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薇  吴迪梅 《北京农业》2011,(12):37-40
随着奶牛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奶牛养殖场粪污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北京市奶牛养殖场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养殖污染物处理不当存在的环境问题,相关畜禽养殖环境标准规范的应用现状及环境控制技术需求,提出了合理化意见。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吉林省白城市奶牛养殖环境状况,本试验对白城市不同管理水平的10个奶牛养殖场的牛舍环境指标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过去的小规模简陋牛舍不适应现代养牛生产需要,而大跨度钢结构横向通风散栏式牛舍能提供优越的养殖生产环境,是今后大规模规范化奶牛养殖场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奶牛的产乳效率。分别选择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农村养殖户3种养殖模式下体重、体况相近的初产荷斯坦奶牛150头,按照产乳时间,每30 d为1组,连续3 d测定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乳量,并取乳样测定干物质含量和乳脂率,计算出产乳效率。结果表明,在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产乳效率均显著高于养殖小区和养殖户产乳效率(P0.05)。泌乳前期,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产乳效率比养殖小区和养殖户产乳效率分别显著提高37.76%和66.67%;泌乳中期,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产乳效率比养殖小区和养殖户分别显著提高45.45%和120.69%;泌乳后期,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产乳效率比养殖小区和养殖户分别显著提高48.65%和214.29%。说明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产乳效率显著高于养殖小区、养殖户奶牛产乳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落实奶业振兴战略,促进江苏奶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养殖环节综合效益,本研究基于2010—2019年奶牛养殖统计数据和成本收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法从养殖场户数量、年末存栏量、牛奶产量、生产布局变迁、成本收益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江苏地区奶牛养殖业的生产结构与发展特征、养殖收益变化,并与全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水平相比较。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地区奶牛生产总体稳定,规模养殖比例和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布局逐步变化,五大主产区生产优势明显,大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明显存在着奶牛养殖的单位成本逐年增加,原料奶价格起伏导致养殖场成本利润率不稳定,大规模养殖场规模量产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江苏地区奶牛养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优化规模养殖场的成本控制体系和大规模养殖场的内部管理体系,降低养殖综合成本、提升产出效率,从全省层面优化奶牛养殖环节的组织方式,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提高原料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一、养殖污染现状(一)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由于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畜禽养殖逐步集中于大型的养殖企业或养殖小区。统计表明,2010年,孟州市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含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户)835家,其中奶牛饲养量12240头,生猪年出栏20.56万  相似文献   

6.
和田地区家庭奶牛养殖场以舍饲为主,辅以放牧,一般在农田茬地,主要采食芦苇、苜蓿、农作物秸秆等,补饲料为玉米、小麦等。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围栏不分类种,养殖规模小,奶牛养殖技术含量较低。户均养殖10-20头。现结合和田地区家庭奶牛养殖场的规模不大、养殖分散、资金投入较小、周转灵活等特点,从奶牛舍基础设施、品种的选择、饲养技术、配种等几方面着手,提高家庭奶牛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河南省奶牛养殖业范围不断扩大,粪污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主要对规模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现状与应对策略进行探析,旨在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对污染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8.
白睿 《饲料博览》2021,(4):56-57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粮食大省,也是奶牛养殖大省之一.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展.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促进奶牛养殖以及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各地市养殖场都在积极展开奶牛的饲养工作.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繁殖性能,以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奶牛结合疾病比较有效的措施为综合预防,对养殖场进行科学养殖,注重饲养环境,定期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检疫监测,严格把控饲养每一个环节,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场进行消毒主要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以及病原微生物进行消杀。奶牛健康养殖过程中消毒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防止外来病菌侵入养殖场,减少环境中病源微生物数量,切断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奶牛消毒环节的各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奶牛养殖过程中,消毒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奶牛健康养殖过程中的各个消毒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集约化兔场环境监测技术落后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套基于物联网的集约化兔场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能够双向传输数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采集兔舍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及氨气浓度,将环境数据和报警信息发送至指定的服务器或手机内。通过在广东骏威农业有限公司的集约化兔场的应用,验证了系统可以定时自动采集兔舍内关键位置的环境信息,对发展集约化兔场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提高兔子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推动规模化生态养猪的发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环境友好、安全健康、资源节约为主要目标的规模化生态养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某猪场进行评价,从实践层面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佐证。此猪场被评为二星级规模化生态猪场,年生态效益保守估计约为70万元。基于评价结果,指出了猪场存在新能源利用率低、总体能耗偏高、经济效益较差、污水(沼液)利用率有待提高、资源环境领域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五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肉种鸡生产中,对种母鸡产蛋期的管理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决定着肉种鸡的养殖成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从肉用种母鸡的适时转群,产蛋鸡舍的环境控制技术,肉用种母鸡产蛋期的日常管理措施,以及肉用种母鸡强制换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现代化肉鸡场及肉种鸡养殖专业户的肉种鸡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LCA的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技术集成示范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天然草场修复过程中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方法】 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牧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包括菌剂发酵有机肥、蚯蚓养殖生成有机肥和蘑菇种植3种模式),利用谢尔塔拉农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利用、天然草场改良数据和当地畜牧生产经营物料投入数据相结合,建立不同养殖模式下牛奶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从畜牧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牲畜饲养、粪便处理利用和草场修复这整个草原畜牧生产循环过程中每生产1 t标准牛奶(FPCM)的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占用、耗水量和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总体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牧户散养奶牛和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在出售牲畜和牛奶方面产生的毛收益分摊在每头成年母牛上分别为0.89和2.11万元,如扣除经营成本,两种乳牛饲养模式下每头成年母牛产生的净收益分别为0.42万元(牧户散养)和0.41万元(集约化养殖)。