模型试验,测试了直管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结合某大型泵站的应用实例,验证了直管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泵站进水流道三维流动及水力损失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将进水流道从水泵装置中分解出来单独进行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型泵站进水流道三维流场及水力损失数值计算的区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剖分等有关问题,给出了肘形、钟形和簸箕形等3种形式进水流道三维流场和水力损失数值计算的实例,并与流道模型试验的流场观察及水力损失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进水流道三维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进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便于对其进行模型试验验证.应用本方法可以较为方便地对进水流道的水力性能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为进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所需的多方案比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泵站进水流道内部流态模型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陆林广  冷豫  吴开平  祝婕 《排灌机械》2005,23(3):17-19,48
设计了泵站进水流道流态模型试验装置,不带模型泵进行了进水流道内部流态模型试验;介绍了“半肘形”进水流道和对拼钟形双向进水流道两种形式流道内内部流态的模型试验情况;结合应用实例,简述了不带模型泵、单独对进水流道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三维紊流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大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内的三维流动形态;提出通过建立虹吸式出水流道几何模型并借助三维紊流数值模拟的方法,逐一改变流道几何尺寸、观察流态变化、逐步优化流道型线,以最终实现虹吸式出水流道的优化水力设计;通过专门设计的模型试验,验证了虹吸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和雷诺时均N-S方程,运用流体计算CFD软件对钟型进水流道的轴流泵装置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以及水力性能的优化设计。通过先局部后整体的方法先单独对钟型进水流道进行优化,然后在整体泵装置内对弯管式出水流道进行优化,对进、出水流道进行三维参数化建模,进水流道以出口断面速度均匀度和水力损失为目标函数,出水流道以泵装置效率为目标函数,针对设计流量工况点,分别对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各控制参数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控制尺寸对进、出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模型试验对优化方案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钟型进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由0.348 m降低到0.148 m,钟型进水流道出口流速均匀度由54.59%提高到93.35%;弯管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由0.464 m降低到0.415 m,通过优化流态得到了改善。模型泵装置试验在叶片安放角0°时,设计工况下泵装置效率达到74%,泵装置最高效率为76.47%,高效区运行范围较宽;进出水流道无漩涡产生,流态均匀,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外特性曲线误差在5%以内,进水流道水力损失曲线趋势相同。运用数值模拟优化计算钟型进水流道的轴流泵装置,缩短了试验周期,节约了成本,可为同类泵站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低扬程泵装置出水流道的水力性能,采用CFD方法对泵装置进行全流道数值计算,并通过模型试验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了隔墩对出水流道水力性能和泵装置能量特性的影响,阐述了出水流道流量不平衡的问题以及环量对出水流道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低扬程泵装置,出水流道的隔墩对泵装置能量性能的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设置隔墩;在出水流道中,隔墩前伸会增加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导致两孔流量分配更加不相等,隔墩后伸对两孔流量的分配无影响但会增加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从而降低泵装置的水力性能。无环量时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与流量呈二次方关系,有环量时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增大,且内部流态变得复杂。出水流道的内外特性与泵装置的运行工况有关系,应避免将出水流道独立地从泵装置系统中脱离出来进行水力性能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8.