此外集约化养殖场每生产1 t FPCM造成的环境影响为:占用草场1.19 hm2、占用耕地0.15 hm2、耗水216.47 t、消耗化石燃料1 944.19 MJ、排放温室气体0.73 t二氧化碳当量(CO2eq)。当地散养牧户生产牛奶除去草场占用面积(3.25 hm2)外,造成的环境影响(占用耕地0.04 hm2、耗水70.70 t、消耗化石燃料892.80 MJ、排放温室气体0.55 t CO2eq)均小于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开展天然打草场改良可显著增加每公顷草地牧草产出(增幅68.57%)和收益(增长10.71%),改良后生产1 t FPCM可降低40.50%的草场占用面积。但改良中施肥和燃料消耗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17.70倍)、燃料消耗(增加2.10倍)等环境问题。在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应用方面,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的牛粪通过发酵有机肥、蚯蚓处理牛粪和蘑菇种植等处理利用方式,在解决牲畜饲养中粪便污染问题的同时,创造的净收益相当于生产牛奶净收益的5%—12%,整体看带来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少。【结论】 集约化养殖场在提高草原利用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在提升饲料能量转化效率、提升牛奶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会增加苜蓿、燕麦等高蛋白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在控制牛奶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天然打草场改良和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在呼伦贝尔当地畜牧产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温氏WS501配套系母系种猪源于清远原种猪场二区,本文对该猪场2014-2017年繁殖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通过10年的选育,其种母猪有发情早、情期多、长速快、开配日龄早和产仔数多的特性;种公猪有体型壮硕、长速快、精液量多、品质高的特性。结果可以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s the dairy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ow the effect is conditional on farm size. Using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dairy farms of different sizes from 2009 to 2019 in 10 Chinese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and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index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study estimat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eterogeneous influences on the dairy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s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a U-type influence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dairy farming. The U-type influence means moving from pollution control's high cost and low technology progress to the high profit and high innovation input generated by optimizing the breeding structure. Second, the promotion of dairy farming technology depends on farm siz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moderately large-farms showed a U-type relationship. In contrast, the effect in free-range and large-size dairy farms showed a linear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based on advancing moderately large-farms in compliance with market mechanisms in the long run.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rm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o that dairy cattle breeding technology can break through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U” curv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en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ising stage. Along the way, technical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realiz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7.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钱明  黄国桢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94-295,297
当前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生态农业中重要的生态养殖模式,基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定义与概述,总结了其基本模式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为生态农业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殖密度的林下养鸡对林地植被及环境质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中国山区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后,许多山区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就.为解决坡耕地退耕后山区劳动力赋闲,收入低下的问题.[方法]基于在北京北部山区开展的20个林下养殖小区,5条土壤健康监测样线,6个水质监测径流小区,以及60个植物损耗小区进行的不同养鸡密度试验,监测不同养鸡密度下每个养殖小区的植被、土壤、地表水等环境质量因子的变化,采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景观功能方法LFA(Landscape Function Analysis)、土壤健康评价方法(SSA)和地表水质量标准对比法,分析不同养殖密度的林下养鸡对林地植被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林下养鸡超过一定密度,对林地环境质量有明显影响.养鸡密度越大,对林地植被及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越大.密度超过450只/hm2,对植被、土壤及地表水均造损害.[结论]在林下养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控制适宜养殖密度,并实行科学的轮牧和补饲,实现林区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林下养殖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规模化鸭场粪污处理技术,以期为有效控制养殖场的环境问题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应用组态技术,结合物理畜牧技术、检测技术、生物消化技术以及EM菌技术,探讨对集约化鸭场粪污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问题。[结果]基于组态的规模化鸭场粪污处理技术工艺简便,费用低廉。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可实现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还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且不与其他动物争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形成二次环境污染。经蚯蚓生物处理后的畜禽粪便氨气产量明显降低,不仅能显著减少空气污染,所生产的生物腐殖质,也为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而且能使贫瘠化的农业土壤得以复苏,可用于其他集约化养殖场。[结论]该研究为其他相关行业提供了一种以多技术集成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施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01-12604
[目的]探讨规模化鸭场粪污处理技术,以期为有效控制养殖场的环境问题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应用组态技术,结合物理畜牧技术、检测技术、生物消化技术以及EM菌技术,探讨对集约化鸭场粪污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问题。[结果]基于组态的规模化鸭场粪污处理技术工艺简便,费用低廉。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可实现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还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且不与其他动物争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形成二次环境污染。经蚯蚓生物处理后的畜禽粪便氨气产量明显降低,不仅能显著减少空气污染,所生产的生物腐殖质,也为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而且能使贫瘠化的农业土壤得以复苏,可用于其他集约化养殖场。[结论]该研究为其他相关行业提供了一种以多技术集成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