大型低扬程泵站钟形进水流道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维不可压缩流体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RNG κ-ε湍流模型,应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双隔墩钟形进水流道7种不同工况的流道内流场,分析了钟形进水流道的流动特性,归纳了不同工况喇叭管进出口断面的速度分布规律,预测了流道的水力损失并揭示了水力损失规律.通过分析钟形进水流道各个断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与速度加权平均角度,给出了钟形进水流道的叶轮名义高度的取值范围(1.25~1.4)D,验证了钟形进水流道高度低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能较好地分析进水流道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仙桃大垸子泵站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运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对该大型泵站设计工况的进出水流道内部流动进行了水力优化。基于流道三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采用轴向流速分布均匀度、入泵水流加权平均角和阻力系数3个指标综合评价进水流态,采用出口平均流速分布和流道损失综合评价出水流态,揭示了肘形进水流道弯曲段内曲率半径对进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屈膝式出水流道出口段外曲率半径对出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大或过小的曲率半径和不平顺的流道线型都不利于优化进出水流道水力性能,出水流道过度段不可避免会出现分离旋涡,屈膝段曲率半径变化越连续,线型越平顺,流道水力性能就越好;线型优化应综合考虑数模计算成果和工程实施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中隔墩对大型低扬程泵装置出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借用某泵站的有关参数,采用三维数值计算的方法,将出水流道从泵装置中分解出来,计算了出水流道内的流态和水力损失;设置中隔墩会使设计流量时的虹吸式和直管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分别增加0.024m和0.033m;采用透明流道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计算和试验结果研究了中隔墩对虹吸式和直管式出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泵导叶出口水流具有环量,出水流道内的流态存在较为明显的偏流现象,流道的水力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隔墩的影响;中隔墩愈长,出水流道水力性能所受的影响愈大.因此,设置中隔墩无益于出水流道的水力性能.对于大型低扬程泵站,可在满足出水流道结构设计的条件下取消中隔墩或采用较短的中隔墩.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流量计测试大型低扬程泵站流量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型低扬程泵站进水流道断面形状及流态变化复杂,难以选择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测流断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可通过对进水流道进行数值模拟来确定并优化超声波流量计换能器的安装位置,并对换能器的安装对数进行优化.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泵站水泵装置模型试验,对两款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与高精度水力机械试验台流量测试设备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两款流量计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60%和0.39%,均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稳定性也较好,能满足泵站现场测试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Elbow-inlet passage is widely used in large drainage pumping stations.Flow uniformity at the exit sec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its hydraulic performance.Flow uniformity must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large axial-flow pumping station.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lbow-inlet passage,and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as verified.The key geometric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were optimized by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The optimal schem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cheme.The results show that flow uniformity V u after optimization is 95.41%,which is increased by 1.04%.The pumping station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1.89%,thereby confirm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scheme,especiall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low uniformity of the exit section of the elbow-inlet passage.  相似文献   

13.
窦以松  胡孟  齐莹 《排灌机械》2006,24(3):48-53
总结了我国泵站、机井建设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以及据以制定的泵站、机井标准,分析了其适用性与存在问题;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为重点介绍了其泵站、机井标准制定情况;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国外泵站、机井标准化优势与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21世纪对上述两种标准调整的建议.可供水利标准化部门组织制定新一轮标准体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科学论证,定量的计算和试验研究,使王山北泵站综合改造后流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其增幅分别为45%和26%,进水流态明显改善,效益显著,为大中型泵站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大型泵站的界定标准、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及投资估算、全国大型泵站的分区及改造对策、更新改造泵站安全类别的确定依据等。  相似文献   

16.
潜水泵站具有适应水源水位变幅大、土建投资省、安装操作方便、泵站效率高、运行可靠、维修费用低等一系列优点,值得研究和推广。介绍了纳米比亚共和国南部地区奥森克潜水泵站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塔吊旋转式潜水泵站的结构型式和基础选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讨论,其设计方法可供我国泵站设计和建设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村泵站是太湖治理工程中灌排结合的大型立式轴流泵站。文中分析总结了魏村泵站双向进水流道形式与型线设计,介绍和推荐了大型轴流泵站双向进水流道合理型线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口径自由侧翻式拍门结构和撞击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侧翻式拍门是近几年来研发的一种新型、节能型产品,目前主要采用DN1200及以下口径的拍门,DN2000的大口径拍门也在东深供水泵站有过尝试,情况尚好。为满足目前大型泵站拍门更新改造需要,研究了大口径自由侧翻式拍门的结构、运行时的开启角和闭门时的撞击力,并以南昏泵站DN2200的拍门为例,针对单扇平板、双扇平板、带腹板双扇柱形、无腹板双扇柱形4种形式拍门,计算了开启角及撞击力。研究表明:①将大口径自由侧翻式拍门分成对称的二扇,可大大减小撞击力;②双扇拍门的撞击力差不多;③双扇柱形拍门可以增大运行时的开启角,无腹板的双扇柱形拍门增大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大型水泵装置全流道数值模拟与性能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某大型混流泵装置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对有泵与无泵进、出水流道的内部流动及水力损失进行了对比分析,实现了水泵装置性能预测.研究发现,水泵叶轮旋转和导叶出口剩余环量与进、出水流道的内部流场相互作用,进水流道的出口水流条件和出水流道的进口水流条件与单独计算时的假定有本质不同,对进、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和装置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水泵装置中,进水流道的水力损失小于无水泵时的流道水力损失,在一定流量范围内,仍基本符合二次抛物线规律.与此相反,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远大于无水泵时的水力损失,在设计流量附近出现局部极小值,不再完全符合二次抛物线规律.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了模型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大型泵站现代化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大型泵站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这些泵站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方向,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大型泵站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已建泵站的技术改造提供依据,对大型泵站现代化的界定、内涵、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建设与管理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